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此話怎講?”,小皇帝和李太后都是微微一愕,不是因為這個還會是因為什么?
“太后,陛下,錦衣密報中記述得極是詳盡,凌遠被僰人擄去是方大人的主意,而在凌宵城中屢屢為難凌遠最想殺掉凌遠的不是東方景那班宵小,也恰恰正是方三娘方大人”,張居正很肯定地點點頭,“方大人身為一族之長,不可能因為一己私情而置數(shù)萬族人的性命與不顧,否則她當不得全族擁戴的一族之長,也領不得那能征善戰(zhàn)的六千悍卒”。
“那,那方大人為什么接受招安了?”,小皇帝朱翊鈞疑惑地瞪起眼睛。
“一則是僰人本無反意,這是基礎;二則是凌遠說的是國家、民族大義和當下時局,這是契機;三則,則是因為方大人曾與凌遠同窗兩載——這是根源”,張居正依次伸出三根手指。
“同窗兩載?根源?”,那豈不是在說他們同窗兩載才是凌遠成功招安僰人的關鍵么?這話怎地又繞回去了?小皇帝更加地迷惑了。
“我們只道他二人同窗兩載生了兒女之情,陛下可曾想過,方大人這兩年學的是我圣人之學,接受的——是我圣人教化?”,張居正帶著磁性的男中音在大殿里象窗外的一縷春風掃過。
“先生,您,您是說……”。
“對。僰人接受朝廷招安,功在于陛下,功在于朝廷,功在于凌遠,但最重要的是因為圣人之學是因為圣人的教化”,張居正終于亮出了獠牙,子道說得對,聚黨空談之風必須要立即打壓下去,否則拖得時日越久越是棘手,后果也會愈加嚴重。凌遠所說的‘話語權’必須掌握在朝廷手里——必須掌握在他張居正手里,“僰人接受招安,不在于兒女私情,而在于國家、民族之大義,更在于圣人之教化,海大人陰謀敗露,僰人沒有因此被逼反也是因此。陛下,西南初定,恢復民生固然是首務,然以圣人之學教化民眾也刻不容緩”。
“張先生說得對!”,小皇帝用力點點頭,“曾大人的奏折也說要興辦社學,是這樣么?”。
“不是社學,是官學!”,張居正搖搖頭,“陛下,臣以為這辦興官學之舉必須由陛下親自主持,決不可假手他人”。
“朕?”,小皇帝指著自己的鼻子,有些興奮又有些心虛,這么大的事,自己能行么?
“對!就是陛下,也只能是陛下”,張居正見小皇帝瞪著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一副可愛的樣子也不由一笑,“陛下,鑒于此事已勢在必行,敘州官學廢弛多年事務繁重,臣建議立即在四川布政司張榜招賢,招收訓導,名額不限,男女不限”。
好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說了這許多,最緊要的便是這‘男女不限’四字吧,楊博暗暗搖頭,你張江陵便是將這麻煩事推到陛下身上,可你就真的能擺脫干系么?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啊。
殿中諸人聽了‘男女不限’四字也無不大驚失色,張大人這是要把天給捅個窟窿么?
李太后眉頭動了動終是忍住沒有開口,她信任張居正,毫無保留地信任,她也相信張居正絕對值得他們信任,絕不會坑陛下,絕不會害他們。
“男女不限?”,小皇帝朱翊鈞雖然年紀小腦子可不笨,張張嘴,“先生,女子不,不可以參加科舉的”。
“不是參加科舉,是參加招賢”,張居正在‘招賢’二字上加重了語音,這可是成敗的關鍵,必須說明白咬死口,否則被人拿了把柄,便是他張居正也承擔不起后果。“陛下當知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此句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世人皆以為圣人歧視女子,并以此為據(jù)貶謫女子”,張居正笑笑有些無奈地搖搖頭,“那陛下可記得朱圣人(朱熹)于《四書集注》中對這一句是如何解釋的?近、遜、遠,并去聲。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君子之于姬妾,莊以臨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朱圣人已明確指出這里的‘女子’指的是‘姬妾’,小人指‘奴仆下人’,說明女子是指的是家里的姬妾,不是指天下的女子。何況孔圣人還有‘有教無類’之說,又哪里會是那般荒謬解釋了?更何況孔圣人三歲失怙一直由母親撫育長大,對母親以及像他母親那樣的女子極為尊敬,又怎會說出那些不通情理的話來,不過是后世之人為一己之私一己之利故意曲解罷了。
