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任何事,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也沒有絕對的黑和白~~~大部分人都會通過親眼目睹,親耳所聞,或通過自認為靠譜可信的程度去道聽途說,通過自己的大腦,按照獨有的思維模式來判定,來詮釋這個世界自己認為的樣子~
古人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太過片面,很多時候,眼睛看到的也還是假的,不然,這世上就沒有了騙子,沒有了戲法和魔術~
西門慶從自我震撼中清醒過來的時候,看到四周仍舊是一片寂靜,他甚至從兩旁在座的朝廷大員眼眶中,看到奪目而出的淚水,包括他認識的許將、蔡卞,也包括坐在他身旁慈祥和藹的那個老頭子。
他們流著眼淚,臉上卻被那癲狂的笑容擠得遍布褶皺,就連蚊子都望而卻步,退避三舍。更多人狀若瘋魔,拿起酒壺,把杯子讓到一邊,對著壺嘴一通猛灌,隨即哈哈大笑。這一刻,就連西門慶不喜歡的徐俯,都是雙眼通紅,滿臉的激動之色,沒人注意到,他看向西門慶的目光,有些復雜,甚至還夾雜著一絲愧疚的意味~
這一刻西門慶也被感動了,他突然覺得,這大宋還遠沒到無可救藥的地步,這樣一來,自己未來的路,或許會比自己想象中要順利一些,甚至要順利的多~
其實,縱觀整個北宋的歷史,細數(shù)從他崛起到衰敗的一百六十六年,真正走向衰敗的源頭在王安石與司馬光領導的變法派與保守派之間的黨爭。
新舊兩黨從神宗時代一開始的政見不合,發(fā)展到哲宗時代的意氣之爭,從吵架,到打架,到最后你死我活~新黨執(zhí)政就推行新法,舊黨上位就廢除,然后再推行,再廢除,來回折騰幾次,真正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這其中,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心胸狹隘,自私自利的司馬光~黨爭最激烈時,完全不顧國家利益,百姓利益,只顧一味的推翻新黨所做的一切政策和舉措,其中包括了大宋國土的維護和邊陲戰(zhàn)爭,以及對西夏,遼,吐蕃等國的外交。
在舊黨的眼里,大宋有的是土地,無需開邊,不需要開疆擴土,就算割讓出去一部分,也沒什么,只要不打仗,什么都好。
在舊黨的眼里,大宋是很富有的,只要他們不來侵略,不挑起戰(zhàn)事,就算每年給他們進貢一些歲幣又有何妨?
在舊黨的眼里,大宋的百姓都是綿羊,就是被他們?nèi)︷B(yǎng)起來,隨時可以薅羊毛的那種,他們不知道反抗,他們生命力頑強,日子苦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
在舊黨眼里,他們這些士大夫,勛貴世家的利益是不允許被那些底層的人分享和奪取的,那時他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的專利。
多么荒唐的思想啊,還有比這更無恥的么?
其實不管他們再如何的自圓其說,也無法掩飾他們的自私自利,如果新黨變法的同時,可以不侵犯他們的絲毫利益,想必一切都會無比順利,都會水到渠成??墒篱g的事就是如此,整個國家,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太極陰陽魚,此消彼長,循環(huán)往復。
整個國家,就像是一個大蛋糕,有的人多吃一口,必然就有人少吃一口,人與生俱來的無休止的欲望,注定了不會有人人平等,不會有利益均沾。
不是我對司馬光有什么看法,所以才詆毀他,下面,簡單的分享關于他的一些所作所為,大家也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司馬光一生最有名的兩件事就是“砸缸”和撰寫《資治通鑒》,關于他砸缸這件事,或許足夠說明小時候的他聰明機智,但不能代表他一生的人品好壞。
《資治通鑒》的確是司馬光主導的,但他在里面真正的作用或許微乎其微,只是因為他官位高,影響力強,所以,成了他的個人功績。大家不妨了解一下,資治通鑒的內(nèi)容是摘錄了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涵蓋十六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全篇394卷,約300萬字,歷時19年。
別的不用說,就單從這些簡單的數(shù)據(jù),就能看出很多問題,據(jù)歷史記載,編寫資治通鑒乃是神宗下旨讓司馬光辦的,并且每年給予大量的資金,簡單說就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當時整個編撰團隊的主要編修官多達二三十人,這其中還不算跑腿打雜的小人物。
區(qū)區(qū)三百萬字,除去十九年,一年大約編寫十五萬字,再除去這二三十人的編修團隊,每個人分攤下來,一年才寫幾千字,按天計,每人每天才寫十個字左右,這本身難道不是個天大的笑話么?
最重要的是,這不是原創(chuàng),而是從史書典籍中挑選摘錄~也就是抄寫~就算是小學森,一天抄寫十個字,老師不揍他,回家之后粑粑麻麻那也是要打屁屁的呀~何況他們不是小學森,而是學識廣博的文士大儒~天吶~他們每天都在干什么?
