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仙俠

現(xiàn)實百科傳記

百科講堂。1

現(xiàn)實百科傳記 霹靂世界觀 18987 2020-06-26 09:14:42

  端午節(jié)

  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共5個含義

  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端午節(jié)(別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龍舟節(jié)、龍日節(jié)、正陽節(jié)、浴蘭節(jié)、天中節(jié),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起源于中國古代,日期是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jié)日,后來人們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民間有“扒龍船“、“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習俗。

  中文名稱端午節(jié)

  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9年9月30日入選世界名錄

  紀念人物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起源時期上古時代

  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

  節(jié)日名稱

  ?端午節(jié)“端午”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墩f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jié)”?!堆嗑q時記》:“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shù)以至五謂之端五?!蔽澹ㄎ纾┰碌牡谝粋€午日,謂之端午

  《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均有載,遠古時古越人天皇氏已發(fā)明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jù)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據(jù)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端陽節(jié)、端五節(jié)、重五節(jié)、當五汛、天中節(jié)、夏節(jié)、艾節(jié)、五月節(jié)、菖蒲節(jié)、天醫(yī)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午日節(jié)、地臘節(jié)、正陽節(jié)、龍日節(jié)、粽子節(jié)、五黃節(jié)、詩人節(jié)、屈原日、躲午節(jié)、解粽節(jié)、端禮節(jié)、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

  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天中節(jié)因端午節(jié)恰在夏至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當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jié),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

  端陽節(jié)端陽節(jié)名稱根據(jù)陰陽術數(shù)而來。午日為“陽辰”,午月第一個午日,故稱端陽。《荊楚歲時記》中說: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p>  重午節(jié)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由于南北統(tǒng)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jié),規(guī)定每年的端午節(jié)改為陰歷五月五日。

  龍舟節(jié)龍舟競渡最早是古代吳、越地區(qū)先民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方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圖形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于吳、越、楚,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

  當五汛在上海部分農(nóng)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qū)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qū),習慣上稱“端五節(jié)”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qū)稱為“五月當午”。

  龍日節(jié)龍是古代吳、越地區(qū)先民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東方蒼龍七宿,春季于東方抬頭,夏季于南方騰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即隱沒于北方地平線下?!兑住で坟侈o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fā)。仲夏端午,是龍飛天的節(jié)日。端午時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

  浴蘭節(jié)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而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里最強的一天,這天采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稱浴蘭節(jié)。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菖蒲節(jié)古人認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時節(jié)在門上掛菖蒲辟邪,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躲午節(jié)五月,古時北方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jié)”之稱。

  女兒節(jié)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p>  地臘節(jié)道教《赤松子章歷》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对企牌吖{》中說:五月初五名地臘,此日五帝會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祈福佑。

  歷史淵源

  源流考證

  龍圖騰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jù)現(xiàn)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多數(shù)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jié)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jié)日的起源和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就現(xiàn)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于端午節(jié)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xiàn)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關于端午節(jié)的歷史起源,主要有四種觀點: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jù)南朝梁人吳均的《續(xù)齊諧記》(神話志怪小說)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jié)起源于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端午節(jié)是吳、越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jié)日

  端午習俗—扒龍船龍舟競渡,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于吳越。

  古代吳越是崇拜龍的,并認為他們是“龍子”。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發(fā)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游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鼻说倪@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據(jù)《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fā)、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庇帧痘茨献印份d:“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這兩則文獻,均記載了古越人“文身象龍”的習慣,其實即是古越人對龍圖騰的原始信仰。據(jù)浙江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競渡用的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fā)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

  羽人競渡銅鉞我國古代南方水網(wǎng)地區(qū)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chǎn)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于勞動、生產(chǎn)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jù)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chǎn)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qū),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qū)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xiàn)在東漢。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后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qū)。《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于勾踐,今龍船是也?!睗h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于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至今專家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fā)現(xiàn)于浙江NB市鄞州區(qū)云龍鎮(zhèn)甲村,1976年出土了國家一級文物戰(zhàn)國時期的斧形銅鉞,器物上雕刻著“羽人競渡”的畫面,圖案生動清晰。

  節(jié)日由來

  二十八宿端午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洞呵锩鼩v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于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鄙瞎艜r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qū)域分作28組星宿,俗稱“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為“蒼龍七宿”。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

