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漢昌令許封看到這十幾車的亂七八糟的尸體的時候,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連忙掉過頭去,讓自己的視線躲開著恐怖的景像,強忍著不停在胃里翻滾著的吐意。
“賢侄??!這....這些是什么情況啊?怎么會....”
許封拉著蘇非進到客廳,詢問道。他實在是沒有勇氣在外面面對那些尸體。
“姑父,事情是這樣的....”
蘇非遂將事情的始末,和黃巾的危害向著許封詳細的解說了一遍。
許封想想都感到心地有些后怕,用著不確定的語氣詢問:“黃巾道士真的有這么大的膽子?”
“他們現(xiàn)在都敢公然起兵來劫掠縣中富戶了,姑父您想一想,還有什么是他們不敢做的?”蘇非說話的語氣一向都很平緩,給人一種波瀾不驚的沉穩(wěn)?!叭缃襁@縣里,有誰不知道我們蘇家和您的關系?他們現(xiàn)在敢這么做,那么明年,不可能今年年底,就敢攻打你的縣衙。您現(xiàn)在應該上書朝廷,闡明情況,然后再派兵在縣內(nèi)各鄉(xiāng)村緝拿黃巾亂黨。”
許封有著自己的考慮,如今他伯父從三公位上下來,他沒有了朝中的依仗,而且他知道黃巾教牽扯甚廣,不光這里,就連洛陽朝中都有輻射到。即使知道他將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危害,但是許封也不敢以強硬的手段去拔除。萬一觸動了高層某一位大人的利益,他這些年的辛苦都將白費,可能都不足以填平別人的怒火。
猶猶豫豫的許封,在客廳渡來渡去,遲遲沒有給蘇非一個回答。
一貫強勢的蘇非是很不喜歡看到這種局面的?!肮酶福€請下令吧,黃巾必成大患?,F(xiàn)在您奏報朝廷可能得不到好處,但是你把這些首級送到州衙,配上文書。待到日后黃巾真的禍起的時候,陛下就會記起你們這些有著提前洞悉事物能力的臣子,那個時候定然會的到褒獎與高升?!?p> “賢侄,且...容我在想想,左右,幫我召集幕僚前來議事?!痹S封感覺自己獨自一人,面對這個十三歲的小侄子有種莫名的心虛,好似畏懼一般。他覺得把手下都叫過來,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威能,而不至于露怯。
“姑父,成大事者,要當斷則斷。像你現(xiàn)在這樣,猶猶豫豫,前怕狼后怕虎的,可是成不了大事的?!碧K非一點情面都沒留,直接說道:“利益就在眼前,只有先知先覺的人,果斷的沖過去,撲上去,吃掉利益。才能成為別人瞻仰的存在。老虎之所以高大威猛,令人推崇,是因為他有著果斷的智慧和迅猛的身手,能夠獵殺到最美味的獵物。而禿鷲只是遠遠的吊在天空,吃一些別人吃剩的殘渣,所以它只能丑陋不堪的被人們唾棄。要知道機會可是不等的人的,姑父,你好自為之?!碧K非反正是沒有什么顧慮,黃巾將其,亂世已近。到時候是誰手上有兵,誰才說的算。
蘇非說完直接起身離去,留下臉都發(fā)青的許封,尷尬的站在那里發(fā)呆。
被一個小輩教訓。許封不由得想到自己少年時的意氣蓬勃。是啊,自己是過于安逸,有了一點成就就不敢再往前冒險了.......
