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欲得此之生活?”此刻諸葛亮的眼中已布滿了憧憬之色,“昔日卓文君不棄司馬相如之身份,棄千金之軀而赴簡舍,兩人之情可昭日月。此等生活,亮之愿矣?!?p> “非也?!敝莒`蕓對于司馬相如就沒有什么好感,當初那封休書就是最好的佐證,“相如高遷之際,留戀于煙花秋月,對其共帎數(shù)十年之妻,竟寫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此等休書?!?p> 聽著諸葛亮和周靈蕓的對話,趙云顯然有些惘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此等內(nèi)容,怎為休書?”
“子龍真乃武將也?!敝莒`蕓頓時感覺到有些好笑,趙云居然沒有聽出此信的話外之音,“此信無‘億’,乃無意也?!?p> “無義?司馬相如為無義之人?”趙云顯然再次曲解了周靈蕓的話語中所包含的意思。
而此時,即便是不茍言笑的諸葛亮此時此刻都被趙云逗樂了,當即笑道:“子龍錯矣。無意之義,乃為卓文君于司馬相如已無意也?!?p>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縱然是趙云也理解了這句無意的意思。
見趙云已然理解,諸葛亮才終于空出閑情來反駁周靈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司馬相如有過而改之,此今世之人所不能有也?!?p> “軍師之言有理。”不知道為什么,周靈蕓此番既如此就被諸葛亮說服了,沒有再反駁一句話。
見諸葛亮不發(fā)一言,周靈蕓頓時感到無趣。她也不過是個尚未及笄的十四歲少女,此時此刻她還有著青春好動的活力。
可是,卻沒有一人陪她聊天,她頓時感覺無趣之極,只好主動尋找話題,問了問身旁的士兵道:“未知近半年來主公之戰(zhàn)況?”
見女客卿發(fā)話,那士兵也不敢隱瞞不報,就將近半年來所發(fā)生的事情一率說了出來。
“半年以前,劉璋親赴與主公會面。當此之時,龐軍師獻策令主公伏刀斧手百余,席間以摔杯為號,刀斧手沖出于席間殺死劉璋。但主公不忍,拒之?!?p> “龐軍師仍不放棄,令魏延以舞劍之名行昔日鴻門之上項莊所行之事,于席間斬殺劉璋,亦為主公所喝止?!?p> “其后半年已過,曹操率大軍而攻孫權(quán),主公向璋求兵。然璋不禮,以殘兵老兵應之,故而主公大怒?!?p> “當此之時,軍師所獻三策:上策,星夜奔赴成都而擒季玉。中策,假意離益,賺白水守將而殺之。下策,回荊州另謀他法?!?p> “未知主公所選何策。”雖然周靈蕓已經(jīng)知道了結(jié)果,但還是打算問一問,好消磨消磨時間。
“中策?!蹦鞘勘孟裨缇椭乐莒`蕓會有此一問,準備顯然非常充足,“以主公之高見,自許上策太急,下策太緩,故而采納中策。”
“主公以中策而奪白水城后,欲奪雒城,卻不想龐統(tǒng)軍師為流矢射殺于雒城之下?!?p> “左龍右鳳,飛入西川。雛鳳落地,臥龍升天。”周靈蕓不由自主地便說出了羅貫中的名著《三國演義》之中的民謠,這也不正是預示了益州之戰(zhàn)的結(jié)果嗎?
“左龍右鳳,飛入西川。雛鳳落地,臥龍升天?”諸葛亮顯然是沒有聽說過這么一個童謠,當即有些疑惑。
“川民之童謠?!敝莒`蕓像是陳述般地闡述了一個事實,語氣之中沒有任何一絲感情波動。
“何解?”諸葛亮自然是明白了這童謠之意,但趙云卻并不理解,頓時有些惘然地問道。
周靈蕓倒也是大方,主動地去幫趙云解開這道難題:“首句左龍右鳳飛入西川,暗指伏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tǒng)。雛鳳落地指龐軍師雒城身殞一事,而臥龍升天則指軍師可助主公拿下益州?!?p> “靈蕓姑娘之論亮深服之?!敝T葛亮顯然也對周靈蕓對于童謠的解釋深感佩服。
“軍師過謬矣。”經(jīng)過上次刺客審問失敗一事之后,周靈蕓再也不敢在諸葛亮的面前托大,因為在她看來自己這點小聰明對于諸葛亮這種大智慧的人來說,根本沒的比。
周靈蕓又笑了笑,轉(zhuǎn)而自嘲地說道:“靈蕓之智,與軍師相比可謂蜉蝣憾樹。軍師有匡國之才,天下何人不欲占軍師而為己之謀士?曹操乎?孫權(quán)乎?此二人皆欲得軍師而不可得,無一不以之為憾?!?p> “試問,天下諸雄群立,何人可以一己之力而翻天下亂局?水鏡先生曾言:‘伏龍、鳳雛,二人得一者可安天下?!聒P雛已逝,四海之間可安天下者,唯軍師一人爾。”
“若荊州無事,益州所得。待天下變時,軍師以一師自秦川而出,關(guān)將軍以一軍攻襄陽,大事何不定?”
“今天下之慮,唯孫權(quán)一人耳。孫權(quán),豪杰也。此番人士于荊州亦有吞并之心,若關(guān)將軍大意而行,荊州休矣。”
“靈蕓姑娘高見?!敝T葛亮自然也有考慮過此方面的顧慮,但是此時此刻坐鎮(zhèn)的荊州的人選非關(guān)羽不可,其他人真的沒有這個本領(lǐng)。
正說間,大軍也漸漸開進了益州境內(nèi),諸葛亮看著眼前那座明顯易守難攻的關(guān)隘,尋問身旁士兵道:“此處何地?”
“回稟軍師,此地乃為燕關(guān),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此為極難攻之地?!币娭T葛亮詢問,情報兵很快就將自己所掌握的情報,悉數(shù)告訴了諸葛亮。
“三面環(huán)水?”諸葛亮仔細地咀嚼地這個字眼,心中早有了計較。
但他也并不想做得太絕了,打算給這守城將軍一個機會,“自古道: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吾等遣一使而勸服其守將乃為上上之策?!?p> “軍師之言有理?!敝莒`蕓顯然是非常同意諸葛亮的計劃,能夠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當然是上上之選。如果沒有到萬不得已,根本沒有必要以兵取城。
于是周靈蕓說道:“軍師,此事交托靈蕓,靈蕓定不復軍師之托?!?p> “可矣?!敝莒`蕓能去自然是最好的,諸葛亮本來就打算讓周靈蕓應付此事,算是對她的磨礪。
但是現(xiàn)在,周靈蕓卻自己主動提出了勸降燕關(guān)守將之事,這倒是讓諸葛亮刮目相看。
自古以來,出使的使臣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工作。雖然說兩國開戰(zhàn)不斬來使,但是如今之天下早已沒有了春秋時期的大義,斬使示威都是家常便飯。
而周靈蕓明知如此危險卻依舊愿意入城勸降,這是一名豪杰,值得任何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