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我的弟子們是學霸

第九十五章 大熊貓

我的弟子們是學霸 流浪舊城 2370 2020-05-03 17:17:09

  它是華夏特產(chǎn),全世界公認的自然遺產(chǎn)和活化石,從其祖先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至少有八、九百萬年。

  它喜單獨活動,邊走邊吃,四處游蕩,但它行動緩慢,視覺較差,性情溫順。

  它因其渾圓的體型,憨態(tài)可掬的動作,黑白相間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睞和喜愛。

  它屬于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

  它與熊類是表兄弟,它體型似熊,頭大而圓,身體肥胖,尾巴極短。

  它聽到異常響聲時,常常會立即逃避。

  它長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線很暗,障礙物又多,致使其聽、視覺較差,但嗅覺靈敏。

  它在古代名字有貘、白豹、虞等。

  它生性孤僻,喜獨來獨往,常分散獨棲于茂密的竹叢中,故得雅號“竹林隱士”。

  它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飲的食性。有時,也不惜長途跋涉到很遠的山谷中去飲水。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個酗酒的醉漢躺臥溪邊,沒命的暢飲,以至“醉”倒不能走動。

  因此有“熊貓醉水”之說。

  它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tài),頭圓尾短,形狀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圍、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

  它毛密而有光澤,耐寒,它喜歡吃竹葉、竹筍。

  它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nèi),主要以竹莖、竹葉和竹筍為食,偶爾也捕食小動物。

  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xié)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wù),帶著華夏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jié)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

  它的名字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熊貓!

  它們的活動區(qū)域多在坳溝、山腹洼地、河谷階地等,這些地方竹類生長良好,氣溫相對穩(wěn)定,隱蔽條件好,食物資源和水源豐富。

  它們不畏嚴寒,從不冬眠。

  哪怕氣溫低至零下14度,它們依然穿行于白雪皚皚的竹叢中。

  大熊貓在古時候也被稱為“食鐵獸”。

  《神異經(jīng)·中荒經(jīng)》中是這樣記載的:“南方有獸焉,角足大小形狀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其糞可為兵器,其利如剛,名曰嚙鐵?!?p>  漢代東方朔在《神異經(jīng)》中這樣描述:“南方有獸,名曰嚙鐵?!?p>  晉代郭璞在《爾雅·釋獸》中的注釋是這樣的:“似熊、小頭、痹腳、黑白駁能舔食銅鐵及竹骨?!?p>  清代袁枚在《新齊諧初集》中描述:“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引?!?p>  相傳,在遠古時期,九黎酋長的蚩尤曾養(yǎng)過一只寵物,實則乃坐騎。

  蚩尤這個吃鐵的坐騎便是“食鐵獸”,其實,它正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的祖宗。

  蚩尤曾在大戰(zhàn)中憑借與食鐵獸的強力聯(lián)合,而大獲全勝的。一只吃鐵的神獸怎能不惹人懼怕?

  或許這就是國寶大熊貓最原始的形態(tài)。

  “食鐵獸”在歷經(jīng)無數(shù)年的進化之后,最終成了性情溫順,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

  據(jù)傳,早在1869年的時候,法蘭西傳教士戴維決定將這只可愛的“黑白熊”帶回國去。

  可要將它從蜀西平原西部邊緣的穆坪,帶到大西洋彼岸的法蘭西,在當時交通條件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既要翻山涉水,又要遠渡重洋,談何容易。

  這只可愛的“黑白熊”,哪里經(jīng)得起長途山路的顛簸和氣候的不斷變化,結(jié)果還沒運到芙蓉城,它就奄奄一息了。

  戴維神甫只好非常惋惜地將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標本,送到法蘭西花都的國家博物館展出。

  令戴維神甫怎么也沒想到的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貓模式標本竟然就這樣產(chǎn)生了。

  花都國家博物館將這張獸皮展出后,當時誰也不認識,人們從獸皮上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著一副墨鏡,于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這個動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卻又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奇異的熊罷了。

  但是,經(jīng)博物館主任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后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華夏藏地發(fā)現(xiàn)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為“大貓熊”。

  大熊貓的發(fā)現(xiàn)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

  從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家、游獵家和博物館標本采集者來到大熊貓產(chǎn)區(qū),試圖揭開大熊貓之迷并獵獲這種珍奇的動物。

  其中包括米國名人羅斯福的兩個兒子西奧多·羅斯福和克米特·羅斯福。

  兄弟兩先是到戴維發(fā)現(xiàn)大熊貓的穆坪縣,結(jié)果一無所獲,然后又進入大涼山。

  他們還在越西縣開槍打死了一頭大熊貓,作成了標本帶回美國。

  以后又有德意志、英格蘭等國的探險家來華夏獵獲大熊貓,從華夏獵人手中收購的就更多了。

  一時間不少西方國家的博物館里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

  但他們始終沒能捕獲到一只活的大熊貓。

  1936年,35歲的華爾街女服裝設(shè)計師露絲·哈克利斯新婚,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個狂熱的探險家,結(jié)婚后兩周就奔赴華夏尋找大熊貓。

  然而威廉還未到達大熊貓產(chǎn)區(qū)便病死在海上。

  露絲當初要求和丈夫同行,被丈夫認為是累贅而遭到拒絕,現(xiàn)在她決心完成丈夫的遺志,在丈夫去世的兩個月后,也就是1936年4月啟程來到華夏。

  露絲的探險隊僅有兩個人——她和25歲的米籍華人楊昆廷。

  他們一路西行,在華夏西部的群山峻嶺里,尋覓大熊貓的蹤跡,甚至不惜設(shè)置獵捕的陷阱。

  11月9日,當他們來到一片大雪覆蓋的竹林時(專家考證草坡鄉(xiāng)),聽到一個枯樹洞里傳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

  當楊廷昆從樹洞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動物,遞到已經(jīng)凍得麻木的露絲懷里時,她簡直難以相信,這就是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大熊貓活體!

  露絲以為這只不到三磅的小家伙是雌性(后來證明是雄性),便用楊廷昆妻子的名字給她取名“蘇琳”。

  幸運的露絲知道:她得到的東西是何等的寶貴,她帶著“蘇琳”一路疾馳,迅速返回芙蓉城,隨即乘飛機到魔都。

  終于,他們在出境時遇到了麻煩。

  盡管西方人已尋求大熊貓半個多世紀,并且知道它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但直到那時,華夏對大熊貓的了解還幾乎為零。

  那個時候,華夏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當時官府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規(guī)定和措施。

  路絲的麻煩并不在于她捕獲了大熊貓,而是進入華夏內(nèi)地的手續(xù)不全,因此不能離境。

  最后她采取了隱晦不堪的辦法,歷經(jīng)艱險后輕松地登上了到米國的輪船,她把“蘇琳”裝在一個大柳條筐里,在海關(guān)登記表上寫上“隨身攜帶哈巴狗一只”便混出了海關(guān)。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