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星辰故事在開始

帝18章 人皇伏羲八卦宗早讀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人間解析13

星辰故事在開始 水火星辰海 5461 2021-02-03 08:25:36

    第04章和光同塵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①①沖:虛而不滿的意思。盈:滿的意思,引申為盡。。淵兮,似萬物之宗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③湛:沒有、虛無的意思。)兮,似或存③。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④④帝之先:天地的祖先,形容其出現(xiàn)之早。。

  【注釋】

  ①沖:虛而不滿的意思。盈:滿的意思,引申為盡。

  ②兮:語氣詞,可譯為“啊”。

 ?、壅浚簺]有、虛無的意思。

 ?、艿壑龋禾斓氐淖嫦龋稳萜涑霈F(xiàn)之早。

  【譯文】

  大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發(fā)生作用時卻永無止境。它如深淵一樣廣大,像是世間萬物的宗主。它不顯露鋒芒,解除世間的紛亂,收斂它的光耀,混同它于塵世。它看起來幽隱虛無卻又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從哪里產(chǎn)生出來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

  【導(dǎo)讀】

  “道”無形無象,它像空虛的容器一樣能容納萬物,卻沒有邊際,沒有窮極。正是這虛虛實實、可大可小的“道”中蘊含著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老子指出是“道”創(chuàng)造了萬物,是“道”支配著世間萬物,做人也要像“道”一樣虛懷若谷,樸實內(nèi)斂,兼收并蓄。

  【解析】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進一步論述道的內(nèi)涵。他認(rèn)為,道是抽象的,無形無象,人們視而不見,觸而不著,只能依賴意識去感知它,雖然道是抽象的,但它并非一無所有,而是蘊含著物質(zhì)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這種因素極為豐富,存在于天帝產(chǎn)生之先。因此,創(chuàng)造宇宙、天地、萬物及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這樣,老子從物質(zhì)方面再次闡釋了道的屬性。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沖,通“蠱”,虛的意思。把道比喻為一只肚內(nèi)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迷信、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和最形象的譬喻。道的境界是心靈的世界,它的空虛,是相對于自我世界而言,是不為人的外觀所感覺到的。淵,形容道境深遠,找不到邊際。道的境界是虛幻的,但它虛而有物,它的無窮妙用對于得道之士來說,是永遠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心靈在道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是最快樂的,也最能滿足人的天性。在浩瀚無際的道境之中,蘊藏著天地萬物的本原。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銳,銳氣、鋒芒,指各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和輕薄浮躁的情緒。紛,紛繁雜亂、支離破碎的事物及意識。塵,指現(xiàn)象世界,相對于本質(zhì)世界而言。暢游于道的美妙境界里,徹悟了人生真諦,獲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種不可一世的銳氣及浮躁情緒被挫消了,一切與我無益的紛亂都得以解除;摒棄那種張揚外顯、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代之以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人生態(tài)度。以合乎道的觀點來看待世間的美丑、善惡、榮辱、貴賤,這時的人才是清醒的、有覺悟的?!安谎灾獭钡墓τ眉大w現(xiàn)于此。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湛,深沉、幽隱,指道隱而不顯?!八苹虼妗敝杆苹枚鴮嵳?,似無而實存。老子認(rèn)為,道幽隱深沉,不可捉摸,看上去虛無卻又真實存在。在這里,老子自問:道是從哪里產(chǎn)生出來的?他沒有從正面作出回答,而是說它存在于天帝現(xiàn)相之前。既然在天帝產(chǎn)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無疑是由道產(chǎn)生出來的。

  本章旨在說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只有親歷道境,不為現(xiàn)象世界所羈絆,才能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道是虛幻的,又是客觀存在的;正是它的虛幻,才可充實人們的內(nèi)心。有了充實的內(nèi)心,就可以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把握了世界的本質(zhì)規(guī)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在前四章里,老子集中提出了以下觀點:道是宇宙本源,而且先于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相互矛盾存在的,并且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等等。此外,老子還提出了自己對社會政治和人生處世的某些基本觀點,這些學(xué)說無不充滿智慧。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夫執(zhí)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zhí)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于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于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fù)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

