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政變之后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對異黨分子的清算。
即使是睿智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也是一樣。
斬草不留根,春風吹又生。政變之后,歷來都是鋪天蓋地的殺戮!
李世民下令,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妻妾全部羈押(在李世民登基后被全部沒入宮中,成為了李世民的嬪妃)。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所有男丁全部被殺,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也絕不放過。
既然太子府和齊王府家里是這樣,那些太子和齊王府的余黨更是人人自危。長安城里,乃至于全國上下現(xiàn)在是風聲鶴唳,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有不少人嚇得在家自殺,有的舉家外逃,沒能逃走的都在家里惶恐不安地等待著對自己命運的裁決。
人們開始尋找一切機會和一切方法來報復對方。以前兩黨之間、或者是兩個家族之間、兩個人之間,哪怕只有一點點的睚眥舊恨,現(xiàn)在也被無限放大,被無限地挖掘出來。
此時,正是打擊報復異己的好機會!
在政治上,政治正確是第一要義。只要你是失敗者,失敗就是你最大的錯誤!你的所有問題,哪怕原來只是一些小誤會、小過節(jié)都會成為勝利者清算、屠戮你的理由。
對于殺紅眼的人來說,現(xiàn)在誰也不敢輕易站出來替太子一黨求情,生怕被別人認為自己是太子一派而遭受打擊。在這種非白即黑的政治氛圍下,人人自危,個個噤若寒蟬。
李靖得知玄武門之變的消息后,既驚且喜。驚的是這一件事情最終還是發(fā)生了,而且是以這種非常血腥的方式發(fā)生了。喜的是這一件事情的發(fā)生,被刻意地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全國上下沒有出現(xiàn)兩大集團更大的戰(zhàn)爭。但是對于政變后對太子、齊王兩府上下的無情殺戮還是讓他不忍直視。
斬草務(wù)必除根,絕不能留有后患這一點道理,李靖是懂的。這是為了有效地防止今后有人利用太子和齊王余孽興風作浪,制造動亂。但目前殺戮有愈演愈烈之勢,特別是對于政變后出現(xiàn)的無限報復和復仇行為,正是他在之前所擔心的。
即使遠在千里之外的靈州,李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長安城里透過來的恐怖氣氛。
朝廷派出的緝捕逃犯的捕快,也時而在靈州本地出沒。對于這種被追殺的感覺,李靖以前也經(jīng)歷過,他是有切身的體會的。
無限擴大的仇恨,無情的打擊報復,如果不能加以控制,長此以往,必將激起變亂。這可能使李世民的奪權(quán)斗爭突破宮廷的范圍,從而走出玄武門,成為全國的一場內(nèi)戰(zhàn)。若是這樣的話,這十分不利于國家盡快地彌合傷口,進入經(jīng)濟復蘇。
特別是在大唐初建,根基未穩(wěn),四周強敵環(huán)伺的時候!
李靖心急如焚,他甘冒被人貼上同情太子一黨而遭到牽連的危險,立即給李世民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懇切地對李世民說道:“靖聽說殿下取得了勝利,從內(nèi)心里替殿下高興。但是殿下若能以最小的代價、最少的時間處理好這一件事,則是萬民之福、社稷之福也。殿下還記得齊國的公子小白和管仲否?當年的公子小白對于仇敵都能冰釋前嫌,加以重用,何況同樣擁有雄才偉略的殿下呢?現(xiàn)在東突厥對我大唐正虎視眈眈,正在尋找一切進攻的機會。山東、河北等原竇建德的舊地又開始蠢蠢欲動,江淮、江陵等地也都還沒有完全歸附。如果國家紛亂日久,必然會帶來更大的變亂。廬江王李璦之死,即是最好的例證?!?p> “所以靖以為不管是太子一黨還是齊王一黨,都是各為其主。他們原來忠于主子的行為本無可厚非,其情可憫,其行可原。像原太子手下的魏征、薛萬徹等人都是一班忠臣義士。既然他們的主子已死,又何必對他們這些人窮追不舍呢?靖冒死懇請殿下都能善待之,使其能為殿下服務(wù)。只要他們這些人能為殿下所用,就能很快地起到榜樣作用,那些原來反對殿下的人也會跟著改弦易轍。這樣紛爭將會很快平息,國家也能早日安定下來。
“愿殿下能早日結(jié)束紛爭,重振朝綱,為大唐開萬世太平。若如此,殿下的仁義寬宏,定能成為后代楷模,萬世之表?!?p> “若能如此,則是大唐之幸也,也是我輩追隨殿下最大的愿望也?!?p> 對于廬江王李璦,若是大家看過筆者前面的內(nèi)容,便知道這個人。筆者不免在此再啰嗦幾句。當時李靖曾幫他剿滅山匪,他卻將全部的功勞攬為己有,致使李靖因赴任失期,差一點被李淵密詔所殺。多虧了硤州刺史、譙國公許紹百般求情才使李靖得以脫罪。這李璦乃是太子一黨,他見太子李建成被殺,心中惶恐,擔心其罪會累及自己。其時正好李淵派人召他入京,他誤以為是李世民借機要清算他的罪行,便密謀造反,結(jié)果被王君廓將他捉住勒死。是以李靖的信中有“廬江王李璦之死,即是最好的例證。”一說。
李世民也知道自從玄武門之變以來,長安城中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他知道靠威勢是攏不住人心的,屠戮之后必須采取懷柔政策。李靖的信正好說到了他的心上,于是他便欣然聽從了李靖的建議。
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等人說道:“所有罪孽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兩個元兇所犯,既然他們已經(jīng)伏誅了,倘若還要無限誅連的話,國家就不能迅速安定下來!”