蘇非還沒有走出縣衙,許封的手下就從后面追了上來?!岸恿舨?,縣尊已經(jīng)同意下令,清剿黃巾,還請公子移步過去,共同商議后面的具體事宜?!?p> 下午的時候,商討好策略的許封,已經(jīng)讓蘇言擬寫海捕文書,加蓋縣令印綬,下發(fā)各個鄉(xiāng)縣,責令各鄉(xiāng)游遨、薔夫、亭長,緝拿黃巾道士。同時派遣縣尉率領縣卒清掃黃巾的各個集會點。
蘇非感覺許封這個人,能力還是有一點的,就是遇到事情有些猶猶豫豫,不敢決斷,看來自己刺激他一下還是有一點效果的。
蘇非回去的時候,采買了兩頭肥豬,酒水和水果一車,犒勞昨天晚上的士兵。眾人在歡呼聲中把東西推進鄔堡里。
漢昌縣某處的深山里。
黃巾渠帥狼狽的躺在山洞里面休息,外面跪著一群吃了敗仗的教眾。
山羊胡探著頭,小心翼翼的在渠帥耳邊說道:“渠帥,他們已經(jīng)跪了兩個時辰了,差不多了,現(xiàn)在咱們還需要他們這些蠢貨,不能違背了教義?!?p> 根據(jù)太平教的教義《太平經(jīng)》凡太平道成員及其信徒,若犯有過失,只要跪拜在首領面前,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便給以寬恕。
“山羊角,你說的,蘇家只是一介商賈,還有許封不足為慮,可如今呢?僅僅兩天,咱們就由富麗溫暖的宅院被趕到這荒山野洞之中,現(xiàn)在連吃喝都是問題了?!笔最I在沖著山羊胡咆哮,慢慢的憤怒就開始轉(zhuǎn)變?yōu)楸??!袄先龔男【吐犖业脑?,從來沒有和我爭什么東西。我發(fā)誓要帶著他過上好日子的??扇缃?,連個尸首都.......”
“渠帥,現(xiàn)如今,咱們只有先忍耐一些了,待到明年三月,天師舉大事,咱們再率軍殺回來,將蘇家和狗縣令滿門剝皮抽筋、挫骨揚灰,以報今日之仇?!?p> “如今咱們被驅(qū)逐出去,如何響應天師啊?”渠帥有些頭疼,想到自己若是壞了天師大事,那自己將一無所有,恐怕連活下去都是困難。
“如今官府公然下令逮捕,漢昌的信徒們暫時還不敢出面對抗官府,咱們也不能提前起事,漢昌和無極這邊恐怕是不能再待了,咱們只有先逃回安熹縣,再做打算,那里還有支持咱們的信徒?!?p> 渠帥點了點頭,立起身來,收斂著憤怒的表情,走到外面去寬恕他的信徒。
蘇雙連同甄儼,加上漢昌縣的許封,縣尉甄愈,縣丞蘇言,召集了漢昌縣和無極縣名望最高的十七家士族豪強共同開會,商議對未來的規(guī)劃。
蘇非淡然的陳述著黃巾的危害。
“我前面所說的并非夸大其詞,黃巾之禍已成定局,現(xiàn)在大家只剩下趁早多做準備,防范。別無其他選擇。”
甄儼在一旁補充道:“前任太尉楊賜,曾經(jīng)上書陛下,言明過黃巾的危害,只是黃巾首腦已經(jīng)買通了朝中奸宦,阻礙了圣聽。所以對于黃巾之事,大家根本不需要報著僥幸的態(tài)度?!?p> 縣令許封道:“前日本縣已經(jīng)下令,全境抓捕和黃巾反賊有關的一切,相信這也足夠說明本縣的態(tài)度?!?p> “我家向來是為二公子馬首的,二公子吩咐什么我家就做什么?!标惣壹抑魇止吠鹊呐踔K非的臭腳,因為蘇非在他來之前,就同他談過,答應帶他一起經(jīng)營造紙生意,并且送了很多新式農(nóng)具給他家。
“那不知道二公子到底需要我們?nèi)绾闻浜夏??”王家家主站起來,問出了這個大伙都想知道的問題。
蘇非聽了這個問題之后并沒有及時回答,反而轉(zhuǎn)身出去了,留下一臉茫然的眾人。
不多時,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xiàn)在眾人眼前。
蘇非扛舉著一尊青銅大鼎,一步一振的走了進來。哐當一聲,重重的放置在大廳正中央。
蘇非也沒有說話,只是依靠著大鼎,重重的喘息,目光掃視著震驚不已的眾人。
青銅大鼎,看著模樣,恐怕至少有千斤以上的重量,這簡直是西楚霸王轉(zhuǎn)世?。《姨K非才十三歲,這恐怕連楚霸王也比不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連贊美的聲音都忘了發(fā)出。包括與蘇非要好的甄儼。