  以一個家庭的角度、尺度來看問題,不能保全一家;以一個國家的角度、尺度來看問題,不能保存一國;竭盡人自身的全部體力,也還是不夠自己使用。人雖然知曉萬物,治理卻不依靠天地之道,所以不能周全。地雖然是由魂魄構(gòu)成形態(tài)的,不遵從天的法則則不能使魂魄完全安寧;天雖然是由精微物質(zhì)構(gòu)成的,不遵從道的法則則不能保全它的精微。虛空之物發(fā)揮作用是沒有窮盡的。滿達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充實,充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外溢。所以空虛而發(fā)揮作用還能一直保持空虛、不滿的狀態(tài),它所能發(fā)揮作用的時間也達到無窮的極致了。形體再大,也不能牽累、束縛本體;事物再怎么紛繁復(fù)雜,也不能不留回旋余地和機動時間。萬物舍棄它們的不被束縛、不充實的狀態(tài),而追求一種實實在在的依賴、滿足和寄托,真的有這樣的一個東西存在嗎?萬物的本始不是像深淵一樣深不可測嗎?

  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道的鋒芒被消磨卻自身無損,繁雜解除卻毫不費神,與光調(diào)和卻不染污它的形體,混同于塵土卻不玷污它的本質(zhì),有鋒芒可挫、有繁雜可解、可與光調(diào)和、可與塵土混同,這體現(xiàn)了一種物質(zhì)性,然而與物質(zhì)相互作用卻并不改變它深刻的本質(zhì),這不正是一種深沉而似有似無的狀態(tài)嗎?地有它的固定形態(tài),地的能力和品質(zhì)不可能超過它的形體所能承載的;天有它的廣闊形象,天的能力和品質(zhì)不會超過它的形象所能包括的。天地被它們的形體局限而達不到的,不正是天帝的始祖嗎?

  帝,這里指的是天帝。

  蘇轍《老子解》

  夫道沖然至無耳,然以之適眾有,雖天地之大,山河之廣,無所不遍。以其無形,故似不盈者。淵兮深眇,吾知其為萬物宗也,而不敢正言之,故曰似萬物之宗。

  人莫不有道也,而圣人能全之。挫其銳,恐其流于妄也;解其紛,恐其與物搆也。不流于妄,不搆于物,外患已去而光生焉。又從而和之,恐其與物異也。光至潔也,塵至雜也。雖塵無所不同,恐其棄萬物也。如是而后全,則湛然常存矣。

  雖存而人莫之識,故曰似或存耳。道雖常存,終莫得而名,然亦不可謂無也,故曰此豈帝之先。帝先矣,而又先于帝,則莫或先之者矣。

  道給人的感覺虛無,像是不存在一樣,然而萬物都遵循它的規(guī)律,天地再大,山河再廣闊,也都遵循著道。因為道沒有形象,所以就像空無一物的一樣。由于它的深遠、深刻、無法被人完全了解透徹,我們知道它是萬物的本源,但是因為我們無法全面、準(zhǔn)確地了解它,我們的語言無法全面、準(zhǔn)確地言說它,所以只說它像是萬物的本源。

  道在每個人身上、言行中都存在,而圣人能夠完全體現(xiàn)。消磨鋒芒,使它平和,恐怕它過分參與、影響而流于虛妄;消解繁雜,使它純粹,恐怕它和物質(zhì)糾纏在一起。不流于虛妄、不與物質(zhì)糾纏,外部的不良影響已經(jīng)去除,光芒就生發(fā)出來了。又與外部的光芒相協(xié)調(diào),恐怕它完全特異于物質(zhì)之外而讓它保持與物質(zhì)的聯(lián)系。雖然是不潔的塵土也要與其同行,恐怕它丟開萬物。這樣之后才能完全,就深遠而永存了。

