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劉二女呢?
他沒說,但眾人順勢下來也想得到。
——這種男女之事傳出去,對女人來說向來不是好事。
即使知道事情真相——可這些人有幾個?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然后傳言總是越傳越離譜。
人長千張嘴,到時候劉二女還不知道被外人怎么說三道四呢。
既然出事兒了,就得解決。眼下幾個人都知道,逃避是逃避不了的。
可問題是怎么解決呢?
一是不當回事,原來怎么樣,現(xiàn)在還怎么樣。
但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
人言可畏并不是說著玩兒的。
——畢竟你生活在這時候,哪能不按它的規(guī)矩走?
二是讓劉二女再嫁。
但就憑她頭頂上那個疑是污名的存在,能嫁到什么好人家?恐怕就是勉強嫁了,人家心里還嘀咕呢。
這樣的能把日子過好?如此豈不是害人。說不得還會落了埋怨,讓人怨恨。
最后就是張知勁說的娶劉二女了,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歷來出了這種事兒,大多都這樣解決。
張知勁留了時間給眾人琢磨,看差不多了,又拋出第二條。
“其次,自家人知自家事兒。侄兒現(xiàn)在倒寧愿娶一個見識短但品性不錯的人。
畢竟見識手段可以學,可以增進。但品性——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不是白說的?!?p> 其實要張知勁說,劉二女還是挺有見識的。
他可是親身經歷過劉二女和周毅的見面。
一般人看到心儀她的對象發(fā)達了,巴上去是應該的,哪還看到其中的危機?
就是想到了,富貴險中求,也不是說舍就舍得了的。
偏劉二女果斷的舍了。
這種魄力,不要說在女子中,在男子中,也是了不得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
——張知勁為什么頭一段婚姻會以和離告終?
還不是——
張家元恍然大悟,繼而沉默不語。
他還是堅持己見。
他不相信門當戶對的人家,都沒好女。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萬一張知勁就這么倒霉呢?
張知勁的勸說他還是聽到心里了,張家元也不敢強硬地保證了。
到底不是親兒子。
其他人面面相覷。
張家善嘆口氣,吩咐張知勁:
“你去把你伯娘、嬸嬸連劉氏都請過來吧!”
張知勁應聲稱是,退下出門。
老一輩的張申氏等人卻是都聚在大房的小窯洞里。
她們不知道出啥事了,但也感覺出事了,是以皆沒各回各家。
劉二女與前大嫂宋氏,二房的小趙氏三妯娌,前小姑子張貴英,大姑子張知慧,反而在她自己的窯洞內說話。
可幾個人兒皆沒那份心思。
——劉二女不必說,她心里藏著事,自然心不在焉。
丈夫張知康最近又大病了一場,小趙氏正煩心呢。
張知慧身在曹營心在漢,在猜測父輩們在說什么事。
張貴英又在憂心自己的婚事。
‘閨女大了不由人,娘家不留老女瘋’,她年紀也大了,早該出嫁。
偏她也是倒霉,因為三哥張知少的婚事一拖再拖,讓她的終身大事,到如今也沒影兒。
想著想著,又忍不住憧憬未來。
一個人自得其樂,倒也是一場戲。
只剩下宋氏,她倒是挺有精神。
可聽聽她說的話?
三句話不離兒子,不時的挺挺肚子,讓幾個人聽著很不耐煩。
畢竟除了沒出嫁的張貴英,誰還沒生過兒子?宋氏還沒生呢,她就這么肯定她這一胎是男的?
也不怕到時候生個女兒的話,丟人現(xiàn)眼?
幾個人也奇怪了,明明以前宋氏不是這樣沒眼色、張揚的人???
——看來這又是一個為了兒子瘋魔的人。
一個人兒說話也挺累的,宋氏終于后知后覺住口了。
這話自然沒說起來。
張知勁到來時,屋里就是這么個景象。
劉二女被叫出來,張知勁看院子無人,飛快的輕聲交代:
“一會兒什么話也別說。有什么不明白的,以后我再給你解說?!?p> 末了,又承諾:
“我不會害你的?!?p> 說完,率先推門兒進去。
劉二女被他說的一愣,回過神兒來趕緊跟上去。
一進屋,饒是劉二女有準備,也不經嚇了一大跳,只見家中的幾個直系長輩都在。
“好了,人兒都來齊了。”
張家善見大哥二哥不準備說話,他便領了這個頭兒。
劉二女眼看公公說話了,不由得有些進退不得——不知道是繼續(xù)行禮還是直接退到一邊兒。
也沒人給個指點。
不過,這樣的場合,她一直戳在人群中間也不是事兒。
她腦中思緒紛亂,想法萬千,但身體早一步先有了主意——按規(guī)矩行完禮,這才退下。
畢竟禮多人不怪,多彎下腰累不著。
張家善暗自點點頭。
——他是故意的。
時間在緊,也不會沒有讓劉二女行禮的功夫。
雖然劉二女做的生疏,反應也慢。但到底應有的禮節(jié),她都做到了。
這就不錯了。
當下,他就將今天發(fā)生的事兒,連張知勁的祈求都說了。
果然,聽完他的話,張陳氏第一個贊同。
這可真是天上掉餡兒餅,瞌睡有人遞枕頭——心想事成啊。
不趕緊贊同,難道還反對?