  在傳統(tǒng)文化中,方位和時間以及八卦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為序,上為天為乾,下為地為坤;正南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為“天”。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龍升天的日子。蒼龍群星一年四時的運行情況及事象規(guī)律,在《易經(jīng)·乾卦》的爻辭中有闡發(fā),仲夏端午蒼龍運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對應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在《易經(jīng)》中,以八卦為基礎又兩兩重合而構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兩個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陽爻組成;爻是要從下往上數(shù),而陽爻又以“九”代稱,故從下數(shù)第五爻稱“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稱“得中”,而且從總卦來看,它處于奇數(shù)的位置,陽爻處于奇位稱“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從其所處位置來看,就是大吉之位。[29]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易經(jīng)》稱其為“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為大吉大利之象。龍是古代南方吳越先民的原始信仰,以龍作為部族圖騰神、保護神,自比是龍的子孫,他們不僅有“斷發(fā)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在每年“飛龍在天”的仲夏端午舉行盛大圖騰祭,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壓邪攘災。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節(jié)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端午文化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先祖?zhèn)冹缶锤械律褡娴娜宋木褚约白非蟆疤?、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思想。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人物紀念

  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數(shù)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jīng)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jié)日誕生,是后世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于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lián),于是便產(chǎn)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jié)已經(jīng)存在。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fā)現(xiàn),漢王朝經(jīng)歷四百余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xiāng)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jié)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jié)與屈原無關。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

  歷史文學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愛和恨的記錄留給后人的紀念品。而重論理、愛憎分明的“漢魏文人”痛恨忘恩負義又稱雄一時的霸主越王勾踐、晉文公,把悲憫之心投向直言敢諫的伍子胥與功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于是在漢魏后便把節(jié)日與歷史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五月五日紀念伍子胥說法(《曹娥碑》),也有紀念晉地介子推說法(《琴操》)。當歷史長河流入東晉,經(jīng)過戰(zhàn)亂洗禮的文人虞預在《會稽典錄》中,又附以了五月五日紀念曹娥。善良的庶民們又把同情之心獻給孝女曹娥。

  后世附會“歷史人物紀念說“主要有四種:

  紀念屈原說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并不姓“屈”。

  ?屈原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jié)聯(lián)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xù)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紀念伍子胥說

  伍子胥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HD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jù)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jié)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紀念說質疑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說,梁人吳均《續(xù)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jié)劃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xiàn)。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在《越地傳》中又說競渡源于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惡日禁忌說

  漢代北方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yǎng)成人,一旦撫養(yǎng)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xiàn)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東漢王充《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币话阏J為這一習俗從戰(zhàn)國就開始流行。此俗在東漢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后漢書》中多有記載。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因而出現(xiàn)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jié)如涓涓之水發(fā)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jié)中“斗百草”、“采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jié)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jié)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jié)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jié)又可稱為天中節(jié)。由此認為端午節(jié)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提出他的新研究觀點,補充夏至說,提出端午節(jié)即夏至。

  蓄蘭沐浴說

  據(jù)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的《禮記》中說,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洞蟠鞫Y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鼻毒鸥琛ぴ浦芯罚骸霸√m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蹦铣喝俗阢痢肚G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贝怂琢鱾髦撂扑螘r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妒挛镌肌芬对降貍鳌吩疲骸案偠芍缕鹩谠酵豕篡`,今龍舟是也?!?p>  端午習俗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jié)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shù)及季節(jié)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jù)陰陽術數(shù),午為陽,重午為至陽;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重午是天地純陽正氣極盛的吉日。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jié),陽動于上、陰迫于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里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采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主題,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端午節(jié)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后世有認為端午節(jié)是由來于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jié)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jié)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jié)日重視神靈、祖先信仰與祭祀活動,精神信仰是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核心,并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jié);端午節(jié)由來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說,是后世對古老節(jié)日文化內涵的誤解。關于端午節(jié)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jié)日之后,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jié)日上,賦予節(jié)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jié)其中的一部分?!岸宋绻?jié)安康”于近年才始流傳,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jié)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端午節(jié)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jié)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jié)的體現(xiàn),端午節(jié)快樂才是傳統(tǒng)。

  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jié)能和春節(jié)可比擬,且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愿望。端午節(jié)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jié)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端午節(jié)期間通過傳統(tǒng)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受端午文化影響的國家分別有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國、德國、英國等等。

  【各種傳統(tǒng)民俗活動】:

  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于吳、越、楚,現(xiàn)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據(jù)《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fā)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槳劃舟。“龍舟”一詞,最早見于《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鳖A《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文中的“飛龍”即是龍舟。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jié)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jié)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边@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p>  端午食粽