古之成大事者,總是異于常人。而同理,異與常人者,往往也能成就大事。這是他們這個朝代的人的一個共識。
“諸位感覺我能否戰(zhàn)勝黃巾亂賊?”蘇非平緩著語氣,如同往常一般問道。
眾人都還沉浸在他舉鼎的震驚之中,蘇非輕飄飄的話語廳里靜靜的消散,沒有一個人來回答。
作為一個在官場摸爬滾打過的人,許封最先明了自己這位侄兒的用意,他是要借機收服這些家族,以備自己成就一番大事,心中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手腕與野心。
許封連連拍手打破了這屋內(nèi)的平靜,稱贊道:“賢侄好神力??!縱然是西楚霸王再世,恐怕都勝不了賢侄你??!何況那些區(qū)區(qū)的黃巾賊寇?!痹S封接著提蘇非鼓吹:“諸位估計也有說聽聞,大前日,黃巾賊深夜寇蘇家堡,我這位賢侄單騎持槊,斬殺了一百多人賊,首級現(xiàn)在還在我縣衙內(nèi)硝制。”
“二公子乃天神下凡,小小黃巾定然不足掛齒?!?p> “二公子霸王轉(zhuǎn)世,那黃巾賊定然不敢來犯?!?p> ..........
緊接著的各種恭維吹捧,就開始在客廳里回蕩。
“想必大家現(xiàn)在都認可了我的能力是吧?!彪S著蘇非的話音剛落,底下的人都紛紛應和道:是的,那是必然的...之類的話語
“福禍本相依,災禍同樣意味著機遇,如果我們能夠妥善的應對這次禍亂,在這次禍亂中大放異彩,那么肯定會被朝廷賞識,既然大家都相信我的能力,我也愿意帶領大家一起抵抗這次災禍?!碧K非說完,就這樣靜靜的看著眾人。
“蘇非是我兄弟,我們甄家和蘇家一直以來都是最為親密的朋友,對于他的事情,我代表甄家,會全力支持?!闭鐑白钕乳_始表態(tài),雖然他不是漢昌縣的,但是無疑,甄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我陳家愿意支持二公子?!?p> “我齊家也愿意聽從二公子號令?!?p> ......
廳里半數(shù)以上的家族都表示著贊同,少數(shù)搖擺不定的見大勢所向,也只能順從。例如上次同蘇非做對的李家,也選著了服從,上次李佐的那個事件,讓他們對于蘇非有著明顯的畏懼。最終蘇非獲得了請來的所有家族的支持。
“既然大家肯相信我,跟隨我,我一定會帶著大家一起賺錢,一起做大,絕不會虧待大家的。”蘇非命人把鼎抬走,重新回到了座位上。
因為那個鼎是蘇非專門制造的,鼎身半數(shù)都是鏤空的,底部還非常薄,撐死一千斤(漢斤)。雖然這也不是尋常人能舉起來的,畢竟做了假,他害怕一直放在這里被人看出破綻來。
“我蘇家愿意讓出縣丞的職位,交給王家。甄家縣尉的職位也將讓出交給陳家?!碧K非直接拍板這兩件大事,讓其余各家紛紛看向縣令許封和縣尉甄愈。好像來確定這并不是在開玩笑。
“那我就等待陳家決定好人選之后,前來縣衙和我交接?!闭缬χf道,打破了眾人的疑慮。
眾位家主都在心中暗自嘀咕;怪不得陳家此次這么賣力的為蘇非搖旗吶喊,原來早就許諾他們好處了。
羨慕歸羨慕,但是也無力去爭搶。
稍后蘇非大擺宴席,慶祝著次結(jié)盟,并且商定一些各家生意上的事宜。
不蘇丶
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于258.24克,一兩等于16.14克。 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于222.73克,一兩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于668.19克,一兩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當于222.73克,一兩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當于596.82克,一兩等于37.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