“殿下英明,屬下等也是這樣認為的。國家初建,確實不能經(jīng)歷大的混亂。屬下建議殿下可向陛下請詔,宣布赦免令,可使天下漸入安定?!?p> 李世民于是入宮向李淵請詔,沒想到李淵卻對李世民避而不見,只是派宮人遞出一句話來。
“這一切的混亂,皆因你而來。你有本事,你自己處理吧,何必來找朕呢?”
“陛下,兒臣之所以起事,皆是因太子和齊王謀反,兒臣不得已而為之。這是為我大唐的江山社稷著想也。現(xiàn)在,兒臣之所以向陛下請詔,請陛下出面止暴制亂,也是從江山社稷著想也。難道陛下不顧江山社稷,忍看國家這么亂下去嗎?”
李淵仍是拒而不見,只是由宮人又傳出話來道:“仇從何來,則從何止。亂由誰起,則由誰止!朕已將印璽交給你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李世民沒法,只得自己下令首惡伏誅后不再牽連,這樣諸位將領(lǐng)才停止了追殺,無情打擊報復的事情才慢慢停了下來。
只是有一人被抓后,眾人都認為他是太子的死黨,紛紛要求殺了他。
這個人就是太子洗馬魏征!
李世民責問魏征道:“作為一個外人,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
“我離間你們兄弟?哈哈哈哈!”
魏征昂首挺胸,不為所懼。
“太子乃是陛下欽定的儲君,我傾心地輔佐太子乃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何錯之有?若是當初太子能夠按照我說的去做,也就沒有今日之禍了!”
李世民大怒,指著魏征的鼻子罵道:“如果沒有你們這些人在中間攛掇,太子焉能謀反?我們兄弟又豈能失和?”
“是嗎?你們兄弟失和,以至于太子被殺難道是我們這些做臣子的責任?哈哈哈哈!”
魏征不由得又仰頭哈哈大笑,反唇相譏道:“從來沒有聽說過人的雙手互掐,跟頭發(fā)有什么關(guān)系的!我們這些人只是奉命忠于朝廷、保護太子,盡職盡守而已!你們兄弟兩人互掐,跟我們這些人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你!”
李世民竟被魏征說的一時語塞,答不上話來。氣得他臉色鐵青,眼睛都要噴出火來。
“殿下!殺了這個不知好歹的狂妄之徒!”
“對,殿下,殺了這十惡不赦的東西!”
“殺了他!”
“殺了他!”
“殿下,不可!”
眾人都喊著要殺魏征,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等數(shù)人見李世民雙眼通紅,已然動了殺心,都紛紛上前為魏征求情。
“殿下,現(xiàn)在主犯已伏誅,首惡已除。濫殺只會增加仇恨,包容才能迅速彌合分歧。屬下等都素知魏征性情耿直,說話喜歡直來直去。但他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F(xiàn)在我大唐初建,殿下也求才若渴。何不讓他戴罪立功,為殿下效力呢?”
房玄齡上前懇切地說道。
“是啊,殿下?,F(xiàn)在政局未穩(wěn),從前的太子一黨很多人都心生害怕,更有不少人逃往各地,這些人心若不盡快收攏,日久必成我大唐的后患。其實他們這些人有不少都是我大唐的忠臣,只不過是一時受到太子和齊王的蠱惑,站錯了隊而已?,F(xiàn)在大家都在觀望殿下您對那些太子舊黨的態(tài)度。一收則百收,一降則百降。而若一殺的話,則從此斷絕了他們歸順的企望。望殿下能以大局為重,善待魏征,以通太子舊黨歸順之路也!”
杜如晦也附和房玄齡的主張,對李世民苦苦勸說道。
其實李世民是個愛才之人,他何曾想殺魏征?只是希望魏征能在他面前能說一句軟話,給他一個臺階下下而已。只是他絕沒有想到魏征卻是一根筋犟到底,對他不卑不亢。在眾人面前,連一句軟話也不說,一時倒叫李世民在眾人面前下不了臺。
李世民怒道:“難道汝真以為我不敢殺汝嗎?”