  粽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俗。粽子,屬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jié)時用來拜神的貢品,逢年過節(jié)做籺拜神是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t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jié)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jié)拜神的貢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歷史上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濒兆畛跏怯脕戆菁雷嫦群蜕耢`,具體起源年代無考。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到了晉代,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jié)的節(jié)慶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放紙鳶

  放紙鳶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jié)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草藥水(沐蘭湯)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标P于洗草藥水習俗的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絲線

  拴五色絲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五彩絲線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遺俗,《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fā)、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倍宋缫晕迳z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jié)節(jié)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tǒng)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于井里打上來的水。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jù)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浸龍舟水

  “龍舟水”成因示意圖廣東人將端午前后下的雨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xiàn)象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于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右葬Υ睂毶w,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p>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躲端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于我國北方的端午節(jié)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避五毒

  五毒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采藥、制涼茶

  采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藥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后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薄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焙笪骸洱R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中國民間至今仍普遍保留著端午所采之藥最為靈驗的信仰。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說:端午或這天午時,由于季節(jié)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藥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所以,這天采的草藥最為靈驗、有效。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雄黃酒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逼丫莆斗枷?,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贝怂琢鱾鬏^廣。

  藥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qū)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庇衷S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跳鐘馗

  跳鐘馗跳鐘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賜福鎮(zhèn)宅就是端午節(jié)和春節(jié)的重要內容。懸掛鐘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jù)說出自畫圣吳道子之手。

  據(jù)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泼骰市押?,即病愈,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鐘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焙髞恚娯府嫕u漸走入民間,繪制鐘馗畫大都作于五月端午節(jié)這一天,或者端午節(jié)的前后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斗草

  清金廷標群嬰斗草圖軸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chǎn)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據(jù)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啊赌耆A記麗》:“端午結廬蓄藥,斗百草,纏五絲?!蹦媳背瘯r稱“踏百草”,唐代稱“斗草”或“斗百草”?!秳①e客嘉話》云:“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九獅拜象

  近代,在JX省GZ市上猶縣,當?shù)鬲氂械目图颐袼谆顒印熬弄{拜象”表演團在該縣歡樂巡游?!熬弄{拜象”在傳統(tǒng)的舞龍燈基礎上,凸顯舞獅象造型?!熬弄{拜象”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又有客家人的文化創(chuàng)新,表達了對風調雨順年成豐熟的祈愿和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特色飲食

  粽籺

  粽籺:端午節(jié)食粽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于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雄黃酒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黃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打糕

  打糕: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煎堆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各國端午節(jié)美食】

  韓國:艾草糕+櫻桃茶+醍醐湯

  在韓國,端午節(jié)用于祭祀祖先、祈求豐年、保佑身體平安。端午節(jié)期間韓國人多喜食艾草餅與艾草糕、品櫻桃茶、喝醍醐湯。

  日本:粽子/槲葉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呈圓錐形。最初是將粳米蒸熟搗碎成年糕狀后用茅葉包裹,再如水煮熟。后來改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漸多樣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節(jié),新加坡人也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

  越南:黃姜糯米飯+方形粽子

  端午節(jié)時,越南人會準備黃姜糯米飯,來感謝祖先的恩惠給子孫后代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此外,越南人認為黃姜飯里的黃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瘡等功效。

  各地習俗

  【中國】

  國內各地簡要介紹節(jié)日活動廣東端午節(jié)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洋洋的節(jié)日。廣東端午節(jié)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舟、食粽籺、插艾草、睇龍船、食龍船飯、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藥水、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jié)很有節(jié)味,節(jié)俗內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wǎng)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地處亞熱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天氣及夏季時令,很早以前就在“五月端”采取各種措施消暑,全民防疫健身。

  廣東端午節(jié)民間節(jié)日活動

  江蘇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還有節(jié)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鐘馗像、纏臂的彩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節(jié)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等。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浙江浙江的端午習俗,吃粽子、祭龍王、競龍舟、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jié)上的差異。

  河北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葚,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SX省城鄉(xiāng)人民傳統(tǒng)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jié)的頭一天。傳統(tǒng)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陜西陜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游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在MY市和SN市的部分地區(qū),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面皮包餡煮食]的傳統(tǒng),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江西江西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湖北HG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YC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五月十五又稱“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湖南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chǎn)。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福建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邵武府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海南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內地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舟水和洗草藥澡。

