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柯尼希定理(圖論)
柯尼希定理由 XDénes K?nig 于1931年提出的圖論領(lǐng)域的定理,用于說明在二分圖中最小點覆蓋的點數(shù)于最大匹配數(shù)的相等性。此外Jen? Egerváry在同年同樣獨立地將其提出,并拓展到了有權(quán)圖的范圍。
柯尼希知道的圖論的重要性,開始研究圖論,從最簡單的二分圖入手。
柯尼希說:“二分圖是一種可以把點集分成兩部分,每一部分不能有線相連,只能讓這兩個部分有線相連?!?p> XDénes K?nig說:“如果一個匹配中,圖中的每個頂點都和圖中某條邊相關(guān)聯(lián),則稱此匹配為完全匹配,也稱作完備匹配?!?p> 柯尼希說:“最小點覆蓋的點數(shù)等于最大匹配數(shù)?!?p> XDénes K?nig為了驗證柯尼希的說法,開始自己畫圖連線。
我們稱下圖中的下部分點集合為L,上部分的點集合為R。從左至右給下部分的每個點標(biāo)號為1,…,7;并給上部分的點標(biāo)號為8,…,14。令U為L中未匹配的點的集合,U={1}。從U出發(fā)的增廣路徑為1-10-3-13-7, 1-10-3-11-5-13-7, 1-11-5-13-7, 1-11-5-10-3-13-7及它們的子路徑,那么構(gòu)造性證明中的集合Z為{1,3,5,7,10,11,13},可以得到L\Z={2,4,6},R∩Z={10,11,13},所以最小覆蓋K={2,4,6,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