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頭第一家
村頭一共有五戶人家。第一家是一排六間半磚半土的平房,四周用土墻圍成一個大院,約兩米高。前院大門外矗立著兩顆兩人合抱的大柳樹,柳枝早已在寒風(fēng)中瑟瑟發(fā)抖。
正大門和旁邊的兩扇窗戶是古老的木制品,鏤空雕刻相當(dāng)精致,原有的紅漆已經(jīng)完全脫落,似乎表明這戶家以前也是富裕人家,不知道怎么的,后來也落得和普通人家一樣窮困潦倒,除了前院大門和窗戶還透露著一點點古典高雅的大戶人家味道,其余的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
據(jù)說,當(dāng)時有人建議將其大門拆除換成普通的木門,這樣封閉性能更好,但是主人卻死活不同意,說這是他們老朱家的臉面。所以他們家前院也就成了村頭一道有標(biāo)志性的奇特風(fēng)景。
全村當(dāng)時有院子的沒有幾家,即使有院子的人家也是后來圍建成的。大部分人家門前都是敞開的,沒有院子的講究,門前堆著一堆柴垛(用來生火煮飯),堆著一堆草垛(用來喂畜牲),還有拴著一條狗(用來看門),這些路邊路過的人都一覽無余。
大院內(nèi),有三間正屋和一間帶煙囪的廚房,正屋和廚房是垂直相向的,也都是低矮的磚土兩截房,廚房的右邊是一口古老的井,平日用來取水飲用。那口井一般都是蓋著的,旁邊常年放置一個系著粗麻繩的低矮木桶,由于長時間日曬雨淋已經(jīng)變得灰黑灰黑了。那口水井是口神奇的水井,即使再干旱的季節(jié),也沒有干涸過??拷鹤油鈮Φ慕锹淅镉胁荻夂筒穸?,遠(yuǎn)遠(yuǎn)高過院墻,就像是兩座堡壘,窺視著院內(nèi)院外的一切。
大院內(nèi),還有三間正屋的門前空蕩蕩的,什么也沒有。據(jù)它的主人交代過,他不在家的時候要和他在家的時候一樣,保持門前干凈整潔,不得亂堆雜物,放養(yǎng)農(nóng)畜。他說以后退休了,還是要回歸自然的鄉(xiāng)村養(yǎng)老。
這就是老大朱愛明和老二朱愛新兄弟倆住的房子。當(dāng)年恢復(fù)高考的時候,老二朱愛新剛好趕上高考,他日夜苦讀,考上了大學(xué),畢業(yè)后分配在城里農(nóng)業(yè)研究所上班,結(jié)婚后,單位也分了房,除了過年偶爾回來之外,其余時間因為工作忙碌和交通不便,也不怎么回朱家村。
因此,考上大學(xué)的朱愛新從此改寫了人生的軌跡,過上城里人的生活,未參加高考的老大朱愛明,仍舊繼續(xù)在家務(wù)農(nóng)。久而久之,兄弟倆人也沒有什么來往,除了有事需要幫忙外。
老大朱愛明和妻子何梅共同孕育了兩女兩兒。兩個美貌如花的女兒已經(jīng)出嫁有幾年,孩子也好幾歲了。
大女兒蓉花,老實淳樸,未婚先孕,24歲的時候嫁給秦家村的木匠秦同華,婆婆因為這等不光彩的事情,極度鄙視她,聘金一分沒給,婚禮也沒辦,蓉花只好乖乖地嫁過去,在婆家一直低頭做牛做馬。
二女兒桂花,倔強(qiáng)固執(zhí),23歲的時候,看上了劉家村最窮的瓦匠劉建紅,拼著老命要嫁給他,母親何梅實在不想二女兒再受苦受罪,以死相逼,可是桂花一點也不讓步,最后何梅只好簡單地為她辦了婚禮,嫁給了一無所有的小伙子。
幸好小夫妻雙方都是初中畢業(yè),也算門當(dāng)戶對。嫁過去的兩個女兒便在各自村里生孩子帶孩子種田地,時常也帶著孩子回娘家走走,小日子過得也算溫馨。
這兩個女兒的日子總算過得安穩(wěn)了,何梅也不用再操心了。最操心的還是兩個兒子,小兒子小寶還在初中讀書。他讀書不是很用功,何梅苦口婆心相勸,卻無濟(jì)于事。由于路途遙遠(yuǎn),他和村長朱前的兒子小龍平日里寄宿在學(xué)校宿舍里,只有每周六才回家一趟。
最頭疼的還是大兒子大寶,初中畢業(yè)后不愿出門打工,一直呆在家里務(wù)農(nóng),一晃今年27了,對象還沒有影子。
很早的時候,鄰居蔡蘭很看好大寶。他雖然個子小點,但是長相英俊,人也老實本分,關(guān)鍵是他有兩個姐姐,可以得到不少聘金,成天有意無意地說,以后給大寶介紹一打好姑娘任他選。后來因為大寶的兩個姐姐賤賤的出嫁,她便再也不嘮叨給他介紹姑娘了。
于是,朱愛明和何梅幾次硬著頭皮上門去蔡蘭以前說的一些姑娘家提親,姑娘家父母都不同意。兩人很懊惱,心想自己的女兒怎么都輕而易主地把自己嫁了?何梅堅持到處托人給大寶介紹對象,可就是沒有一個姑娘家愿意,真的就像中了邪一樣。
一時,大寶的婚事成了何梅和朱愛明心頭的一塊大石頭,壓得他們差點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