  臺灣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jié)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jié)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臺灣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燒水給孩子洗澡,以祛除百?。挥械牡胤交蛞浴拔鐣r水”洗澡。

  國外影響

  【日本】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jié)的傳統(tǒng)。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以后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jié)日都改為公歷日。日本的端午節(jié)是公歷5月5日。端午節(jié)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并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jié)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jié),成為日本五大節(jié)日之一。

  端午節(jié)成為傳統(tǒng)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節(jié)日特有飲食有日本粽子和柏餅。

  【朝鮮半島】

  韓國江陵端午祭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jié)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農(nóng)業(yè)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蕩秋千、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韓國這天會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頭、吃車輪餅、蕩秋千、穿韓國的傳統(tǒng)服裝,但不劃龍舟,不吃粽子。

  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chǎn)。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jié)原本是中國的節(jié)日,傳到韓國已經(jīng)有1500多年了”,可見其本來源于中國,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直到1926年,因為其時間是從每年的陰歷四月十五持續(xù)到五月初七,與中國的端午節(jié)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

  【琉球】

  琉球有劃龍舟習俗,并會在家里張貼一種叫“矢數(shù)”(琉球語:ヤカ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即一個載有紙人形的紙箱その他の人形,還會擺放龍舟模型和一些穿著琉裝、彈三線、打鼓、跳琉球傳統(tǒng)舞蹈的土人形。

  【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每當端午節(jié)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

  【越南】

  越南的端午節(jié)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jié)。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的習俗。

  【美國】

  從20世紀80年代始,端午賽龍舟已經(jīng)悄悄滲入了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成了美國發(fā)展最快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

  【德國】

  端午文化中的賽龍舟在德國落地生根已經(jīng)有整整20年的時間。

  【英國】

  在英國,全英中華端午龍舟賽影響力逐年擴大,已經(jīng)成為英國乃至歐洲規(guī)模最大的龍舟賽事。

  傳承發(fā)展

  先秦時期

  朱宣咸中國畫《端陽佳節(jié)》據(jù)文獻記載,遠古時古越人天皇氏已發(fā)明天干地支。古越人最早的歷法是干支歷,以天地純陽之氣極盛(《易經(jīng)》:飛龍在天)的午月午日為龍圖騰祭祀日。據(jù)河姆渡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或更早),越地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據(jù)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chǎn)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qū),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qū)的特色。據(jù)此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流行,后來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中原地區(qū)。

  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統(tǒng)一后第一個大發(fā)展時期,南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漢代時南北統(tǒng)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jié),規(guī)定每年的端午節(jié)改為陰歷五月五日。就現(xiàn)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北方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繁,人們飽嘗戰(zhàn)亂之苦,所以最重視的端午習俗莫過于“辟兵繒”了。風俗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來說,隨著社會發(fā)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層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另一方面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的活動,也必然會在風俗生活中積淀。因此,本來端午節(jié)起源于民間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就又被賦予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

  隋唐時期

  龍池競渡圖隋唐時期,端午節(jié)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且節(jié)日風俗活動,大多演變?yōu)楣?jié)日娛樂活動,充滿了節(jié)日的歡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皇宮端午日盛況,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jīng)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wěn)定,在節(jié)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節(jié)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于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zhí)鞄?,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于門戶上。

  宋代,端午節(jié)風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在端午節(jié)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

  明清時期

  到了明代,端午節(jié)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jié)”?!兜劬┚拔锫浴吩疲骸拔逶乱蝗罩廖迦?,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jié)’。”不僅節(jié)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北方無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競渡。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guī)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jù)《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

  近現(xiàn)代

  自民國以來,經(jīng)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jié)許多舊的所謂“迷信風俗”已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了,但端午節(jié)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jié)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jié)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jié)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guī)定農(nóng)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jié)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程序,申報的遺產(chǎn)名稱為“中國端午節(jié)”。2009年9月30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lián)酋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端午節(jié)”名列其中。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文學記述

  詩詞作品

  傳統(tǒng)節(jié)日素來與傳統(tǒng)文化相輔相成。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端午的詩詞佳作,描述了端午景象,也有緬懷古人的詩詞作品。

  相關諺語

  諺語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边@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BJ)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上海寶山)

  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fā)烏賊。(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五月初五系龍舟節(jié),阿媽叫我去睇龍船。(廣東)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廣東)

  歇后語

  端午節(jié)賣月歷—---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jié)的黃魚---在盛市上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