“哈哈哈哈!殺就殺,我魏征什么時候又向你求過饒乎?”
魏征把胸膛一挺,哈哈大笑,倒是非常爽快地說道:“你現(xiàn)在高高在上,志得意滿,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本來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你連太子、齊王都敢殺,還把他的后代連根鏟除,一個不留!殺我,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今天要殺要剮,悉聽尊便。哈哈哈哈,殺了我倒正好成全了我盡忠的名節(jié),可對于殿下你可能就不一樣了。”
“笑話!殺汝如殺只雞耳,有何不一樣?”
“殺我確實如殺一只雞耳,輕而易舉!但是全天下的猴子卻看清了殿下的面目。如此睚眥必報,讓從前的太子、齊王舊屬誰還敢投降、趨附于你?只怕從此以后天下將紛爭不斷,永不得安寧!到時候被殺死的可能就不是一只雞,而是整個大唐的基業(yè)了!”
“哈哈哈哈!快哉快哉!要殺就拿快刀來,也讓我魏征親眼看見我的脖子是怎么斷的!”
魏征說罷哈哈大笑,欲從容出殿,引頸就死。
“你!”
李世民見魏征就像一頭犟驢一樣,當真是昂首挺胸,兀自要出殿領(lǐng)死。這時候李世民倒有些急了,他連忙走過去,一把拉住他。
“哈哈哈哈!我只聽說過這世上有不怕死,敢主動跳油鍋的酈食其,酈食其之后再無他人。卻原來這世上倒還真有像他那樣敢于慷慨赴死的人!”
李世民一邊為魏征松綁,一邊自嘲似地笑著說道:“我李世民最佩服的就是像你魏征這樣的忠臣義士!為政之要,唯在得人。有你這樣的忠信之人,大唐何愁不興,帝業(yè)何愁不成?!?p> “殿下,您難道不想試試是您的刀快,還是我魏征的脖子硬了?”
“好了,好了,不要再擠兌我了,是你的脖子硬行了吧!”
眾人聽了俱哈哈大笑,這笑聲也在瞬間化解了李世民剛才的尷尬。
這時有人見魏征這樣的太子死黨不殺,心中不服,對魏征狠狠地說道:“還是殿下仁慈,沒有殺你這個老家伙,真是便宜你了!”
“是嗎?是便宜我了嗎?我看是便宜了你家秦王殿下了!”
“好了,好了!冤冤相報何時了!是便宜我了好吧!我又得了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了,這不是占了一個大便宜是什么?”
李世民倒是非常灑脫,他的話,又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魏征見李世民確實不計前嫌,禮賢下士,也終于心軟,愿忠心酬報。李世民便當場赦免了他的所有過錯,并任命他為詹事主簿。
“殿下,現(xiàn)在最要緊的是趕緊把局勢穩(wěn)定下來,不能再亂下去了!局勢越早點穩(wěn)定下來,越有利于大唐的發(fā)展?!?p> “是啊,魏主簿看得很清楚。只是局勢攪動起來容易,想要徹底安定下來就有些難了。我也正愁這件事呢,魏主簿有什么好主意?”
李世民看著魏征,也有些焦慮地說道。
“殿下,要想平息此事,只要有兩人出馬就行!”
“誰?”
“這第一個人,就是在下。殿下連在下這樣的太子死黨都能赦免,那天下所有太子和齊王一黨的人,就都看到了希望。他們肯定都會放下戒心,一個個都會自動地站到殿下的麾下的。”
“嗯,這一點,我毫不懷疑,那第二個人呢?”
李世民覺得魏征的話雖有點自夸,但也不無道理。所以他點了點頭,又接著問道。
“這第二個人,肯定是陛下??!只要陛下下詔,承認殿下的地位,同時赦免天下,則所有紛爭就都平息下來了!”
“對了,只有陛下出面,才能掌控住形勢!”
李世民知道,只要父皇出面大赦天下,也就等于承認了自己政變的合法性。連皇帝都認可了,還有誰再敢反對自己呢!
李世民不由得朝魏征望了望,心里想道:“李建成無怪最后覆亡。既然有這樣的能臣作謀,卻不能采用,豈不可惜!”