同樣是寫書,同樣姓司馬,人家司馬遷的《史記》,記錄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歷時13年,約五十三萬字,但人家?guī)缀跞渴窃诒O(jiān)獄里獨立完成的,寫書的同時還飽受著身體精神上的摧殘。二者一比,一目了然,對于這位被世人崇敬的司馬相公,此時我只想用三個字來描述——呵、呵、噠~
皇帝親自下旨編撰,在歷史記載中就算是黨爭之時,新黨得勢,司馬光被貶洛陽數(shù)年,從沒間斷過《資治通鑒》的編寫工作。那這期間他都干了些什么?沒錯,他就是在處心積慮的繼續(xù)給變法派下絆子,雖然他被貶了,但他還是舊黨公認的黨魁,幕后大BOSS,在他有生之年都沒有改變過。
最后,是能夠充分代表著他的個人品格和德行操守了,《資治通鑒》記錄只到公元959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是在960年。一年之差,這是巧合么?當然不是!盡管編寫這本書的時候,北宋已經(jīng)立國百余年,經(jīng)歷了六位帝王,盡管大宋可以暢所欲言,但他卻很巧妙的,停在了大宋立國的前一年,后面的一百年就不寫了,只字未提,難道這一百年沒有任何值得記錄的事情么?
當然不是,他是怕得罪皇帝,選擇明哲保身,即便大宋可以暢所欲言也不行,他需要維護自己的名譽,需要他的人生是完美,沒有絲毫瑕疵和污點,起碼在表面上一定得是。
他不會給當今皇帝或者后面的皇帝又或者其他任何人有找后賬的機會,他要把自己放在最安全的位置,單從此事,便可看出此人是多么的圓滑。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也不足以讓我對司馬光如此評價,書接上回,咱們還從永樂城之戰(zhàn)說起。
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八月初一,宋神宗令李憲,種鄂,高遵裕,王中正和劉昌祚率領五路大軍攻打西夏。雖然最終因高遵裕的胡亂指揮而功虧一簣,但是西夏損失慘重,國土淪陷超過八成,經(jīng)濟嚴重倒退,全國就此一蹶不振。史稱元豐西征。
元豐六年,宋神宗執(zhí)意修建永樂城并與西夏再次交戰(zhàn)。因徐僖指揮失當再加上永樂城無水,李憲和沈括又救援受阻,最終宋軍慘敗,永樂城守軍包括將領兩萬多人被屠殺殆盡。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正月,宋神宗病逝。年僅九歲的太子趙煦即位,史稱宋哲宗,由高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
元豐八年三月,在高太后的召喚下,司馬光回來了,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他一同,從洛陽陸續(xù)回來的,還有文彥博,呂公著和范純?nèi)省?p> 古時,太子登基,是不能立刻改掉先帝的年號和政策的。至少要等到第二年才可以。當然,奪權(quán)的皇帝和宋太宗趙光義除外,他們都是什么時候登基什么時候改。
所以,雖然洛陽的元老們這一年就都回來了,但元豐八年,還是風平浪靜的渡過了。
風平浪靜之下,則是無盡的暗流涌動。
第二年,也就是元祐元年正月,暴風驟起!首先是首相蔡確被任命為山陵使。負責安頓好宋神宗的下葬工作。表面上看,這是個很正常的任命,宋朝自開國以來,一直都是前朝的首相安排前朝的皇帝下葬,畢竟大家曾經(jīng)一起努力奮斗過,找個最貼心最熟的人來送皇帝最后一程,是最好不過了。
但就在蔡確最后一次服侍好宋神宗回來后的第二個月,他本人就立刻被一群御史臺的言官瘋狂彈劾。
內(nèi)容很多,主要分為兩條。第一是說蔡確在安排皇帝下葬的過程中,舉止不當,經(jīng)常莫名其妙的失蹤,有不敬先帝的嫌疑(注意,這里是‘嫌疑’);第二是說,蔡確為什么在安排完神宗的后事后,不主動辭去山陵使的職務。
蔡確立刻反駁,首先是他的失蹤并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高太后在夜晚忽然要急召他,有高太后的懿旨為證;其次,他在完成工作后,已經(jīng)上報辭去山陵使的職務了,但是當時正值正月過年,中書省和吏部都在休假,所以被延后了。
蔡確很聰明,御史臺這些“打手”們還不能徹底解決他。而要徹底解決蔡確,必須要大哥級人物出手。比如司馬光。
趁著蔡確的地位已經(jīng)松動,司馬光立刻去參見了高太后,要不惜一切代價罷免募役法和青苗法。
高太后立刻就答應了。元祐元年二月初,也就是在司馬光參見高太后的第二天,募役法被毫無征兆,沒有任何緩沖的廢除了。
高太后下旨,自即日起,全國各地的募役法被廢除,立刻執(zhí)行。
宋朝上下所有大小官員,無論新黨還是舊黨都傻眼了,張大了嘴巴呆滯的看著司馬光和高太后。
您二老是發(fā)癲癇了嗎?就不怕天下大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