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呂布再興戰(zhàn)火,勢必不會只滿足于小小的彭城,其繼續(xù)向北,則高平危在旦夕,若轉而南下,與曹操對壘,贏家勢必揮師北上,高平依舊危如累卵,如此這般,妄言破局?”
聽到李凌居然說眼下就是破局的時刻,諸葛亮顯然是一萬個不贊同,將自己的分析全都說了出來。
“富貴險中求,看似危機重重,卻未必不能覓得生機。”
“生機?如我之前所言,生機無外乎只有一個,那便是歸降劉秀,但降了劉秀,高平城十萬軍民只有一個結果,那便是成為劉秀的炮灰。當然,若是那曹操和呂布斗一個兩敗俱傷,情況則有所不同,但結果同樣難逃覆滅。雙方兩敗俱傷,劉秀勢必重兵南下,摧枯拉朽,以高平之力,除了拱手而降,別無他法?!?p> 李凌一句富貴險中求,直接將自己的位置在諸葛亮心中連跌三個檔。
“原以為白起愿意輔佐,輕松奪下高平之人會有所高論,沒想到竟是這般賭徒心態(tài),明知必死,卻依舊抱有幻想,哼哼?!?p> “先生莫急,還請先生聽我說完。”
既然敢說是破局之機,李凌肯定有自己的把握,別看諸葛亮說的似乎頭頭是道,但在李凌看來,諸葛亮明顯是忽略了一些事情,或者說,相比于李凌,諸葛亮即便是再聰明,卻少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那便是由無數(shù)歷史凝結而成的經(jīng)驗教訓!
李凌身為一個穿越者,又是國防大學出身的高材生,作為華夏最高軍事學府,國防大學的國際戰(zhàn)略研究遠超任何歷史上的任何一位能人大家,有國防大學學習的經(jīng)歷做后盾,分析起眼下的局勢來,李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先生只看到了呂布與曹操的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但卻顯然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處在我們身后的劉秀目前的態(tài)度。”
“劉秀目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東部,旨在橫掃整個山東半島,呂布再興戰(zhàn)火,對于劉秀來說安穩(wěn)掃平東部的最佳時機,難不成你還妄圖借此機會從劉秀手里搶些地盤?我勸你莫要癡心妄想,那劉秀隨便動動手指頭,都能輕易滅掉高平!”
諸葛亮有點愈發(fā)不耐煩了,本來對李凌抱有很大期望,但李凌帶給他的失望越來越大,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想繼續(xù)談論什么天下大勢,腦子里其實已經(jīng)開始盤算起如何在這種情況下脫身了。
“看問題不是這樣看的!呂曹爭斗,對劉秀來說是可以集中精力掃平東部的機會,但劉秀更希望呂曹雙方?jīng)]有任何贏家!雙方兩敗俱傷,對他才最好!”
瞅了一眼諸葛亮,看他還是興致缺缺,李凌也不意外,只管自顧自的說了下去。
“呂布此番興兵,必然是做足了準備,想必打起來曹操會很難,而這個時候,若是有人能夠在呂布的背后搞一下,呂布勢必要分兵救援,而分兵的結果便是前方戰(zhàn)事吃緊,曹操定然會抓住機會大舉反撲,呂布首尾難以兼顧?!?p> “哈哈,真是滑稽!你以為你手底下有多少軍士,還妄圖進攻呂布?更何況,你若此時進攻呂布腹地,你以為劉秀還會在東面繼續(xù)攻勢?呂布曹操戰(zhàn)在一處,你敢打呂布,那劉秀必然會借機一路南下,給予呂布致命一擊。相對于魯東的小魚小蝦,一舉打垮呂布顯然誘惑更大。劉秀與曹操一起分割了呂布,你以為高平還會存在?”
李凌話才說了一半,就被諸葛亮打斷了,簡直可笑,呂布和曹操打起來之后,只要高平這邊有動靜,劉秀就絕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到時候帶來的漩渦,會輕易將高平吞沒。
“倘若先行許諾給劉秀足夠多的利益,你猜那劉秀會急著南下嗎?倘若與曹操結盟,你猜呂布又有多大的機會回過頭來應付后背?你只看到了眼前高平無兵,但你以為高平真的就沒有兵了么?”
“你能拿出什么利益?除非你把高平整個送給劉秀,但那劉秀都未必會看在眼里。與曹操結盟,想法是好,但你以為曹操會因為和你結盟了,就死纏著呂布的主力?依我看那曹操說不定會借此機會放呂布部分主力回去,這樣還可以減輕他的壓力!至于兵士,我在這里多久了?此城人雖不少,但可征募之兵士卻寥寥無幾!”
諸葛亮與李凌你一言我一語,漸漸地有了些針尖對麥芒的架勢,這哪里像是李凌想要讓諸葛亮歸順自己?反倒是像兩個人打算吵一個天翻地覆。
諸葛亮雖然已經(jīng)開始盤算著如何安全逃離高平,但被李凌這樣一再回懟,難免情緒也被帶著走了,根本不注意自己的言論是否留有余地。
“現(xiàn)在沒有足夠讓劉秀看上眼的利益,不等于我們不能畫一個大大的桃子給那劉秀!曹操或許真的會如你所說適當放水,但這還是要看怎么說,若是他知道一旦他放水,那劉秀便會與他為敵呢?兵士,我想先生不會只看到了城內之人吧,城外可是有太多人了!”
“好好好,就算你說的都行,但你別忘了,兵士征戰(zhàn),想要為己所用,不是簡單的一點軍餉便夠!你以為城外之人又有幾個能夠真心為你所用?若是到了戰(zhàn)場上,那些城外流民,別說為你拼命了,能不臨陣嘩變就已經(jīng)是萬幸了!”
“先生目光如炬,能看穿天下大勢,卻連個小小的人心都看不懂么?”
“人心乃天下最為復雜之物,你能看懂?”
“城外流民,多為戰(zhàn)亂所致,有遠有近!遠則背井離鄉(xiāng)早已沒了念想,若其視高平為家,自有忠義之士愿為你我而戰(zhàn)!近則多為彭城一帶逃難至此,而我有典韋將軍,舉收彭城之義旗,豈憂無人可用?”
各地都有難民,而李凌穿越到這里之后,就跟那些難民混在一起長達月余,其實他對難民的心態(tài)還是有很深的了解的。
這些人之所以不愿參軍,多半是逃難所到之地,根本沒把他們當人看,若是這些人能夠為己所用,征兵實在是太輕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