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莊公曾找過自己的三個弟弟來商量自己的身后事,而這三個弟弟中的大弟就是把自己的皇冠染成綠色的慶父,二弟則叫叔牙,三弟季友。
這兄弟三人性格各異,也各有所長,其中慶父擅長那個不好意思講嫂子,叔牙擅長抬舉慶父,而三弟季友則是個意義上最傳統(tǒng)的人。
當魯莊公把三個弟弟分別叫過來詢問擁立新君的事時,魯莊公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從叔牙這里他得到的答案是慶父相當有才能的。
從季友這里得到的答案是一定誓死擁護公子般。
弟弟們的分歧讓魯莊公看到了隱患,他之所以要在立新君的問題上挨個的詢問幾個弟弟,并不是他自己沒有主見,而是他知道自己一死,三個弟弟便會成為魯國最有權勢的人,他們會掌握著廢立國君的大權,所以才想要知道他們的動向。
魯莊公并不是想從他們這里得到答案,而是想要從他們這里得到態(tài)度態(tài)度。
一席談話過后,魯莊公的內(nèi)心更加混亂了,他現(xiàn)在擔心的就不僅是下一任國君了,還有魯國的未來,因為他從這次談話之中看到了魯國的動蕩好像不可避免。
到臨死前魯莊公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有好多事沒做,可是都已經(jīng)來不及了,他已經(jīng)沒有時間去做其他的事了,所以,他現(xiàn)在只能解決那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魯國的儲君。
每個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都是會帶有自主感官因素在里面的,再大的事情也不會例外,而國君廢立儲君更是如此。
所以,即便魯莊公不知道慶父和哀姜通奸的事,他對叔牙的話也是很反感的。
自古以來沒有幾個君主不是想把死后的位置留給兒子而想留給弟弟的。所以同理可得,不管季友安的什么心,他的話一定說到魯莊公的心里去了。
于是,公子般也就成了魯莊公的選擇。
要是自己的三個弟弟都擁護公子般,那么公子般馬上就會被宣布為魯國儲君,但是,可惜魯莊公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哪怕是有一個人不擁護公子般,魯莊公也知道公子般這個位子就坐的不安穩(wěn),更何況現(xiàn)在慶父和叔牙都不支持公子般。
魯莊公已經(jīng)沒有能力和時間去改變這個事實了,他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季友的身上,所以他把叔牙的話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季友,而對叔牙卻只字未露。
眼看著魯莊公一天不如一天,確定新君的人選已迫在眉睫,季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必須在魯莊公去世之前就要解決一部分麻煩,否則等到魯莊公去世了,自己是沒有能力對付慶父和叔牙兩個人的,到時候這個魯國便是慶父和叔牙的了。
在這個最緊張的時候季友首先開始行動了,而行動的對象就是叔牙。
而他的行動是他叫人給叔牙帶去話說是魯莊公讓他到一個叫鍼巫的人家里坐會。
為什么要到鍼巫家里,這個我不知道,但是不是魯莊公叫叔牙去的,這點我是知道的。
季友把叔牙騙了出來,是為了給以后的事減少麻煩的,所以叔牙來到鍼巫的家里時,季友安排鍼巫給叔牙上了一杯毒酒。
叔牙萬死也沒有想到,今天來鍼巫家里走的那段路竟會是人生走的最后一段,孤身一人前來,沒有任何防備,也做不了任何的反抗。
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痛苦的,也一定流露出很多的眷戀,但這時候他連提一個的要求的機會也沒有了。
季友看出了他的不舍和顧慮,為了不產(chǎn)生任何麻煩就把叔牙解決掉,于是季友告訴叔牙:“喝了這酒,你的子孫在魯國依舊可以享受俸祿和爵位,不然,你死且無后?!?p> 事實證明,叔牙做到了。
事已至此,叔牙知道自己的掙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這樣,叔牙被輕松的解決掉。本來慶父和叔牙對季友的二比一現(xiàn)在變成了慶父對季友的一比一,大家又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于是魯莊公也就安詳?shù)拈]上了雙眼。
魯莊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季友按照他的遺愿擁立公子般為魯國國君。
但是,公子般注定是個不能在君位上長命百歲的人,因為有一種人天生就不適合做君主,而公子般就生在這種人的行列里。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還要從公子般的性格說起,而要說公子般的性格,這還要從一件小事說起。
當初,魯國干旱,魯國公室設法求雨。既然是求雨那么肯定要搞一個祭祀的,而祭祀在古代都是一種大型的公眾活動。所以主辦方為了要把這個活動搞出氣勢、搞出風采,一般都會事先安排進行演練的。
事情就發(fā)生在演練的時候。
演練進行時,魯莊公的一個女兒在一旁觀看,這時有一個養(yǎng)馬的人欲從心中起色向膽邊生竟然調(diào)戲她。
不巧這一幕被身為哥哥的公子般看到了。
見到自己的妹妹被人欺負,我想天下的哥哥都是一樣的心情的,恨不得撕了這廝。公子般也是這么想的,然而,公子般并沒有親自動手,而是派人把這個養(yǎng)馬的人打了一頓。
話說公子般也沒什么問題啊,妹妹被欺負挺身而出,這很正常啊,怎么會拿這件事來說公子般的性格不適合做國君呢?
