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看著李靖都為李昊辰說話,想著自己和李昊辰的關系,自然在這件事情上也不能拖后腿,連忙對李建成施禮道:“李靖將軍所言甚是,臣也以為李昊辰是此次潼關退敵主帥的不二人選!臣附議李靖將軍所言!臣也愿意用一家老小性命舉薦李昊辰出征!”
李建成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而是看向了李績,李績知道這是李建成在征詢他的意見,他自然是不敢裝作視而不見,連忙說道:“臣和李昊辰接觸不多,不好妄下斷言,但是臣聽聞此人極其的年輕,臣怕其不能擔當此重任!還望陛下三思!”
李建成等李績說完話后,滿意的點了點頭道:“愛卿所言正是朕所擔憂的!此事榮朕考慮考慮!”李建成說完了話后,對著魏征冷哼一聲,顯然是對魏征剛才站在李昊辰一方替其求情的表現感到非常的憤怒,因此李建成此刻自然給不了魏征什么好臉色看。
李靖和魏征聞言對視一眼,臉上都露出了無奈的表情,心中都是黯然一嘆,他們也不知道向來寬厚仁德的皇帝,為什么會如此記恨李昊辰,他們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內侍匆匆跑進大殿道:“八百里加急!潼關告急!危在旦夕!”
隨著這個聲音傳來,讓大殿之中剛才還為了李昊辰爭辯的幾人,具是心中一涼,暗道不好,作為皇帝的李建成,連忙穩(wěn)了穩(wěn)心神,對著那個內侍道:“呈上來!”
李建成看著戰(zhàn)報,心中悲愴,想著李世民起兵不過半月不到的時間,居然潼關就要失守了,這半個月的時間,李世民基本上就是從云州到潼關的行軍時間,可見沿途守將不是一觸而潰,便是望風而降,這是讓李建成最為憤怒的事情,他憤怒大拍御案,怒斥這些將令無能,然后對著那個送來戰(zhàn)報的內侍道:“朕已經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那內侍退走后,李建成嘆了一口氣道:“難道我大唐真的無人可用了嗎?父皇交給朕一個統(tǒng)一的江山,朕剛剛繼位未滿一月,卻讓這錦繡河山分崩離析,再染戰(zhàn)火,朕自問沒有失德之處,上天何故如此懲罰于朕!”
李靖見狀再次把握機會勸道:“陛下臣聽聞,凡是雄主繼位之時,上天必降磨難,磨練其意志,讓其具備能夠青史留名的能力,陛下切不可以如此悲觀,老臣再次向陛下舉薦李昊辰為帥,還望陛下準奏!”
李建成知道這國難之時,不是他和李昊辰置氣的時間,嘆了一口氣道:“罷了!既然衛(wèi)國公再三向朕舉薦李昊辰,那朕就聽你一次,傳旨擺駕李昊辰府邸!朕要親往拜帥!”
魏征和李靖聞言大喜,連忙恭敬的說道:“陛下圣明!”
李建成為表正式,身著朝服,帶起了帝王出行儀仗,來到了李昊辰府邸。
李建成來的時候,李昊辰也是剛剛收到潼關告急的情報,不過李昊辰并沒有慌張,因為他知道李世民短時間內攻不下潼關,張寒一定會給他一個驚喜的。因此他得到情報的后,只是微微一笑,便坐在樹蔭下的搖椅上,優(yōu)哉游哉的喝著茶,望著天。
忽然聽聞皇帝來訪,他連忙起身,誰知因為起猛了,搖椅的搖動力和身體的慣性,直接把他手中的茶杯打翻,茶水濕透了他的衣襟,樣子著實的滑稽,本來他想進屋換件衣服,但是,此刻李建成已經進了院子,在如果現在進屋必然會讓李建成以為他避而不見,所以他只能這幅狼狽的樣子再此給李建成施禮。
李建成此刻也不知道如何面對李昊辰,不過一見到李昊辰這么狼狽的滑稽樣子,本來準備好一肚子的話,全部都忘了,既沒有君王形象的哈哈大笑了起來,李昊辰見建成笑話自己,也不生氣,嘿嘿的傻笑這解釋道:“這茶杯被陛下龍威所懾,不慎在草民身上打翻了,還望陛下勿怪!”這君臣間那些隔閡,都被兩人這一陣笑聲,翻到了昨天。
這君臣二人,心中都發(fā)下了那昨日的隔閡,便寒暄了起來,李建成先問道:“昊辰最近可好啊?”
李昊辰連忙回答道:“草民一切都好,就是有些思念陛下,聞聽陛下已登大位,草民不勝欣喜,可草民有罪在身不能親往賀之,實乃一大憾事!”
李建成聽著李昊辰這番誠懇的話語,心中也是不勝唏噓,想著李昊辰為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此刻也是心中有些激動的道:“昊辰啊,以前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誰是誰非朕也不想再計較,今日李世民這逆賊興兵,已經攻打到了潼關,長安城岌岌可危,朕欲讓你為帥,擊破李世民,保長安無憂,你可愿意?”李建成的這番話,其實就是變相給李昊辰認錯,不過他貴為九五之尊,自然沒法把話說得太直白,總要留些君臣面子。
李昊辰一聽就明白了李建成話中的意思,他是怎么也沒有想到李建成會給他賠禮道歉,李建成話能說道這個份上,已經是給了他天大的面子,他自然不能再端著,其實李昊辰心中一直都感激李建成的知遇之恩,也從未真正的恨過李建成,即使把他貶黜,李昊辰聽著李建成已經說明了來意,便直接道:“臣愿意為陛下分憂!謝陛下信任!”從這句自稱上的改變,李建成就知道李昊辰還是那個可以為自己出生入死的人,心中感動不已。
隨即高聲喝道:“李昊辰聽旨!”隨著李昊辰跪地回應臣接旨后,李建成繼續(xù)說道:“從即日起,解除李昊辰禁足,官復原職,恢復其樂城開國縣侯爵位,任命其為平叛大元帥,代朕出征,天子儀仗隨行,賜天子劍,授予其先斬后奏、臨機決斷之權,率領長安守軍,禁衛(wèi)軍,東宮六率,共計二十萬大軍前往潼關平叛,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