避開了狂風和沙石的正面沖擊,粗糲的沙石,還是從空中掉在身上,砸得野馬群非常痛苦。
這些還可以忍受,最難以忍受的是,強勁的大風吹在峽谷四周的戈壁上,發(fā)出了鬼哭鬼嗥的聲音,激烈地沖撞著它們脆弱的神經。
由于晝夜的巨大溫差,峽谷戈壁上的巖石和礫石,在反復的脹縮和剝蝕中,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裂縫,狂風吹進這些裂縫,就發(fā)出了難聽的聲音。
還有些礫石,在大風的強力作用下,出現了破碎,沖擊在野馬群身上,盡管是小小的碎砂或碎礫,由于速度很快,也會擊打得很疼。
倘若沒有找到避風的地方,大家依然裸露在毫無遮蔽的沙漠上,那就慘了,不是被大風卷走摔死,就是被砂石打成重傷,再被風沙掩埋,最后窒息而死。
暴風整整刮了三個多時辰,后半夜才停息,躲在峽谷的很多動物,還是被砂石擊中,受到不同程度地傷害。由于擔驚受怕,很多動物只睡了一個囫圇覺。
一切恢復了平靜,又將迎來難得的好天氣。
天色微明,戈壁洞穴里的原鴿,就“咕咕咕咕”地叫了起來,似乎在慶幸自己,又躲過了一劫。
原鴿的叫聲,將峽谷內的野馬群吵醒后,它們才發(fā)現,地上和自己身上,都堆積了厚厚的一層沙土。
峽谷中避風的動物,都紛紛走出峽谷,準備回各自生活的地方。
征服者也帶著野馬群,走出峽谷,準備趕路。
野駱駝跟著它們,出了峽谷以后,不愿意再走了,想留在這個大峽谷。畢竟這個大峽谷,可以避沙塵暴不說,冬天還可以避寒,還真是一個好地方。
野馬群與野駱駝道別后,繼續(xù)趕路。
從峽谷出來,征服者發(fā)現了很多動物的尸體,這些都是沙塵暴的犧牲者,尸體主要是鵝喉羚的,偶爾也有鳥、狼、沙狐、野驢、野馬的。
它只看見一峰老駱駝的尸體,這足以說明,野駱駝在荒漠上卓越的生存能力。
除了動物的尸體,還可以看到很多風滾草,最大的風滾草,直徑竟然達到一米五。風滾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漢,與蒲公英一樣,借助了風的力量,在沙漠上到處流浪。
很快,野馬群就回到狼山西邊的荒漠草原上,準備過冬了。
冬天,荒漠草原的草料很少,野馬群已經在大馬營草原,貯存了足夠的脂肪,正常情況下,足以度過一個無虞的冬季。
這個冬天,北方卻發(fā)生了罕見的“白災”,也就是雪災。
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白災”和“黑災”的說法。
放牧的地方,冬天雪過大,將大部分草完全覆蓋了,便是白災;相反,無雪或雪量過小,則是黑災。
白災造成大雪覆蓋草原,地上容易結冰,食草動物難以進食;黑災造成草原干旱缺水,動物無法吃雪解渴,在來年的春天,草沒有雪水滋潤,也不容易生長。
無論白災還是黑災,對游牧民族和野生動物來講,都是不利的,雪只有下得恰到好處,將草尖裸露在外面,才是最好的。
發(fā)生白災時,大雪覆蓋了草原,對于成年野馬來說,還不是大問題,它們可以用蹄子破冰刨雪取草吃,而對于小馬駒來說,則是非常痛苦的,它們的蹄子嬌嫩,很容易劃傷。
關鍵還有一點,伴隨雪災的,經常是持續(xù)的北風和低溫。
狼山西邊的荒漠草原,位于戈壁阿爾泰山與狼山之間,蒙古高原上的寒流浩蕩而來,沒有任何阻擋,在寒冷的冬天,這里是很難捱的。
這個地方,如果不是野馬祖先長期活動的地方,也許很多野馬群,早就放棄了。
一個又一個難捱的冬天之后,征服者當然也會思考,野馬祖先選擇這么殘酷的環(huán)境,一定有它們的考慮。
除去人類的逼迫因素,野馬的祖先,也許早就明白,野馬要在人類的夾縫中生存下來,必須具備超強的耐旱耐寒能力。它們選擇荒漠草原,就好比野駱駝的祖先,當初選擇荒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