  雖然存在但人們無法直接地感知,所以說若有若無。道雖然是永存的,最終也沒法為它命名,然而也不能說它不存在,所以說它可能是天帝的先輩,只能靠天帝這種古老、偉大而又相對確定的事物來定位它。天帝已經(jīng)誕生夠早的了,道比天帝還要早,也就沒有什么事物比道的存在還要早了。

  【經(jīng)典解讀】

  本章老子通過形象的比喻,把“道”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它難以名狀,但囊括世間萬物;它空虛無形,但永遠不會枯竭。它是萬物的主宰,天帝都是由其創(chuàng)造出來的。除了道是宇宙本源的思想外,老子還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處世觀點“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即虛懷若谷、收斂鋒芒、順應(yīng)外部環(huán)境。

  將道比喻成空虛的容器,在后面的篇章中還會出現(xiàn)??梢哉f這一比喻十分形象,是對道的神秘性、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譬喻。他這種超常的描述方式,給予后來道家人物自由放蕩的思想和行為以先導(dǎo)和啟迪意義?!肚f子》中就經(jīng)常描述一些離奇詭異的得道的人、神,或是說“存在”,來象征“道”、表現(xiàn)“道”。這些形象超離表象,甚至與表象截然相反??梢哉f道家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美,而非世人常常注重的外表。正是在這種“棄末求本”、“遺世脫俗”的思想下,產(chǎn)生了很多恣肆不羈的人物,尤其是在魏晉玄學(xué)發(fā)展時期,風(fēng)流雅士無不“越名教而任自然”。當(dāng)時名士,如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劉伶等人皆思想放蕩、性格不羈,在世俗之人眼中他們舉止怪異、行為荒誕,與圣人之教格格不入,他們“非湯武而薄孔周”,唾棄世俗禮教,隨性而為,將自已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至今還讓后人津津樂道。

  有人認(rèn)為,嵇阮之徒行為狂蕩,并非按照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來處世,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老子的“銼其銳,和其光,解其紛,同其塵”和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并不相同。儒家所講中庸,是孔子針對“過猶不及”這一現(xiàn)象所說,后世“小人之儒”常常將其理解為甘于平庸,也是對孔子的一種誤解。而老子的思想,既不同于“甘為平庸”,也不同于孔子的本意。正如《淮南子》中曾云:“方不中矩,圓不副規(guī)?!贝熹J解紛并不是像儒家要求的那樣“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而是要擺脫世俗的條條框柜,順道而行,隨性而安,不為稱賢封圣而戚戚焉,不為被世俗認(rèn)可而勞神損形,不恃才傲物、鋒芒畢露。(嵇,漢字,讀作jī,意思是1.山名,參見“嵇山”。2.姓)嵇康、阮籍諸人正是如此,他們?nèi)涡皂粒慌c世俗同流,舉世譽之而不樂,舉世非之而不慚。

  老子不是告訴人們做縮頭烏龜,而是告訴人們?nèi)f物皆依道而行,圣賢不值得仰慕,光芒不值得炫耀,要收斂含蓄,謙虛圓潤,不管有多大才能不可唯我獨尊。

  【哲理引申】

  道沖,故而能用之而不盈,它廣闊無邊,故能囊活萬物,無所不包。人也是如此,只有心胸廣闊才能容人之所不能容,懷天下萬事,成不世之功。古代哪些著名的君上,都是極具氣度之人,他們能允許別人指責(zé)自己的缺點,能包容別人的不足,能對有很大缺陷的人量才而用;相反也有一些人求全責(zé)備,嚴(yán)律人,寬于律己,別人有一點缺陷就受不了,自己的缺陷有人指出時就憤恨吧,這樣的人,沒有人能接近他們,他們有了缺點也沒人敢于當(dāng)面進諫,最后,他們只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成為笑柄。

