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娘子!”蘇軾驚呼,右手觸碰出傳來的綿軟之感讓他瞬間面紅耳赤。他急忙推直王弗,抽離右手,行了一禮:“方才多有失禮,還望王小娘子見諒!”
王弗低頭不敢直視對方:“沒……沒關系……”
蘇轍偷笑了一下,對王弗道:“好巧啊,你怎么在這兒?你和王先生不會真是親戚吧?”
王弗道:“這是我家,他是我爹。”
蘇軾愕然:“你是王先生的女兒!”
王弗點點頭以示回應。由于還沒從剛才的羞澀之感中緩過來,她拜別蘇軾、蘇轍匆匆離開。
蘇轍看著蘇軾快步追了出去,癡癡地看著王弗遠去的背影,笑道:“人都走遠了你還看!”
蘇軾意猶未盡一步三回頭地回到了房間靜候王方回來。
沒多久,王愿繞過畫屏走了進來自報家門,招待蘇軾、蘇轍。
蘇軾思忖著,一個王愿,一個王弗,可見王先生對兒女的祝福都寄托在名字里了。
半個時辰后,王方從中巖書院返回,來到翰正軒,王愿、蘇軾、蘇轍起身相迎。
四人坐定后閑聊起來,聊到詩文處,王方對蘇軾道:“我女兒素喜你的詩文,時常向我索要一二來讀,我只得向你爹討要?!?p> 蘇軾震驚不已,原來王弗早就認識自己,還收藏自己的詩文,不由心頭一喜。
王方問道:“子瞻最近在家讀什么書?”
“在讀《漢書》?!?p> 王方滿意地點點頭,道:“讀書之法千萬,不知子瞻怎么個讀法?”
“邊讀邊抄寫。我每抄一段都會思考一下此段的主旨,然后為此段想個題目。
之前抄寫第一遍時我選取了三個字作為此段的題目,現(xiàn)在在抄第二遍,我選取兩個字為題目,等以后再抄第三遍時我打算以一字為題以概之。”
王方震驚地看著蘇軾,見一旁的蘇轍泰然處之,只怕其所言非虛。
這么厚的《漢書》讀一遍尚且艱難,蘇軾竟然連讀帶抄了兩遍,還打算進行第三遍。王方好奇心起,問道:“為何要讀這么多遍?”
蘇軾道:“對我來說,讀書不能淺嘗輒止,每本書要精讀數(shù)遍才行。
書海浩瀚,什么內容都有,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兼收盡取,只能選取自己需求的來讀,因此求學之人每次讀書都應確立自己的意圖再去讀。
比如想要了解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之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那我就懷揣著這個意圖去讀,不生別的念想;再讀一次時,想要探求事跡、典故、法令禮樂制度,也用這個方法。
探求其他知識皆效仿此法。此方法雖然迂鈍,但他日學成可八面受敵,應付各種情況,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p> 知識只有了然于胸才有可能融會貫通,繼而學以致用。王方接觸了這么多學生,像蘇軾這樣十幾歲便將書讀透并學以致用的人少之又少,不由贊嘆不已。
翌日,蘇軾、蘇轍開始了中巖書院的求學生活。
由于王弗的閨閣位于后院,而蘇軾寄居在王家前院,兩人很難相見。
蘇軾只得上完課回來在前院佯裝徐行一會兒,試圖遇到偶爾來前院的王弗。
這天,兄弟倆回來,蘇轍見蘇軾故技重施又開始漫步庭間,無奈地搖搖頭:“你這樣是遇不到她的。”
蘇軾聳聳肩,雙手一攤:“我又不能去后院,無計可施??!”
蘇轍隨口說道:“兄長這么想見王小娘子,難不成喜歡上她了吧?”
蘇軾直言不諱:“對,我喜歡她,想更多地接觸她、了解她?!?p> “兄長既然喜歡王小娘子等端午我們回家時你告訴爹,讓他安排媒人提親,先定個婚約,以后不就能經(jīng)常見面了。王先生這么喜歡你,定會答應這門婚事的。”
“萬萬不可!姐姐的婚事難道還不能引以為鑒嗎!我是喜歡王小娘子,但是不知她的心意,怎能將我的意志強加于她?!?p> “王先生不也說了王小娘子喜好收藏你的詩文,她肯定喜歡你。”
“喜歡我的詩文和喜歡我是兩碼事?!?p> 兩人正聊著,見小念從前方不遠處一間房間走了出來。蘇轍笑道:“小念在這兒,王小娘子還遠嗎?我就不打擾你了?!闭f完拿走蘇軾手中的書離開了。
小念見到蘇軾,遠遠地招起手來。蘇軾走上前去,正要詢問王弗下落,只見低垂的繡簾緩緩抬起的同時傳來王弗的聲音:“小念,你幫我找到?jīng)],就這么出來了?”
王弗剛一出來就看到蘇軾正開心地注視著自己,瞬間臉頰緋紅,手足無措,只得低垂眼簾假裝走路,走了兩步覺得這種掩耳盜鈴之態(tài)著實不妥,停下腳步對蘇軾道:“好巧!又見面了?!?p> 這一系列舉動被蘇軾盡收眼底。蘇軾看著對方羞澀的樣子,笑道:“是啊,好巧,我們又見面了。”
王弗行了一禮拉著小念匆匆離去。蘇軾呆呆地注視著王弗離去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揚。蘇轍正在房中看書,見蘇軾哼著小曲推門而入心情大好,顯然是見到王弗了。“兄長如愿了?”
蘇軾笑道:“意猶未盡?!?p> 說完突然吟誦道,“記得畫屏初相遇。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p> 隨后的日子,蘇軾、蘇轍認真求學,業(yè)余時間常結伴同游景色極佳的中巖山。
這天,兩人在山中游玩許久,不知不覺來到中巖寺。
中巖寺絕壁下有一汪碧潭,潭水清澈見底,可見魚兒成群歡游。
兩人來到潭邊,蘇軾對著潭中的魚兒擊掌,魚兒聞聲躍出水面,他又連擊數(shù)掌,魚兒仿佛聽懂他的召喚而爭相躍出。
這時一位僧人路過見蘇軾逗魚玩,也不在意,徑直走了過去。蘇軾快步上前攔住僧人,問道:“這潭可有名字?”
僧人搖搖頭:“沒有?!?p> “為何不起名?”
“一汪潭水而已,何需起名?!鄙苏f完便走了。
蘇軾環(huán)視周圍的美景后又俯視碧潭,只覺碧潭之上的巖壁黯然失色,了無生機,唯有潭水為其增色不少,不免感慨道:“此潭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映襯,乃點睛之筆。水中魚兒頗有靈性,愈顯生機。此潭如此重要豈能無名?”
“不如兄長為其取個名字?”
“我取名字雖易,但是世人不知豈不白?。窟€是回去請先生為其取一名并廣而告之吧。”
蘇轍表示同意。
兩人回到書院,蘇軾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王方,王方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決定舉辦一場起名盛會,廣邀青神文人雅士參與,為此潭選出最為貼切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