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此時的劉辯來說,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到,李儒會對大將軍何進的死做出這樣的分析。如果讓劉辯知道的話,肯定會感嘆:佩服……佩服,人民的智慧果然是無窮盡的。
其實對于何進的死,前世的劉辯,就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想法。
漢少帝劉辯十四歲由大將軍何進主持登基,何太后“垂簾聽政”大將軍何進權(quán)傾朝野,大小事物盡決于何進。劉辯可以說毫無權(quán)利,就是一個“傀儡”
十四歲,對于今天來說,還是一個孩子,但是在東漢那個年代,已經(jīng)算是一個成年人了。漢少帝劉辯傻嗎?肯定不傻,無非是漢靈帝劉宏要立劉協(xié)為太子的時候,因為以何進為首的大臣皆反對,曾經(jīng)說過劉辯:“舉止輕佻、毫無帝王威儀?!庇捎谥袊奈淖痔^于博大精深,“舉止輕佻”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愛動、活潑、淘氣、愛搞怪等等,“無帝王威儀”可以理解為,對下沒有威嚴(yán),禮節(jié)不是很周全等。而這卻是親民的表現(xiàn),這些正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應(yīng)有的表現(xiàn),總不能讓一個孩子表現(xiàn)的像大人一樣吧?這些表現(xiàn)恰是在市井長大的劉辯,率真、性情的表現(xiàn)。因為劉辯從小在史道人史子眇那里長大,養(yǎng)成這樣的性格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這有一個可能,就是因為何進是劉辯的舅舅,漢靈帝恨屋及烏,所以不喜歡劉辯。還怕如果劉辯登基,大將軍的權(quán)利將更加無可動搖。才堅持要立劉協(xié)為太子,只是沒想到,自己年紀(jì)輕輕就掛了,到死都沒有立太子。
歷史上對于劉辯的評價不多,在董卓要廢劉辯,立陳留王劉協(xié)時。
袁紹說: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
盧植說: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
還有毛宗崗說過:甚矣,帝之多文矣。既作感懷詩于前,復(fù)作絕命詞于后。文章無救于禍患,我為天子一哭,更為文章一哭
魯迅評價劉辯臨終前的訣別詞為“漢宮之楚聲”。
可見劉辯文采不錯,至少證明愛學(xué)習(xí)吧!絕不是一個毫無想法、自甘傀儡的人。
十常侍在,肯定會限制何進的權(quán)利,所以何進殺十常侍也在情理之中。更何況,天下士族想殺十常侍的比比皆是,皆因“黨錮之禍”,因為這是十常侍向漢靈帝提出來,而漢靈帝劉宏讓十常侍實施的。而殺十常侍至少可以賣士族一個好,以期得到士族的認(rèn)可。
但是這里有一個疑問,就是何進殺上軍校尉蹇碩時,只是派袁紹帶兵,輕松解決。要知道蹇碩的權(quán)利是很大的,至少名義上統(tǒng)領(lǐng)西園八校尉,是有軍權(quán)的。就是因為蹇碩堅持要立劉協(xié)為帝,如果劉協(xié)登基,那他何進就不是外戚了,還有什么理由獨攬大權(quán)?這就犯了何進的大忌,因此下手時沒有任何猶豫。
可為什么殺十常侍時,卻要招來外兵。就是丁原、董卓之流。這個疑問不好回答,劉辯認(rèn)為:不是何進殺不了曹操口中“派一獄吏足矣”的十常侍,而是何進也害怕,害怕殺了十常侍之后,士族還是看不起他一個“屠夫之后”的出身。所以才招來丁原、董卓,因為他們也是庶族出身,這樣就可以把丁原、董卓留在雒陽,成為自己的助力,至少面對士族的時候更有底氣。沒看到丁原一到雒陽就被封為執(zhí)金吾,若是何進沒死董卓來到雒陽,估計也是封個高官留在雒陽。
這就是“攘外安內(nèi)”的問題,十常侍在,士族和何進還可以放下出身問題繼續(xù)合作,若十常侍不在,這個矛盾遲早是要暴露出來的。如果真是如此,何進就絕不是歷史上記載的那樣無謀之輩。也是,能從一個普通庶族出身,爬到大將軍之位,怎么可能是無謀之輩呢?不要說是因為何太后,漢靈帝劉宏的嬪妃多了,外戚也多了,沒能力的還是沒能力。何太后剛進宮時,只是一個普通宮女。
既然何進要殺十常侍,十常侍想活命,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除掉何進。十常侍也不可能是傻瓜,決定除掉何進時,也一定會想一個最穩(wěn)妥的辦法,那就是聯(lián)合劉辯。只有這樣才是對十常侍最有利的辦法。幫助劉辯除掉何進,收回權(quán)利。不但自己可以繼續(xù)當(dāng)自己的中常侍,大權(quán)在握,這對劉辯來說也是求之不得。所以他們聯(lián)合是最有可能的。不要說:劉辯和何進是親戚、劉辯年齡小等等這樣幼稚的話。
劉肇(79年―105年),即漢和帝(88年—105年在位)永元四年(92年)漢和帝,十三歲,與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設(shè)計除掉了竇氏為首的外戚,從而掌握了權(quán)利。
劉志(132年—167年),即漢桓帝(146~167年在位),梁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quán)。延熹二年(159),依靠宦官單超等誅大將軍梁冀,并翦除其黨羽。
