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網(wǎng)沖浪的時候,看到了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是否應該將偉大的女性稱為“先生”?“先生”一詞作為近現(xiàn)代對男性的稱謂,以這個詞來稱呼女性,是否帶著男性化的色彩?是否是對女性的不尊重?
這個話題我很感興趣,因為我個人很喜歡“先生”這個詞,所以我也寫一寫自己的觀點。我個人不擅長議論,社會學心理學等等這些學科的知識也很少涉獵,在此我只將個人思考寫出來,至于是否有可取之處,那就是各位讀者的事了。
首先先說“先生”這個詞本身。“先”,就是順序在前;“生”,可以解釋為出生,又或者,采用百度漢語給出的其中一個解釋,某些指人的名詞后綴(比如“醫(yī)生”、“學生”)。
如果采用“生”字的第一種解釋,那么“先生”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比我先出生的人。如果采用后一種解釋,那么“先生”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在我前面的這一類人。兩種組合產(chǎn)生的解釋是大致一樣的,“先生”二字的字面意思就是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
其次我們再說它引申一點的意思。
“先生”一詞有一層意思叫做“老師”,也就是說,比我先出生的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這個結論很容易推斷出來——比我先出生的人大概率有比我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有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就意味著他有更多的生活知識;我尊重比我經(jīng)驗豐富、學識廣博的人,我向這些人學習,這種行為有助于我的生存。生存自然是人作為一種生物的第一要務。
雖說有孔子“不恥下問”的典故,韓愈也在《師說》一文中說“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但是普遍來講,在同一生活軌道、同一生活環(huán)境中生活的這一些人中,年長者的經(jīng)驗積累和知識儲備都是多于年幼者的。
因此,“先生”產(chǎn)生了一層引申義叫做“有知識、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或者簡單點來說,“老師”。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先生”一詞本身并沒有明確的性別指向,不特指男或女。
那么為何我們現(xiàn)在提到“先生”,都會下意識認為是男性呢?我想這與帝國時期落后的生產(chǎn)力以及層層壓迫的封建等級制度有關。落后的生產(chǎn)力選擇了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制度又抑制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二者相互作用,導致我國的封建王朝時期格外漫長。
在封建等級制度的秩序下,女性被更多地束縛在了家庭勞動中,接受教育的比例遠小于男性,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參與度遠不如男性,因此在歷史上占據(jù)了很大權重的封建王朝時期,“先生”中的女性數(shù)量遠小于男性,比例遠小于男性,因此人們談到“先生”一詞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以為“先生”一定會是一名男性。
這就像我們談到軍人、科學家、律師,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認為他們是男性,因為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職業(yè)的從事者絕大多數(shù)都是男性,直到現(xiàn)在,男性在這些職業(yè)的從事者中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我們談到老師、歌唱家、舞蹈家,或許浮現(xiàn)到許多人腦海中的就會是一個女性的背影,因為有很多女性投身到了這些行業(yè)中,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一個本身不帶有性別色彩的詞語,往往會因為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偏向的變化。
女性也可以被稱“先生”,只不過“先生”這個詞曾經(jīng)偏向男性,我們很多人就覺得,“先生”一詞就只屬于男性了。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現(xiàn)在男性被普遍稱呼為“先生”,我們也都習慣了這個稱呼,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环Q呼偉大的女性為“女士”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不過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先提出三個疑問:
1、過去定下來的傳統(tǒng)一定對嗎?
2、對于語言稱謂,我們應該選取本義還是后來的引申義?
3、對于不正確的傳統(tǒng),我們是否應該進行改革?對于誤用但已成習慣的詞語,我們是否應該根據(jù)本義進行修正?
我想這個大的議題要討論的核心就在這三個問題上了。如果這三個問題可以得到解決,那么標題中這個大議題也就可以解決了。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想到的第一句話是魯迅的:“從來如此,便對嗎?”對于傳統(tǒng),對于歷史,我們當然應該保持著一個批判的態(tài)度,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尊重傳統(tǒng)、尊重歷史,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是首要的要求;我們同時也有著另一個身份——進步者,過去的文化不一定符合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需求,讓文化與時俱進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過去的傳統(tǒng)和習慣不一定是正確的,對于不正確或是不合適的部分,我們可以加以改良。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的解釋是將語言稱謂進行分類,一類是實用性的稱謂,一類是文化性的稱謂。文化性稱謂,譬如成語,即便它的含義幾經(jīng)變更,甚至最終演變成與本義截然相反的模樣,我們依然可以接受,甚至可以將它的演變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
而實用性稱謂,比如對人的稱呼,對職業(yè)的稱呼,我更主張追本溯源,回歸詞語本身的含義,去繁求簡。因為實用性稱謂更類似于工具,工具的首要要求就是易于使用。如果一個詞語蘊含著太多的文化性成分,會引發(fā)許多困擾,那么這個稱謂就需要進行更改。
我認為,對于“先生”一詞,最好選用本義,即褪去這個稱謂的性別化色彩。這就是我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
接下來就是對于“女士”問題的回答。這個話題的一部分討論者說:女士既然是一種尊稱,我們?yōu)槭裁床蛔鸱Q女性為“女士”呢?
這個主張有一定道理,但我個人來講并不喜歡這種主張。
我們稱呼幼年的男性為“男孩”,稱呼幼年的女性為“女孩”;我們稱呼未成年的男性為“男生”,稱呼未成年的女性為“女生”。為什么到了成年,我們稱呼成年女性為“女士”,卻不稱呼成年男性為“男士”,而要稱呼為“先生”呢?
我們?yōu)槭裁匆獙⑦@個本來沒有性別偏向、只是因為歷史因素而帶上了性別化色彩的、褒義的中性詞語給男性呢?女性本就可以稱為“先生”,我們?yōu)槭裁匆鲃臃艞壉驹撚形覀円环莸摹邦I地”,而去另求生存空間呢?
倘若真的要變革,我覺得我們應該將“先生”一詞去性別化,把這個稱謂歸還給真正偉大、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男性,我們尊稱為“男士”,女性,我們尊稱為“女士”。我認為這樣達到了我們追求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