我們來聽聽魯莊公對這件事有什么需要表達的吧。
當這件事被魯莊公知道了后他把公子般叫過來問他:“你為什么不殺了他呢?這個人力氣非常大,他能把城門的大門扔到墻上去,你現(xiàn)在不殺了他,恐怕以后殺你的人將是他了?!?p> 魯莊公對公子般把話講的很明白,但是公子般卻終究還是沒有起殺心。
一卻的成敗皆起于心。
公子般這樣的性格導致了他后來的結局,所以,他在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已經(jīng)敗了。
魯莊公死后公子般在季友的扶持下繼位,可是此時慶父在魯國的勢力已經(jīng)相當強大了,嚇得公子般在兩個月的時間內(nèi)都不敢住進魯國宮殿,而是住在自己的姥爺黨氏家里。
公子般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魯國的形勢會發(fā)生一點變化,但是,命運終究還是躲不過的。
慶父沒有準備給公子般太多的時間,就派人把公子般直接殺死在了黨氏家里。
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受慶父之命殺死公子般的正是當初那個調(diào)戲他妹妹被他毒打一頓卻沒有殺死的人。
公子般被殺,季友即感到震驚也感到無奈,所以他的選擇也更加的無奈。他要逃,逃出魯國,因為這里已經(jīng)沒有他的安身之地了。
季友一走,整個魯國不管是論資排輩還是影響力和勢力就數(shù)慶父第一了,于是這里成了他的天堂。他想讓誰做國君誰就是國君,淡然,他還沒有膽子讓自己坐。
因為,有聽過兒子繼承父親的,也有過弟弟繼承兄長的。但是這個公子般做了兩個月,雖然沒有什么名堂,但好歹也是個國君,這就讓慶父很尷尬了。
可從來沒有聽過叔叔繼承侄子的啊。
因此,慶父需要找一個人來做魯國的國君,這個人即要是魯莊公的兒子,又要跟自己有扯不清的關系,起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這個樣子的。
于是,這個時候他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公子開。
找自己姘頭妹妹的兒子來做國君,不知道慶父是怎么想的,但這可害苦了公子開。
在一個動亂的環(huán)境下被慶父端到了魯國的君位上,不知是福還是禍。
公子開的前途未卜,但這條路必須走下去,于是,一個座右銘出現(xiàn)在了他的腦海中:不受命于自己的人必將受命于他人。
公子開不想做慶父的傀儡,他知道自己還是有理想和抱負的。但公子開還知道在魯國自己是沒有能力和慶父對抗的,所以要想對付慶父,他必須去找一個人幫忙。
于是就在公子開繼位的第一年他就和齊桓公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會盟,在這個會盟上他向齊桓公表達了一個請求,希望齊桓公可以幫助魯國把季友帶回來。
幫助魯國請回骨干大臣,這有助于平定魯國的動蕩,這對于高舉尊王攘夷大旗的齊桓公來講當然會欣然答應了。
于是齊桓公不僅答應了公子開的請求,并且還毫不拖泥帶水的立馬就展開行動了。
看著作風迅速的齊桓公對于自己的請求這么上心,公子開知道自己是委托對了人,于是就安心的在魯國做一個在安靜中等待的人。
季友在齊桓公的努力之下回到了魯國,公子開對于季友的回歸很是開心,大大的褒獎了他。
一切都很圓滿,齊桓公很開心,公子開很開心,季友也很開心。但是有一個人不開心,這個人就是慶父。
本以為公子開是自己扶持的,他肯定會親附自己,沒想到他還是跟季友搞到一起去了。
這讓慶父很生氣。
而就在季友回國的同年,齊國也派出了一個使者前來魯國進行慰問工作。
說是慰問,但這位使者肯定還是帶著任務前去的,他的任務就是替齊桓公考察魯國。
去魯國走了一圈,使者回到齊國就迫不及待的向小白做了匯報工作,他的匯報工作大大小小的事可以總結成一個成語: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魯國是有國君的,怎么還干慶父什么事,聽完使者的匯報,小白感到了陣陣心痛。他決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在他的大旗之下,各國都應該是相安無事的,國君愛護平民,臣子忠于國君,百姓擁護國君,國君聽命天子。
