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文水縣男許澤軒,參見陛下!”
遠遠的看到李世民后,許澤軒一改常態(tài),迅速將兩袖張開,邁著小碎步疾行,上前對皇帝見禮,這種禮節(jié)名為趨禮。
趨禮是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jié),臣子對君主、學(xué)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卑賤者對高貴者時常常會用到。
比如《禮記·曲禮》中說,“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這種禮節(jié)的產(chǎn)生非常早,在春秋戰(zhàn)國便開始嚴格執(zhí)行,一直到清朝依然存在。
《論語》里就有孔子行趨禮的記載,比如《鄉(xiāng)黨》篇,說孔子時會見賓客和面見君主時,“趨進,翼如”,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快步疾行,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當(dāng)然,有三種情況可以免于趨禮,“帷搏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zhí)玉不趨”,除此之外,就得靠君主的恩寵了。
根據(jù)《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記載,漢初宰相蕭何,面見皇帝時就不需要行趨禮。
劉邦能夠一統(tǒng)天下,蕭何居功甚偉。
為了表彰蕭何的功績,劉邦賜予了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
在蕭何之后,獲得這些待遇的還有王莽、梁冀、董卓、曹操、司馬懿、蕭衍、侯景、楊堅、朱溫……
沒錯,除了蕭何以外,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他們往往會在造反或篡位前,逼皇帝給他們“入朝不趨”的殊榮。
許澤軒年紀尚小,也沒有到功高震主的程度,即便不行趨禮,也不會被認為又謀朝篡位的心思。
不過為了給皇帝一個好印象,他還是必須表現(xiàn)的舉止得體、進退有據(jù)。
一分鐘、兩分鐘。
五分鐘、十分鐘。
十五分鐘、二十分鐘!
許澤軒弓著身子,彎著腰行禮,足足持續(xù)了二十分鐘,也不見李世民開口叫他免禮,終于忍不住直起了身子,偷偷朝對方打量了一眼。
這一眼,剛好看到了李世民臉上若有若無的笑意。
“程咬金那老貨,在朝廷之上都能跟人動粗。
朕還在奇怪,他怎么會對你這么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小子,看的那么順眼。
現(xiàn)在朕算是知道了,你這小子的循規(guī)蹈矩也是假裝的。
趨禮之中,可沒有偷偷看君上臉色這一說法!”
“咳~咳!”偽裝一下子就被李世民給戳穿,許澤軒心中難免有些慌張,深吸了好幾口氣,這才重新鎮(zhèn)定了下來,勉強答道:“小子確實厭惡某些繁文縟節(jié)。
因為在小子心里,尊敬一個人是發(fā)自內(nèi)心,是由內(nèi)而外的。
如果打心底里厭惡一個人,即便表現(xiàn)的再怎么有禮有節(jié),那也虛的。
而如果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愛戴一個人,即便去掉那些繁文縟節(jié),也無傷大雅。
因為其他人能夠很容易的從平時的言行之中,看出端倪。
可長輩們一直教導(dǎo)小子,說禮不可廢,面見陛下行趨禮,是盡臣子的本分。
所以小臣才會表現(xiàn)的有些……欠妥?!?p> “這解釋倒也勉強說得通,那么朕再問你,你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朕,還是面上一套、心里又是另一套?”李世民似乎不想那么輕松,就讓許澤軒過關(guān),又接著問道。
“小臣自然是發(fā)自內(nèi)心尊重陛下的。”這樣的問題,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該怎么回答,許澤軒回答起來,自然不會有半點的猶豫。
“具體說說看!”李世民不達目的不罷休,再次追問。
這次許澤軒并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稍微整理了一下措辭,這才緩緩道:“小臣佩服、尊敬陛下的第一處,便是陛下不但廣開言路,而且虛心納諫。
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
安邑縣公佞于隋而諍于唐,皆陛下之功,有此明君,大唐何愁不興?!?p> “好一句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崩钍烂衤犃T,不由撫掌大笑。對于這一點,他還是頗為自傲的,許澤軒剛剛說的安邑縣公裴矩,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事實上,在他下令廣開言路后,朝中就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敢于犯顏直諫的大臣,其中最為出名的,非魏征莫屬。
光是貞觀元年一年,魏征就上諫兩百多事,且都被采納。
“其二,陛下輕搖賦稅,并下令停止各地進獻珍寶,此舉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dān)的同時,也收攏了民心。
正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若大唐每一任君主,都能像陛下這樣,那么大唐必然千秋萬代、與世長存!”
進宮之前,許澤軒也做過一些功課,如今一條一條說出來,不但條理清晰,而且句句切中要害,李世民聽后再度龍顏大悅。
“其三……”
不過當(dāng)他準備繼續(xù)一條一條往下說的時候,卻被李世民給攔了下來。
目前大唐的國力還遠遠沒有達到巔峰,百姓們的生活還十分艱苦,作為皇帝他依然需要努力。
這樣的話,偶爾聽聽高興一下也就算了,聽多了反而不好,容易使人產(chǎn)生驕傲的情緒,對治國不利。
“不用繼續(xù)往下說了!朕已然相信,你對朕是發(fā)自心內(nèi)的尊敬。失禮之處,便不再與你計較?!?p> “多謝陛下隆恩!”許澤軒說了許久,也有些口渴了,皇帝讓他停,他自然樂意。
“朕聽陳平說,許縣男的啟蒙讀物,除了《三字經(jīng)》之外,還有《蒙求》和《弟子規(guī)》二書?不知可否寫下來讓朕一觀?”考教完了許澤軒的心性,李世民又考教起他的學(xué)問來。
“樂意之至!”許澤軒的話音剛落,就有內(nèi)侍上前,給他鋪紙、研磨。
不過他并沒有使用內(nèi)侍遞上來的毛筆,而是從袖中,取出了另外一物。
后世的人,都認為硬筆源自國外,我國的古人寫字,用的都是毛筆。
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在鋼筆、鵝毛筆等硬筆流傳開來之前,硬筆書法在中國確實不流行,不過這并不代表中國沒有硬筆。
許澤軒手里的雙瓣合尖蘆葦筆,就是中國最早的硬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