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和三年/嘉佑元年。
三月。
王弗一大早起來眼眶通紅,一想到吃了早飯就要送蘇軾離開眉山便心痛不已。另一邊,史萱苒再三檢查蘇轍的行囊,反復叮囑對方路上的注意事項,也是難舍難分。一家人用過早飯便準備啟程上路。
王弗看著即將離開的蘇軾,壓抑已久的情緒迸發(fā)出來,背過身去掩面哭泣。蘇軾輕輕抱著她,拭去她臉頰的淚珠,安慰道:“我會寄信回來的,你在家一定要注意身體,娘就拜托你了?!蓖醺c點頭,哽咽不能語。
史萱苒新婚半年,便要與蘇轍分離,更是情難自已,早已哭成淚人。蘇轍安慰許久對方才止住哭泣。
蘇洵囑咐了程夫人幾句,讓她注意身體,有不舒服的地方要及時找孟大夫來家里看病,不要硬抗著。從去年開始,程夫人的身體每況愈下,經常小病不斷。蘇洵這一去最快也要明年才回,自然放心不下,再三囑咐兩位兒媳在家好生照顧母親。
一家人又各自囑咐了彼此幾句,蘇洵、蘇軾、蘇轍三人踏上前往汴京的漫漫長……
既然要前往汴京,益州知州張方平這里肯定要再去拜謁一次的,于是父子三人再次來到了張方平家。
張方平一時心起,便想著不如讓蘇軾、蘇轍在家中先來場模擬考試。他將二人安排于書齋之中,出了六道題目讓其作答。同時,他命書童伺候文墨,自己離開房間通過墻壁的縫隙偷窺二人的舉動,只見蘇軾奮筆疾書,隔壁桌的蘇轍則看著題目遲遲不肯動筆。
蘇轍看了眼蘇軾,蘇軾意會,將毛筆倒立著在桌子上敲了幾下,意為“管子注”。蘇轍并沒下筆,指了下第二道題,蘇軾看后馬上意會第二題可能沒出處,只怕是張方平設的陷阱,想到此直接將第二題劃去,不予作答。
隨后兩人繼續(xù)奮筆疾書,蘇轍又遇到了難題,他對蘇軾指了下題目,蘇軾正想著怎么提示弟弟,突然書童走了過來為蘇軾的硯臺添水,他靈機一動,對書童喝道:“小人!”書童嚇了一跳,一旁的蘇轍馬上意會,開始作答。
張方平起初并未在意兄弟倆看似尋常的舉動,直到看到兩人交上來的答卷,回想起剛才的舉動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來,夸贊道:“此二人奇才也?!彼钪绻皇莾扇藢W識淵博,隨便一點提示根本不可能想到答案。
蘇洵三人在張家借宿一晚,第二天便啟程北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父子三人跋山涉水離開蜀地,翻秦嶺、過關中,終于在五月抵達汴京。
此時的汴京烏云密布,大雨滂沱。父子三人打著傘,衣衫盡濕、鞋褲全是泥漬,甚為狼狽地走進了位于汴京郊區(qū)的興國寺。一來,寺廟的住宿費便宜,畢竟解試八月才開考,可以節(jié)約開支;二來,這里相比鬧市中的客棧更為安靜,便于專心備考。父子三人在興國寺浴室院租了房,準備一直住到明年殿試結束放榜。
蘇軾一邊將包袱里的東西全部攤在屋內晾著,一邊感慨道:“沿途各地都在下雨,都好幾天了,也不知道何時能放晴?”
蘇轍擰著衣服上的水,感慨道:“是啊,我看京師有的地方已經開始積水了,照這樣下去不會引發(fā)水災吧?!?p> “別亂說話!”蘇洵走到門口,看了眼外面,“走吧,一路上也沒怎么好好吃飯,我們去吃點東西?!备缸尤嗽谒轮谐粤诵S飯。
飯后,他們見天色尚早,便前往汴京街市采購些日用品及文房四寶。這是蘇軾、蘇轍第一次到汴京,周圍的景象和家鄉(xiāng)眉山完全不同,雖然下著大雨,但依然掩蓋不住此地的繁華。
父子三人從興國寺一路朝城內走著,沿途部分地勢較低的房屋已經開始進水,不少百姓在清理家中的積水,一片狼藉。
蘇軾越來越感覺情況不妙,對蘇洵道:“爹,我看這情況,京師只怕要被淹??!”
蘇洵也察覺到情況比他想象的要嚴重,憂心忡忡道:“興國寺地勢高應該沒事,寺里有飯食,我們多采買些別的東西,你們在寺中讀書盡量少出門便是。”
三人日傍西山才回到興國寺,吃了晚飯,洗漱一番后準備就寢。蘇軾躺在床上,甚為思念遠在眉山的王弗,不由嘆了口氣。蘇轍見狀,隨之感慨道:“不知道萱兒她們這會兒在干什么?前幾日端午節(jié),不知她們有沒有吃粽子?”
“應該吃了吧。不知道眉山會不會也如京師一般陰雨連連。”蘇軾想到此甚為擔憂。
蘇洵走到床邊,對兄弟二人道:“明日你們各寫封信,我一并讓人寄回家中。一來,報個平安讓她們安心,二來也可問一下家中情況。好了,今天奔波了一天,我們早點睡吧。”蘇洵熄了燈,也躺了下來。
隨后的一段時間,雨水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下越大,整個汴京成了汪洋大海,大部分的宅邸都進了水,地勢低的更是院內可劃船,有的人到地勢較高的親朋家借宿、有的人搬入家中二層居住,有的人則在屋內放置了竹筏,漂在竹筏上休息。
整個汴京皆受水災之害,房倒屋塌隨處可見,百姓流離失所,因水災死傷者更不計其數。
宋仁宗此時正在殿內批閱奏章,看著官員們所陳水災之事甚為煩心。
這段時間,歐陽修連續(xù)上了《論水災疏》、《再論水災狀》等奏章,表明有天災是因為朝政有失,而且水災如此大,天譴如此深,絕對不是一件事造成的。原因有三:
一是皇帝已近五旬,尚未立儲,建議在宗室之中挑選一人為儲君;
二是朝中缺少賢能之人,建議提拔池州知州包拯、襄州知州張巍、群牧判官王安石、崇文院檢討呂公著四人;
三是罷免狄青樞密使一職,派去地方為官。不僅歐陽修上書,宰相文彥博、富弼、劉沆等朝廷重臣,以及并州通判司馬光等地方官員也紛紛上書要求盡快立儲,以及罷免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