齊桓公決不允許在魯國有這種犯上作亂的事出現(xiàn),聽完使者的匯報,第一個浮現(xiàn)在齊桓公腦海里的想法就是要除掉慶父。
不過使者告訴他,不要著急,魯國的禍難不停止,慶父也會自取滅亡的。
然而,齊桓公不想等到慶父自生自滅,他要的是立馬就讓慶父消失。于是,他準備要以武力進攻魯國,以平定魯國的禍亂。這時候出使魯國的那個人立馬就過來阻止了他:“你要除掉的是慶父,但你進攻的卻是魯國,你的本意是要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但你卻在沒有經(jīng)過天子同意就進攻一個諸侯國。魯國世代遵循周禮,而周禮正是這尊王攘夷大旗的根本,所以這樣做是的不妥的。”
聽完這話,很快齊桓公冷靜下來了。
最后這位使臣向齊桓公總結了一點:“只要魯國沒有拋棄周禮,我們就不能動他。”
然后,還向齊桓公提出了稱霸的高級建議: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親近有禮儀的國家,依靠堅定穩(wěn)固的國家,離間內(nèi)部不和的國家,滅亡昏暗動亂的國家,此乃真正的霸王之器)。
是福不是禍,是禍你真躲不過。
魯國雖然逃過了齊桓公準備進攻的這一劫,但是真正的禍亂正在向他靠近。
公子開的老師就成了魯國新的一場禍亂的起因。
要說這個國君的老師也真是沒人品,不知道他這個老師的稱號是不是花錢買來的。反正他老師該干的事有沒有干我們不知道,但是老師不該干的事他卻干了。
他干的這件不該干的事就是奪取了魯國一個叫卜的大夫的田地,而且還是強搶豪奪。
這簡直就是土匪,連土匪都不如,但人家是國君的老師,這個卜也只能打掉門牙往肚子里咽。
卜不能把公子開的老師怎么樣,但這并不代表公子開的老師就會安然無事,因為這位老師的所作所為被一雙冷眼看在了眼里,而這雙冷眼就是慶父的。
慶父本以為立公子開為國君,公子開就會聽命于自己的,結果沒想到他竟然跑去跟齊桓公會盟,還讓齊桓公出面把季友帶回來了。
慶父不高興,后果很嚴重,但是季友回到魯國那可是經(jīng)過齊桓公的努力的,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佛面還得要看齊桓公的面。
所以,不高興的慶父暫時也只能忍著。
但是,現(xiàn)在公子開老師來這么一出,慶父即有了理由,也有了膽量,更重要的是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于是他找到卜,告訴他自己將成為他堅強的后盾。
慶父告訴卜,公子開的老師之所以敢這么囂張,就是因為背后有公子開的支持,如果要想拿回你自己的田地,首先就要把公子開老師那囂張的氣焰給滅了,而要滅他的囂張氣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公子開。
聽了慶父這一席話,卜似乎有所頓悟,看著卜似懂非懂的樣子,慶父知道時機已然成熟,于是他便指使卜去刺殺公子開。
田地被奪,怨氣滿天,再加上慶父的慫恿,卜二話不說就把在公子開老師身上受的窩嚷氣一股腦的全部發(fā)泄到公子開身上了,而這一發(fā)泄便是要來公子開的命。
公子開一死,季友又變得很尷尬了,自己回到魯國被窩還沒有捂熱呢,把自己請回來的人又死掉。,季友沒有辦法,他只好帶著公子開的弟弟魯莊公的小兒子又踏上了逃命的路途。
本以為把季友送回去了可以對魯國的安定起一定的作用,但魯國還是一天比一天亂,搞得遠在齊國的小白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比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魯國人民還要著急。
齊桓公巴不得自己帶著兵馬前往魯國進行整頓,但是他知道霸主之路絕非一朝一夕,絕非兵戈向見,所以出兵魯國也就只能想想了。
慶父接連殺了魯國的兩任國君,他的一切行為都被魯國的百姓看在了眼里,而他也終于意識到了自己可能在魯國是待不下去了。
所有的情與仇、愛與恨、眷戀與不舍都讓他隨風而去吧,是時候收拾包裹離開這個地方了。
得知慶父離開了魯國,高興的不只有魯國的人民,還有遠在臨淄的齊桓公。不過他們的高興都不及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季友。