又不是傻。
張趙氏無所謂,又不是他的兒子。只是因張家次贊同,她當然夫唱婦隨。
與她們‘別有用心’相比,張申氏真心多了。
她畢竟與劉二女來往一場,彼此間相處的又不錯。從眼下來說,張知勁也是難得的良人,她自然為劉二女高興。
只剩下張楊氏,她快氣炸了。
雖然張知青一家過繼了,但那只是理法上,血緣上是怎么也改變不了的。
——當婆婆的沒幾個愿意兒媳婦兒改嫁。
何況,她與劉二女早有仇怨,她豈能眼睜睜的看著仇人發(fā)達,過好日子去。
反正彼此間早有仇,當然不在乎多這一回還是少這一回,把人拉下來才是正經。
至于倆人兒握手言和?
就是劉二女愿意,以她的小人之心,也不相信劉二女真的大度。
當即她便跳出來反對:
“這怎么行?先不說自來一女不侍二夫。就說伯書,他已經沒爹,夠可憐了。難道還要沒娘?這讓他以后可怎么活?”
張家元能從縣衙混出頭,那就是個沉得住氣的,偏偏叫他遇見了張楊氏。
一聽她說話,本來反對張知勁娶劉二女的心立刻沒了,頭一個當場反駁:
“你住嘴!不會說話就別說。啥叫一女不侍二夫,那是多少年前的老黃歷了。連當今都鼓勵寡婦再嫁,你比當今還金口玉言呢?”
他到也沒胡說,當今永定帝登基后的確發(fā)布過這方面的昭令。
其實不光本朝,往前的朝代也發(fā)布過。
可能有人會奇怪,這時的女子不是講究守貞?張楊氏說的沒錯啊。
可是別忘了一句話叫:此一時,彼一時。
——若是王朝中期強盛時,人們吃得飽穿的暖了,自然會追求身外之物。
或者你出身富貴,婆家也不會養(yǎng)不起一個守寡的媳婦兒。這樣的既有人給自家死去的兒孫支應門戶,而且還能得個好名聲,自然贊同守寡。
可這時呢?
王朝剛建立,首先經過了一段混亂時期,戰(zhàn)亂、饑餓、疾病等等讓人口銳減了幾成。
一個家無丁,那是絕戶。一個國無人,那是弱國。
所以,不管為家還是為國,寡婦再嫁都是順勢而為。
再則,不論何時,男多女少都是常態(tài)。
——畢竟因為重男輕女等原因,女子活的艱難,本來就比男人少了。
結果這時的婚姻還實行一妻多妾制。
富貴人家不說了,總不缺女人——要不是王法律歷在哪兒擺著,有些人恨不得把后院都填滿。
但底層兒人呢?
能娶上媳婦兒的有,但還有好多男子都娶不上媳婦兒。
這時,你說那些守寡的女人,要是四五十歲也就罷了,有些才二三十歲。
偏偏既年輕,家里又養(yǎng)不起,不讓她們再嫁,那不是明擺著逼她們去死?
——這樣有違天和又浪費的事,一般人誰愿意去干?
不怕報應自己或子孫?
所以,這事這說穿了也不奇怪。
至于說讓張伯書怎么活?
張家善夫婦也聽不下去這句話了。
張陳氏一點沒給妯娌面子,不客氣的回懟:
“弟妹,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伯書不用你操心。那是我孫子,我和他爺還能不心疼?
我今兒就把話撂在這兒了,他爺也算有點兒家財,以后全都是他的。
沒爹娘怎么了?有爺奶就行了?!?p> 張楊氏被懟的要死——一個張陳氏嘴比她厲害,一個張家元動不動就將當今放嘴邊上,她是哪個都不敢回嘴。
當下尷尬的不行。
得了,既然都不歡迎我,那我走好了。
看她摔門出去了,這回換張老五尷尬了。
他站起來,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察覺到兄長們看他,他重又坐下,訕訕地笑了。
張家善見了,便不再搭理他。反而向大哥打趣:
“你不是不贊同嗎?”
可看剛才你比誰都著急。
張家元聞言,很覺得臉上無光。
但男子漢大丈夫,一口唾沫一口釘兒。在外面也就算了,對著自家人,總不能不要臉的再翻回去,把說過的話收回去吧?
便哼了哼,沒吭聲兒。
張家善見此樂了,其他人看見也相繼笑了。
不能怪他們傻樂,實在是這樣的張家元太少見了。
——張家元自進衙門后,越來越威嚴。就是平常在家里,也很少笑。
……
這就成了?
劉二女有些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