李世民立即進宮,去見父皇。
李淵此時雖然在內(nèi)心里無比傷感,也非常憎恨李世民的所作所為。但他也知道目前大局已定,已無可挽回,然而國家還必須要迅速穩(wěn)定下來。從大局計,他只能順從李世民的意思,下詔宣布立李世民為太子,并頒布詔書大赦天下。把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余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并宣布所有大臣都各歸原職,一概既往不咎。
有了這份詔書,社會秩序很快便安定下來。
過了幾天,李淵又召李世民進宮。
短短幾天,李淵已是非常憔悴,須發(fā)全部斑白。他緩緩地對李世民說道:“近些日子以來,朕也是惴惴不安,幾乎產(chǎn)生了投杼之惑。朕真的是老了,處理軍國大事也開始力不從心了。從今天起,軍國事務(wù),無論大小,全部委托太子處理和決定,只要事后對朕報告一下就行了?!?p> “父皇,兒臣別無他求,還是愿做從前的那個為父皇沖鋒陷陣的秦王,心甘情愿地當好父皇的馬前卒。兒臣惟愿國家安寧,社稷平安。如此,則兒臣的心愿已足,決無有其他非份之想。這大唐的天下,非父皇不能治理。兒臣惶恐,請父皇收回成命。”
“唉!”
李淵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只是這一口氣,在李世民聽來,卻是充滿了無限的傷感和絕望。
“朕以前早就認為你是儲君的最佳人選,只是常懷猶豫,以至出現(xiàn)今天這樣的局面?,F(xiàn)在,也真的到了朕下決心的時候了!”
“陛下,兒臣惟愿……”
“朕意已決,太子勿再多言!”
還沒等李世民說完,李淵便有些不耐煩地說道。他的話雖然聲音很低,但態(tài)度卻非常地堅定。
“陛下……”
李世民“撲通”一聲跪了下來,伏在李淵的胸前,號啕大哭。
“太子,國事要緊,勿以家事耽擱了國事。朕……朕真的累了,要好好休息休息了!”
李淵說罷,輕輕地推開李世民,在內(nèi)監(jiān)的攙扶下,徑自回后宮去了。
李淵的這一推,雖然力量不大,但李世民卻感覺力有千鈞。
李世民知道,父親直到現(xiàn)在,仍對玄武門之事耿耿于懷。
可能從此以后,他和父親李淵之間,就只有國事,而無從前的那種家人的親情了!
不過,也正是這一推表明,李淵已把國事完全交給了李世民。至此,李世民順利地實現(xiàn)了權(quán)力的過渡。
也正是到今天,玄武門之變才正式落下帷幕!
對于玄武門之變,史書上多有記載和評述。如今看來,不管用什么樣的言語去評述它其實都不為過。這次宮廷政變斗爭之慘烈,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極其罕有。李世民在失去兵權(quán)的情況下,僅憑手中的八百精兵,實現(xiàn)絕地翻盤,確實是相當?shù)牟蝗菀?。從筆者看來,玄武門之變的始作俑者,實是大唐開國皇帝李淵。正是李淵的優(yōu)柔寡斷,或左或右的態(tài)度,使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終走上了極端。李建成則成為了這場政變最大的犧牲品,也成了后世之人倍加惋惜的一個悲劇人物。
對于李建成這個人,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現(xiàn)在史書上是見仁見智,有人說他是仁厚恭雅,有一代君王之風。他輔佐李淵主內(nèi),李世民主外,數(shù)年間從晉陽出發(fā),以三萬人起兵到全據(jù)關(guān)中、河東只用了短短的四個月。而到李淵在長安正式稱帝也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歷代王朝筑基之速無過于此。這在很大程度上當然不能排除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功勞。所以李建成的功勞肯定不小,只不過是因為他主內(nèi),功勞總是被他的父親所掩蓋,只能達于朝堂。是以朝中大臣可能都知道李建成的能力,所以大都傾心的擁護他。而李世民因為在外征戰(zhàn),攻城掠地,聲名更容易遠播,身邊也更能夠聚集一班文臣武將。因此在玄武門之變中,他畢竟能占得先機。
當然,歷史也都是勝利者寫的。后來史書上對李建成的抹黑,肯定與李世民的操縱或下人的諂媚、避嫌有關(guān)。但筆者能看到的,只能是這些史書,所以在寫的時候,有些偏頗也在所難免,請讀者諒解。
但李世民不管在玄武門之變中做了什么,他登基以后,勵精圖治,虛心納諫卻是不爭的事實。一個貞觀之治,把大唐一步一步推向全盛,則是他對中華民族所做出的莫大的貢獻。與這一貢獻相比,他身上其他的瑕疵、缺點就都是小問題了!
歷史,永遠是勝利者的代言書,失敗者的墓志銘!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也就是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后,李淵正式下詔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李世民。李世民正式登基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正在玄武門之變后政局動蕩,自己剛剛登基諸事還沒有理順之際,李世民怎么也沒有想到,又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向他襲來。
這一場風暴來的是異常的猛烈,以至于剛剛登基,還沒有能大展宏圖的李世民,差一點被掐死在長安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