季友聽說慶父走了,立馬就帶著魯莊公的小兒子回到了魯國即位,他就是魯僖公。
魯僖公即位后,身為魯國第一重臣的季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聽慶父的下落,消息很快就得到了,在莒國。
季友對慶父為魯國帶來的禍亂歷歷在目,自己的兩次出走也還是心有余悸,對季友而言,慶父離開魯國并沒有讓他感到安心,他害怕的是,如果慶父再次回到魯國的時候,魯國的禍亂也許還會再次上演。
也許慶父只是在等待,等待著魯國人民和天下諸侯忘記自己種種劣跡的時候,那時候就是他回到魯國的時候。但是季友不能等到那個時候,于是他馬上準備了大量的財寶運送到莒國去,要求他們把慶父還回來。
莒國本來跟慶父也沒多大交情,現(xiàn)在季友送來這么多財寶就是要買這個人,不賣白不賣,到時候打折了就沒這個價錢了。
于是莒國人很有禮貌的把慶父送到了一個地方。
慶父當然也知道自己將何去何從,并且他還知道回到魯國的命運是什么,但是,他還是抱著那么一點的希望,于是派出了一個人前去面見季友。
然而此時季友已經(jīng)鳥都不想鳥他了,所以這個人只好一路哭著回去見慶父。
走在路上,人還沒見到,就先聽到了哭聲,于是這哭聲就成了慶父在這世間收到的最后一條信息,隨后,慶父便上吊自殺。
慶父一死魯國立馬回歸到了正軌上,不過接連的兩任國君被殺給魯國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是巨大的,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慶父雖然已經(jīng)懸梁自盡,但是在齊桓公看來事情并沒有完全結束。
因為他覺得魯國的動蕩跟與慶父通奸的哀姜是少不了干系的。
哀姜來自齊國,對于高舉尊王攘夷大旗的齊桓公來講,魯國所發(fā)生的一切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是對他這位霸主的侮辱。
所以一想到齊國的公主也是其中的參與者更是氣得跺腳,而對于齊國來講,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這一次,齊桓公決定連盆都不要了。
至于哀姜,慶父一死,她在魯國便也沒有了任何的依靠。不僅沒有依靠,她還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逃過任何人的眼睛,所以她也知道自己在魯國已經(jīng)立足之地了。
哀姜要逃出魯國,她想要離開那個一生是是非非的地方。
她以為只要自己不再貪圖富貴還是可以安享晚年的,所以她來到了邾國。
但是,有一個人的眼睛卻一直盯著她從魯國到邾國,這個人曾經(jīng)是她的保護傘,曾經(jīng)給了她無限的依靠。但是,這個人現(xiàn)在卻要索她的命,這個人就是她的親人齊桓公。
哀姜在魯國所做的一切令齊桓公感到羞恥,他現(xiàn)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殺了她然后把他還給魯國。
于是齊桓公派人去了邾國要他們交出哀姜,他甚至連見哀姜一面的想法都沒有,直接在外面就把她殺了,然后揮一揮手把她的尸體還給了魯國。魯僖公倒是個拎清楚了的人,他并沒有把慶父對魯國的禍亂牽扯到哀姜的頭上,而是把她安葬了。
齊桓公對于自己扛起來的這一桿大旗態(tài)度是堅定的,任何人都不可以破壞,但是這一次他自己都沒有做到。
哀姜是不幸的,從她嫁到魯國起,他的命運就被注定了,可憐的是她沒有生育能力,這在萬惡的重男輕女社會,這簡直是個噩夢。
作為政治工具,哀姜的命運是悲苦的,同樣她的結局也是凄涼的。
但與哀姜同樣作為政治工具的文姜,她的行為比起哀姜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文姜即便直接主導了魯桓公的死,可她在魯國卻還是得到了善終。
女人是可憐的,她們終究不過是男人的政治工具,政治和諧的時候,女人依靠男人大富大貴,可當需要犧牲的時候,男人會毫不猶豫選擇犧牲女人,當政治被男人玩壞了的時候,女人又成了背鍋的。
文姜再可恨,魯國的男人也沒有把她怎么樣,可作為齊桓公政治工具的哀姜就沒有這么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