劉宏(157--189)漢靈帝(168年—189年在位),(168)宦官王甫、曹節(jié)等,發(fā)動政變。史稱“九月辛亥政變”?;鹿偃〉谜?nèi)鎰倮?,竇武、陳蕃等人均被滅族。當(dāng)時漢靈帝十一歲。
這些皇帝都是靠宦官,除掉了外戚,才掌權(quán)的,劉辯的父親,漢靈帝的事才多少年?十常侍中就有人參與過,所以輕車熟路,劉辯身為劉宏的兒子,也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事。所以十常侍和劉辯共同殺死何進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剛好知道董卓就要帶兵來雒陽,就決定動手。
還有一點就是何進死的地方是南宮的嘉德殿,這應(yīng)該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要說劉辯毫不知情,肯定說不過去。
只是沒有想到的是,何進剛死,袁紹、袁術(shù)、吳匡等人就要攻打皇宮,這一下子讓十常侍和劉辯措手不及,只能逃跑。
這里還有一個疑問,就是他們逃離皇宮時,劉辯到底是不是被十常侍劫持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有兩個假設(shè)來說明:
一、十常侍殺何進,劉辯不知情。這個假設(shè)基本不成立,因為十常侍殺何進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地位。如果不讓劉辯知道,就算他們成功,最后還是保不住性命。因為殺死何進以后,不管是何進的黨羽,還是劉辯都有可能還是要殺十常侍。何進黨羽,是為何進報仇。劉辯也可以用他們的性命安撫士族,穩(wěn)定局勢,所以劉辯不知道的可能性不大。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十常侍打算殺了何進之后,再向劉辯邀功,這個辦法變數(shù)太大,十常侍應(yīng)該不會這么干,還不如直接告訴劉辯,才更有保證。如果劉辯不知情,那么應(yīng)該就是十常侍劫持劉辯逃走的。
二、殺何進就是劉辯和十常侍的預(yù)謀。只有這樣,才會顯得更合理。因為這不僅附和劉辯的利益,也附和十常侍的利益。到時候,劉辯收回權(quán)利,十常侍有功,性命和地位都保住了。如果是這樣,劉辯就不是被十常侍劫持逃走的,而是他們一起逃走的。
現(xiàn)實和夢想的差距是如此的巨大,在前輩們面前,得心應(yīng)手的事,沒想到到了劉辯這個晚輩身上時,竟然是功敗垂成??赡苁沁\氣不好,大漢氣數(shù)已盡。也可能是由于董卓就要進京,計劃還沒有周全下,倉促動手,只殺了何進,沒有將他的黨羽一網(wǎng)打盡。更沒有想到的是,何進一死,他的黨羽就攻打皇宮。劉辯也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會連他一起殺了,也有可能是在十常侍蠱惑下,只得隨十常侍逃跑。別以為劉辯是皇帝,他們就不敢,因為這是有先例的,劉辯要是不怕,那才有問題。
漢質(zhì)帝劉纘因不滿梁冀的飛揚跋扈,在一次朝會中,曾當(dāng)著群臣的面叫粱冀“此跋扈將軍也”,因為引起梁冀的忌恨。本初元年(146年)閏六月,便被梁冀毒死。
如果因為這個被他們給殺了,那多冤枉啊!還不如先逃走,待局勢穩(wěn)定,再回來不遲。為了防止他們立劉協(xié)為帝,干脆連劉協(xié)一起帶出來就是了。
沒想到的是,運氣實在太差。剛出龍?zhí)队秩牖⒀?。逃跑的路上,又遇到了董卓,劉辯當(dāng)時肯定是絕望的。這也可以解釋,董卓問話,劉辯不語,而劉協(xié)對答如流。要說劉辯當(dāng)時十四歲,劉協(xié)才九歲。劉辯好歹當(dāng)過幾個月皇帝,什么大場面沒見過,不可能因為見到董卓,連話都不敢說了吧?估計當(dāng)時已經(jīng)心如死灰了吧!
而董卓行廢立之舉的借口,基本照搬漢靈帝劉宏對劉辯的評價“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
還有一點比較詭異,就是董卓要廢劉辯時,先找的是袁隗,袁隗同意后,董卓才在朝堂上宣布的,而此時,滿朝大臣只有袁紹和盧植反對。
之前漢靈帝要立劉協(xié)為太子,大家都是反對的,到了如今,大將軍何進剛死,大家竟然都贊成。要知道一個董卓要行廢立之事,不管是身份還是地位都不相符。更不要說從劉辯回到雒陽,到被廢,才一個月時間。而且是首先經(jīng)過袁隗同意的,為什么會這么倉促呢?
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了何進之死是劉辯所為,害怕了,害怕劉辯掌權(quán)首先要對付的就是董卓和袁隗。而劉辯已經(jīng)十四歲,在古代的帝王中,十四歲掌權(quán)的也有不少。董卓是何進余孽,袁隗是因為袁紹和袁術(shù),攻打皇宮誅殺宦官就是以袁紹和袁術(shù)為首的。如果說袁隗不知道,那怎么可能。而且攻打皇宮,誅殺宦官是很多大臣都同意的,如今何進已死,他們也害怕劉辯掌權(quán)以后,來個秋后算賬。而劉協(xié)才九歲,立劉協(xié)為帝,對他們的利益更大。什么受董卓威脅呀!只是他們?yōu)榱司S護自己臉面的借口。因為從董卓進京到劉辯被廢,沒有殺幾個大臣,也就何苗、丁原。反而對士族很是親厚,這威脅無從談起。
而董卓則可以借助此事,極大的提高自己的“聲望”和權(quán)利。當(dāng)然這很可能是他自己認(rèn)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