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面過圣了,那后頭自然就是考試了。
因著此次家中就二娘一個要考的,是以韓府上下都合起力來只圍著她一個轉(zhuǎn),拼盡全力就是要將她伺候舒心了,廚房里翻著花樣做她愛吃的,其他人一概不管。
而到此時,二娘也徹底沒躁氣了,只心平氣和等開考。
后幾日,她先是隨禮部及國子監(jiān)禮入先賢廟祭拜,又聽當代名仕講演等,奔忙應(yīng)酬。待到十一月十二吉日到,勢如破竹過了帖經(jīng)及口試,隔日又到考場坐了半天,了結(jié)三條“時務(wù)策”,便算是考完了。
如此完了,家人具是覺得松了一口氣,說“可算熬過了”等等??捎诙锒裕@天就這么來了卻反是猝不及防的一件事——她三歲習(xí)字開蒙,苦讀一十五年,少年時閱覽萬卷吟誦諸詩,為的就是這一日來個石破天驚??傻饺缃瘢@一日竟是這樣不痛不癢云淡風(fēng)輕地過了,真是叫她回不過神來。
不過順利考過總是好的。
等到放榜日,二娘自帶了來安來豐及晚秋上街看榜。
這次考學(xué)算是小年,取中的人亦不太多,堪堪五十六位。二娘小心謹慎,是以從榜尾開始找的名字,結(jié)果沒想到竟是一路直上,赫然就見自己名字掛在榜首。
這事其實不算出乎意料,可二娘還是楞了楞。
接著就聽見一旁來安來豐喜極大叫,來豐更是扭頭就往回沖去報喜。晚秋性子穩(wěn)重,但也是喜不自禁,連連向二娘道賀。
說來旁邊原就埋伏著想要榜下捉婿的顯貴人家,看這邊像是中了,連忙探頭來瞧,可沒想到卻是個女孩子,直接硬捉是斷然捉不得了,只能悻悻而去。邊上的人或唉聲嘆氣或神采飛揚,不認得的人擠來擠去地到處道喜,場面亂成一片。
稍過了會,二娘緩了過來,臉上終是露了笑容。笑過之后,便率仆婢返家。
那邊韓府本來就早有準備,再加上來豐先一腳回去報了喜,等二娘到家時陣勢都已經(jīng)擺妥當了——她剛進巷子就聽見家那邊轟天炸地的鞭炮聲,兩邊街坊圍了一地,沖著自己直喊“狀元娘子”,更有人家將正讀書的孩子揪了出來按著頭看她,說是“若學(xué)好將來也可得如此風(fēng)光”。
等到進門,家里已是三親六眷到齊,照壁前、花廳內(nèi)宴桌滿擺,怕是等下就要廣開筵宴、款待八方了。
最最先迎上來的就是崔、顏兩位夫人。
崔夫人所思極純粹,自己愛女高中當然大喜。顏夫人則既高興表外甥女及第,又高興二娘前程篤定自己可放心求三娘,所以同樣亦是大喜。這兩人都喜得不行,直抓著二娘喊心肝寶貝,好一會之后才放了她把位置挪給后頭杵著的韓老爺和韓大哥、三娘。
韓老爺為人豪爽,可女兒高中榜首終究還是第一次,一時有些無措,只笑著拍她肩膀說不出話來。韓大哥和三娘就活絡(luò)多了,一個一本正經(jīng)“將來同朝為官,還請二妹妹多照應(yīng)”,一個油嘴滑舌“恭喜姐姐賀喜姐姐,還求將來莫要忘了妹妹我”,直說得二娘都笑了。
其余還有伯父、表叔、崔舅爺在,皆上來賀喜。
這正熱鬧著呢,卻聽外頭巷中有嘹亮鑼聲傳來,都不用想便知是官家送榜道賀的隊伍到了。韓老爺忙忙命人大開正門迎接使節(jié)。
接著,奇事便來了:也不知到底怎么回事,竟有兩支隊伍一同擠進了大門來。
韓老爺崔夫人皆是愣了愣,心想莫不是官家派重了人?可再仔細看,這兩支隊伍服色打扮卻是大不相同——先進來那隊人小吏衣皂、大人著赭,正是吏部規(guī)矩打扮,另一對卻是從頭到腳鮮亮翠色,看起來很不尋常。且這兩隊人看著竟是認得的,進了門之后還相互道好,絲毫不以對方在場為異。
韓家人及親眷都還摸不著頭腦,所以都未開口說什么。報喜的人馬則以為他們什么都曉得,自然也不多想,稍做推讓之后吏部的人便站到中間開了卷軸,堂皇通報道:
“今孝謙二十九年大比,長安崇仁坊韓忠明第二女韓氏,得進士科首名及第。又考其德孝清肅,立志溫裕,譬茲梁棟,有若鹽梅,為士人之表。今取入仕,留待優(yōu)秩,膺茲重望。”
如此報完,那官吏便收了卷軸退至一旁。翠衣官接了讓的位置,亦一本正經(jīng)開了手中卷軸,朗聲道:“今孝謙二十九年百工大比,長安崇仁坊韓忠明第三女韓氏取太常寺試第二名,賜仙韻院燕樂府坐部第十九席候補職,加封從八品都知,并賜旬休俸祿,一應(yīng)事體等同前朝。”
如此報完,兩位禮官相視一笑,一道上來與韓氏夫婦道喜:“恭喜韓相公及娘子。如此雙喜臨門,家中兩位小娘子皆得了好前程,鵬程萬里指日可待。貴府教子有方,可堪典范?!?p> 其他外頭人也不知事情底細,看是兩個都中了便以為韓家本就送了兩個女兒同去考試,只是沒得大張旗鼓宣講,或自己粗心記錯罷了,先楞了會之后便拐過彎來開始道喜,不但盛贊二娘亦補上了大夸三娘的份,無論例外皆是贊聲一片。
獨韓家內(nèi)里人和顏姨媽是真的傻了——什么太常寺什么仙韻院?我們家女孩兒哪有去考?可是弄錯門戶了?
但這么大事情,若真弄錯主事人是要領(lǐng)罰擔責(zé)的,哪兒容得犯渾?且卷軸上白紙黑字寫的“長安崇仁坊韓忠明第三女韓氏”,明明白白就是指著三娘的,哪有半點弄錯的樣子?
如今官家使者在前,無論如何不好落了臺面,于是韓老爺與崔夫人還是壓下心中驚疑,先與禮官們客套寒暄,并悄悄奉贈錢鈔禮物等。
等好不容易將禮官送走,里頭廚房又喜氣洋洋來通報:一應(yīng)事項全都備好,即可開席。
這院里院外一大堆客人,如何容得主家歇氣?于是兩人只好又匆匆忙忙安排諸位街坊親眷就坐,七手八腳亂哄哄地督著上酒上菜等。等稍能喘口氣時回過頭來尋,這席面上哪里還有二娘三娘的影兒?
崔夫人只覺得自己都要背過氣去了,可又不能發(fā)作什么——且這事情按常理她也沒啥好發(fā)作的——最后只好吩咐貼身的婢女去將兩位小娘子尋回席上來,不可在客人面前失了禮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