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堯俞、王巖叟居家還不忘將彈劾蘇軾的奏章交付三省。三省的宰相們收到奏章后,進呈太皇太后。
呂公著啟奏道:“不如降旨處罰指責蘇子瞻的這三人,以平息此事。”
太皇太后面帶怒色,厲聲道:“此事沒完沒了,干脆連帶蘇子瞻,將他們四人一并逐出京師算了!”
呂公著大驚失色,急忙勸說道:“萬萬不可!”
太皇太后道:“呂相公,吾雖在宮闈,但這段時間聽政已隱約感覺朝中朋黨開始暗結。吾將他們四人全部逐出,免得催化朋黨勾結,互相彈劾。不把他們逐出京師,此事就不會消停。這些年黨爭引發(fā)的事端還少嗎?”
呂公著道:“原來太皇太后都知道。”
朝中私下將官員們勢分三黨:洛黨、蜀黨、朔黨。洛黨以程頤為首,朱光庭、賈易為輔;蜀黨以蘇軾為首,蘇轍,呂陶為輔;朔黨以劉摯、梁燾、王巖叟、劉安世為首,而輔之者甚眾。
太皇太后道:“依你之見,他們可有結黨?”
呂公著道:“臣不敢妄下斷言,但此次朱公掞彈劾蘇子瞻確有私心之嫌,王彥霖、傅欽之對策題斷章取義,不依不饒地彈劾蘇子瞻,動機為何,臣不知。但臣知道不能縱容這種勢頭,故而方才向您建議對這三人予以降罪?!?p> 太皇太后道:“那就再次下詔表明蘇子瞻無譏諷之意,讓他們三人不要再彈劾了。你下去也暗中提點著他們,凡事見好就收?!?p> 呂公著道:“臣明白?!?p> 翌日。
朝廷下詔:蘇軾所撰策題,既沒譏諷祖宗之意,只是用來策試考生,也沒將祖宗的治國綱要拿來評議,只是學士院失于檢查考實。札子與學士院共知,令蘇軾、傅堯俞、王巖叟、朱光庭疾速回去供職!
呂公著又命人暗中提點王巖叟等人,王巖叟、傅堯俞聞訊不再居家,重回御史臺供職。自此以后三人再也沒彈劾過蘇軾,館職考試風波就此終于平息。
蘇軾雖然被人彈劾,但并未因此而忌憚言語有失,在隨后的日子里依然積極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并上書言事。
不知不覺已值四月……
年初館職考試合格后被任命為秘閣校理的張舜民已改任監(jiān)察御史。
一天。
崇政殿。
官員上早朝議論政事,張舜民出列啟奏道:“夏人當年發(fā)動政亂,皇權歸梁氏已久。自從夏國國主李秉常死后,幼主李乾順繼位,梁太后攝政,夏人越來越專橫。
去年,他們雖然數(shù)次派遣使臣入我朝,看似太平,然而國內強臣爭權,據(jù)傳多發(fā)爭端,幼主李乾順生死未卜,朝廷不應該在此時急促對其加官進爵。
臣近日聽聞朝廷要差遣劉仲馮擔任封冊使并攜帶所賜金帛出使夏國,愿官家、太皇太后收回成命,不要派他去。之所以派劉仲馮出使,是有大臣想要優(yōu)待關照他,對其予以重用,然而劉仲馮位居起居郎,乃天子近臣,不宜出使夏國。如今夏人桀驁,有入侵我大宋之心,應對其出兵問罪?!保▌⒎钍?,字仲馮)
此言一出,滿朝嘩然。
一名官員對身邊官員道:“張蕓叟說的‘大臣’是誰?”(張舜民,字蕓叟)
另一名官員回應道:“傳聞派遣劉仲馮出使夏國是文太師的意思?!?p> 簾后傳來太皇太后的咳嗽聲,私議聲驟停。
文彥博在宋仁宗時期數(shù)次拜相,其后歷經(jīng)宋英宗、宋神宗兩朝,可謂三朝元老。年近八十的他于元豐六年以太師的身份致仕。然而文彥博身體很好,宋哲宗繼位后,他不僅活著,還身體健碩,在司馬光的舉薦下被召回朝堂,授予平章軍國重事。一個月前,文彥博請求致仕,被朝廷拒絕。
呂公著看著張蕓叟,厲聲道:“荒謬,污蔑文太師該當何罪!”然后對宋哲宗、太皇太后道,“啟稟官家、太皇太后,張蕓叟說文太師關照劉仲馮,才讓他擔任封冊使出使夏國,然而差派劉仲馮出使并非文太師之意,而是宰相們共同商定的。此事三省、樞密院公知。”
三省和樞密院的官員們紛紛啟奏確實如此。
不少官員見狀指責張舜民污蔑文彥博,理應被問罪。
沒幾天,朝廷下詔:張舜民特罷監(jiān)察御史,依前秘閣校理,權判登聞鼓院,仍令赴館供職。
御史臺。
王巖叟看著正在收拾東西準備搬回館閣的張舜民,道:“蕓叟,你先別急,我明日就啟奏太皇太后,務必留下你?!?p> 張舜民道:“事已如此,彥霖你就別麻煩了。”
王巖叟道:“那怎么能行,御史風聞言事,本就是職責所在,豈有一彈劾就被罷免言官之職的道理?”
傅堯俞道:“對啊,咱們御史臺這么多人,明天大家一起上書,不怕太皇太后不改變心意。”說完看了眼屋內的官員們,道,“大家說對吧?”
眾人紛紛隨聲附和,表示明日定會為他求情。王巖叟又跑到諫院,找朱光庭明日一同為張舜民申辯。
翌日。
傅堯俞啟奏道:“張蕓叟因談論邊境之事,說文太師關照劉仲馮失實而被罷言職。臣以為朝廷設置御史就是考慮朝堂之下的消息閉塞,于是廣開耳目,準許言官風聞言事,所謂‘言之者無罪,而聞之者足以受到警戒’。如今張蕓叟一句話沒說對,朝廷便剝奪他言官之職改派他職。此舉對張蕓叟沒什么損失,但是對于官家和太皇太后卻沒有好處,還望官家、太皇太后收回成命。”
傅堯俞話音剛落,王巖叟急忙啟奏道:“張蕓叟說文太師關照劉仲馮,此話并非自撰,乃是收集眾人言論而來,這才告知朝廷。這本就是言事官的慣例,何罪之有?
劉仲馮是文太師門下之人,待遇最厚,如今出使夏國屬于重大之事,外人不知是宰相們的安排,誤信傳言以為是文太師的意思也算情理之中,不足為怪。況且張蕓叟并非狂妄,言皆有理,行與不行,全在于官家、太皇太后的選擇。如今這次對他加罪,臣擔心從今往后,位居言職者忌諱諫言,他日大臣如有大的罪惡,官家、太皇太后想要在聽聞惡事只怕就聽不到了,此非社稷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