  東漢末期,天下大亂,諸侯紛爭,經(jīng)過一輪輪慘烈的決戰(zhàn),北方地區(qū)最重要的兩個勢力就是曹操和袁紹了,一場決定天下命運的對決隨時展開。當(dāng)時袁紹勢力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他手下有冀、幽、青、并四州,軍士百萬、戰(zhàn)將如云、謀士如茶。反觀曹操,剛剛平定中原,周圍又有張繡、劉備、劉表等對立勢力,可謂勢孤力疲,四面受敵。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zhàn)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也大多認(rèn)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jù)他對袁紹的了解,認(rèn)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于是決定和袁紹進行大決戰(zhàn)。曹操得到了一些重要謀士的支持,如郭嘉、有彧([yù]

  部首:彡筆畫:10五行:土繁體:彧釋義:有文采

 ?。?,他們都提出了一些曹操必勝、袁紹必敗的論據(jù),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度”。荀彧說:“紹貌外寬而內(nèi)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惫握f:“紹外寬內(nèi)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nèi)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

  曹操氣度之廣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對待張繡。197年,張繡投降了曹操。但曹操進了宛城后,卻納了張繡的寡嬸鄒氏。張繡覺得受了奇恥大辱,與賈詡商議反曹。在夜間突襲曹營,曹操的大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等人都被張繡的軍隊殺死。按理說殺子、殺侄之仇深似海,可是曹操從大局出發(fā),不僅沒有繼續(xù)報仇,反而對張繡分外親熱。張繡在賈詡的勸告下投降了曹操,二人見面時曹操像遇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拉著張繡的干搖了義搖,用豐盛的宴席招待張繡,封張繡做揚武將軍,還讓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

  反觀袁紹,雖然也是一時梟雄但和曹操比起來肚量就差得遠了。他準(zhǔn)備出兵時,手下謀士田豐持反對意見,又言辭激烈。袁紹聽了十分憤怒,立刻下令將田豐捉了起來。后來,他出戰(zhàn)果然不順。有人對田豐說:“您一定會受到重用。”田豐說:“袁公表面寬厚但內(nèi)心猜忌,容不得人。如果他得勝,一高興,或許能赦免我;打了敗仗,心中怨恨,內(nèi)心的猜總就會發(fā)作。我不指望活命了?!痹B回來后,說:“我沒有采納田豐的意見,果然被他恥笑?!迸c田豐不和的逢紀(jì)乘機進讒言:“田豐聽說將軍敗退,拍手大笑,正為他預(yù)言正確而歡喜呢!”于是袁紹殺了田豐。

  許攸([yōu]

  部首:攵筆畫:7五行:土繁體:攸釋義:1.所:責(zé)有~歸。利害~關(guān)。 2.姓

 ?。┮彩窃B的重要謀士,為袁紹出了很多謀略,但大多不被采用。曹操及袁紹始交戰(zhàn)時,許攸就建議袁紹偷襲許昌,這本是一條很好的計謀,袁紹卻不愿冒險而不采納。恰好此時許攸家里有人犯法,袁紹疑心許攸出謀劃策都是懷有私心的,甚至懷疑他暗中勾通曹操。許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向曹操進獻了襲擊烏巢的計謀,從而使大戰(zhàn)形勢一下扭轉(zhuǎn)。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曹操的軍隊在清理戰(zhàn)利品時,發(fā)現(xiàn)了大批信件。官員抱著這些信件向曹操匯報,其中有一批信件,是京城和曹軍軍營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寫給袁紹的。曹操接過來看了看,這些信大都是吹捧自己的敵人袁紹的,有的還表示要離開曹營投奔袁紹。

  曹操的親信都十分生氣,向曹操建議說將這些書信打開,按名字將那些心懷二意者全部抓起來。但曹操微微一笑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燒掉。眾人十分不解,曹操又說:“不要查了。當(dāng)時袁紹比我們強大那么多,連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況大家呢?”于是,那些信全部被燒光了。過去那些暗通袁紹的人也都放了心,而且暗自慚愧,之后更加忠心于曹操了。

  正是因為這樣,曹操才能在群雄紛爭之時崛起,統(tǒng)一北方,才能擊敗袁紹、呂布等眾多對手,才能得到天下賢才的擁護。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