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武俠

塵沙風中轉

第八十一章

塵沙風中轉 海之崖游子 2299 2019-06-27 21:34:39

  悟武的情感一直在波動,覺慈見后對悟武搖了搖手,示意他不要再說了,覺塵開口道;“悟武,蕓蕓眾生,本來苦難眾多。若有佛心,則可度一切苦厄?!?p>  悟武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p>  覺慈道;“觀自在菩薩,生死是常態(tài),不必過于執(zhí)迷。”

  悟武道;“是,方丈?!?p>  覺慈接著道;“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開,苦厄未除,不能叫度??喽驓w根屬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見五蘊本空,心便得解脫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蘊的實質,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長劫沉淪于煩惱此岸。若能照見事事物物一切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種執(zhí)著,不被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粗細煩惱所纏縛,而能解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出離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苦厄,所以說度一切苦厄。”

  悟武仔細的聽著覺慈所說。

  “悟武,我也就知道你為何要加入摘星樓,犯下殺人放火的罪行。你的苦厄來自于你的幼年,你怨恨鄉(xiāng)親們,所以你叛變自己的善心,將自己走上魔道,一心想要報復這些心中無同情之心的人?!?p>  悟武接著道;“對,我就是想將那些家中富裕卻依舊逼迫窮人賣兒賣女的富人。我想將他們全殺光,這在我在房子附近埋下我母親卻被他們挖了出來,我找不到母親的遺體后下的決定。在我舅舅家,我當成了家奴,日夜伺候著那個表哥表姐,吃的都是臊水,直到我能獨立自生,我才離開了舅舅家,之后一直在江湖中游蕩,直到我碰到摘星樓,從此在摘星樓中我就得心應手,學到武功,又學會江湖中行竊之事?!?p>  覺慈聽后道;“阿門陀佛,摘星樓就是佛教,助長人心中的惡念?!?p>  悟武接著道;“直到我偷了一個富豪家,將他家滿門殺死,但是最后見那母親死命護住他的孩子,我猶豫了,但是旁邊的人卻趁我猶豫之際將他們母子殺死,我揪著那人怒道‘你難道沒看見嗎?’”

  覺慈道;“這就是你善心的啟發(fā),母親救自己兒子的善舉打動了你的心,你懷念自己的母親,所以你也不想殺害他,在她的身上,你看到母親的光環(huán),從而想到自己母親?!?p>  悟武點了點頭;“嗯是的。”

  覺慈接著道;“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宇宙間一切物質現(xiàn)象,都屬色法,因為是有形色、質礙之物。‘受’即感受,是五個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搿聪胂?,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R’即了別,是八識心王。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緣所生,也即各種條件和合而有,并無自性,所謂緣生性空,故曰‘五蘊皆空’。五蘊之性雖空,但體即真空,譬如波相雖幻,但體即是水,水與波是不一不異。這里的‘照見’如渡船,‘五蘊’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盤彼岸。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娭T相非相’即‘照見五蘊皆空’。如果照見五蘊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寶藏,便全體現(xiàn)前了”

  悟武道;“師伯,我明白了。不過我犯下這么多罪行,少林能收留我,我實在是很感動,此生不求成佛,只求能洗涮自己的罪過?!?p>  覺慈道;“阿門陀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既然放下了屠刀,那你就是佛了?!?p>  覺慈接著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簡略之詞,其內容即十二因緣,以前者為因,后者為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緣。‘無明’是過去世的無始煩惱;‘行’是依煩惱所作的行業(yè);這二者是過去因。‘識’是受胎的業(yè)識;‘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識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將出胎;‘觸’是二、三歲時,不識苦樂,而能接觸外境;‘受’是六、七歲時,能感受苦樂,這五者是現(xiàn)在果?!異邸鞘?、十五歲時,生起強盛愛欲;‘取’是到處求??;‘有’是有種種新業(yè)。這三者是現(xiàn)在因?!请S業(yè)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這二者是未來果。所以這十二因緣,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總不離惑、業(yè)、苦三道。凡夫是順生死流,即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順次相緣,以至老死,是流轉門。緣覺從十二因緣悟道,知生死根本在無明,故首先滅去它?!疁纭褪潜M的意思,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亦滅,便是還滅門。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了脫生死,而證辟支佛果。(辟支譯為緣覺或獨覺。)[1]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就是說生死苦果,是由惑、業(yè)集合而生,所以說‘苦、集’;寂滅樂果,是由修道斷惑所得,所以說‘滅、道’?!唷⒓鞘篱g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知‘苦’便應斷‘集’,慕‘滅’便應修‘道’。小乘弟子聞佛聲教,悟‘四諦’理,斷見思惑(簡單說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與疑,叫見惑;貪、嗔、癡、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羅漢(意為殺賊、應供、不生)。[1]

  今菩薩以般若觀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實相中,不但凡夫所執(zhí)之蘊、觸、界,皆不可得,即緣覺所觀的十二因緣法,聲聞所觀的四諦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薩六度萬行,其能證的智慧與所得的理體,亦皆說無,即都不可執(zhí)著,都歸于空。若執(zhí)著有智有得,仍不離法執(zhí)、法見,仍有掛礙而非究竟。所以金剛經(jīng)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终f:‘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床粦≈谝磺蟹?,而生清凈心??傊?,自凡夫以至菩薩,自五蘊以及智與得,都不可取著,因諸法本空,無所得故。這正說明,此經(jīng)是大乘法門,不僅破凡夫我執(zhí)之病,并破二乘法執(zhí)之病,乃至無智亦無得。修行到這一境界,寂照現(xiàn)前,了知本無生死可斷,亦無涅盤可證,我法二空,一切無著,便證入大自在之境了。(‘無智亦無得’一句,有些解釋仍作為空聲聞乘法,而按文勢,作為空菩薩乘法,更覺圓融完備。

  ”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