“可是這樣的謬誤遠不只這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德報怨’,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而正是因為這些謬誤玷污了圣人之學,臣才建議興辦官學以正圣人之學,以正圣人之名,而不能任由社學里肆意歪曲以訛傳訛,假圣人之名行茍且之事,玷污我圣人之學,玷污我圣人之名!”。
“陛下,奴婢在九絲城也聽到一些傳言,不知當講不當講”,眾人皆明白了張居正話中的意思,李炎自然也聽得明白,見張大人這是幫著凌遠說話了,便也仗著膽子插進話來,見太后和陛下點了頭,連忙說下去,“凌遠與海大人敘話時便將‘君子可欺之以方’用錯了,他錯把這一句理解為‘可以利用君子方正的品性欺負他’。而凌遠與吳大人敘話時又把‘凌車’一詞理會成了‘臨車’,若是被僰人聽見怕是會引發(fā)誤會,故而被兩位大人狠狠訓斥了一番”,見陛下和諸位大人的目光都看過來,心下便有些緊張,“奴婢聽說凌遠入縣學前便是在社、社學求學”。
“‘君子可欺之以方’是‘可以利用君子方正的品性欺負他’?”,不只是在座諸人聽得目瞪口呆,便是小皇帝朱翊鈞也瞪著眼睛象是聽到了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想笑,卻撇撇嘴角如何也笑不出來,“張先生,興辦官學以正圣學正統(tǒng)自是對的,可,可,女子真,真的不行”。
把孔圣人、朱圣人、太祖都搬出來了還是說不動陛下,張居正搖搖頭一臉的苦笑,“陛下可知,那日海大人經(jīng)凌遠當頭棒喝已翻然悔悟,方大人卻為何還是要堅持與他立下軍令狀?”。
小皇帝想了想,“因為方大人很生氣”,嗯,方大人定是氣壞了,海大人確是有些不應該。
“對”,陛下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顯是想通了關節(jié),以他這樣的年紀已然很是不易了,張居正欣慰地點點頭,“陛下,海大人固然是沒有絲毫私心,卻也把誠心歸附的僰人逼入了死地,方大人不知道便也罷了,既然知道了,這口氣如何能咽得下去,她這是要為她的族人,為西南心向朝廷的夷人,也為她自己討一個公道”。
“海大人不是接下了么?”,小皇帝畢竟還只是個孩子,小腦袋里自然也沒有那么多彎彎兒,心里只是想著,既然海大人接下了軍令狀,那事情不就結(jié)束了么?張先生為什么這時候又提了出來。
“陛下,方大人不是要與海大人立軍令狀,而是要與陛下您啊?”,方大人當不會生出這個想法,但他張居正需要她這么想。
“朕?”,小皇帝嚇了一跳,“朕,朕相信他們啊,先生您看這僰刀,朕怎會不相信他們?”。
“可是,只有陛下您——才能還他們一個公道啊”,張居正嘆口氣,“雖是明知不當有此惡念,但臣的心里卻是真的有些希望,那紅薯的畝產(chǎn)達不到兩千斤了”。
殿中瞬間安靜了下來,楊博也不再吹胡子瞪眼睛了。是啊,還有這紅薯呢,若是紅薯畝產(chǎn)真的能達到兩千斤,那僰人的功勞可就太大了,又豈是區(qū)區(qū)一個女秀才能敷衍過去的。送一頂帽子給她不過一個虛名而已,若是餓了肚子,那可是會動搖大明根基的??蛇@個道理他們能明白,其他人能理解么?
“凌遠此議雖欠考慮,在那樣的情形下卻也算是急智不失其穩(wěn)妥,既安撫住了僰人,也維護了皇家和朝廷的體面。只是這樣一來卻也給陛下給朝廷出了個難題”,張居正躬身向李太后施禮,“幸得太后目光深遠,頒旨賜婚遂了方大人和僰人的心愿,也為臣等留下了轉(zhuǎn)圜的余地”。
“哦?這么說本宮也有功勞了?”,李太后笑咪咪地看過來。
這話在座眾臣誰敢接啊,太后便是立下天大的功勞,那也不是他們作臣子的能褒獎的,便是陛下也沒這個資格。李太后自然也不會讓他們?yōu)殡y,“海大人說凌遠此議是僰人的第四個投名狀,本宮以為怕是海大人理會得岔了,不知本宮如此想是不是也錯了”。
在這樣的大事上李太后向來很少發(fā)話,即便開口也俱是商量的語氣也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張居正連忙躬身應答,“太后所想也正是臣等所想,凌遠所言所行皆以國是為重,提出此議自不是為褫奪兵權,令陛下與朝廷失了信義失了民心,其本意只是為了安撫僰人維護陛下與朝廷體面,臣以為,于凌遠本心里也當是認為方大人于科舉一事也只為討個公道并不會作真”。
“那就好,那就好”,小皇帝聽了長舒了一口氣,只要不是讓女子參加科舉怎地都行,參加了幾次朝會,實是被那些言官罵得怕了。
“陛下,方大人可以不作真,但陛下卻不可以”,呂調(diào)陽知道這個時候該自己說話了,“方大人可以委曲求全,陛下卻不能失信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