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經(jīng)典詩詞古文漫談

游褒禪山記

經(jīng)典詩詞古文漫談 冗犬 3495 2020-06-09 17:56:00

  游褒禪山記

  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歷史上各種大家我們想必已經(jīng)聽過不少,但是改革家卻不太常見。在歷史上主持過重大變法活動的,我們就可以叫他改革家,如春秋時期的商鞅、吳起、李悝等人。王安石21歲進士及第,37歲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變法革政,49歲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開始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新法,開始大規(guī)模的改革運動。4年后,由于變法觸及了權(quán)貴的利益,再加上王安石用人不當,不僅沒有解決完善,反而放大了新法的一些弊端,導致變法失敗,王安石罷相。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34歲時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當時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名臣歐陽修都想破格舉薦他,王但是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并辭去舒州通判回家奉養(yǎng)。在回家的路上,王安石游覽了褒禪山,三個月后以追憶的形式寫下本文。作者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經(jīng)過,并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所需要的條件,以及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這正是王安石后來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chǔ)。并且提出“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這也是王安石變法思想中“祖宗不足法”的思想依據(jù)。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梵(fàn)語音譯,也作“浮屠”或“佛圖”,一指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guān)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廬冢(zhǒng):古時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華山洞:南宋王象生《輿地紀勝》寫作“華陽洞”,看正文下出應寫作“華陽洞”。因風化剝落而模糊不清。還算完整、可以認出來的字)

  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愛追根究底,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人。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其: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或譯為其時,當時。)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得到常人沒有的見識與感悟;探索、思考的廣泛全面;古人隨時隨地都能引發(fā)思考,作者也要學習古人開始思考了)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ǜS(別人),以致,以至于;自己盡力去完成志向還是不能達到,就不后悔了,別人也沒有理由譏嘲,也不在乎譏嘲)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傳說錯誤的說法,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至和:宋仁宗的年號。臨川:今江西臨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根據(jù)書稿編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樣)

  夾敘夾議

  本文是一篇游記,通過夾敘夾議的手法,一邊將自己所見到的景色和經(jīng)歷的事情娓娓道來,一邊對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說理色彩相對濃重。從根本上來說,本文的重點不在記游,而在寫游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把能夠引發(fā)心得體會的點串聯(lián)起來,詳略得當、脈絡(luò)清晰。褒禪山的名字—慧褒禪師的廬?;劭斩U院—華陽洞—華山碑—華陽前洞—華陽后洞—出洞華山碑。作者緊密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鋪墊到位,說理切實透徹,使記游與議論緊密地融合起來。為突出所寫重點,作者嚴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鋪墊過渡的寫作技巧,是值得借鑒的。除此之外作者所闡發(fā)的思考和道理也值得我們深思。

  結(jié)合變法驗證理論

  王安石一生最大的理想和最大的事業(yè)就是熙寧變法,在《游褒禪山記》中,作者提出了實現(xiàn)遠大理想所需要的條件。按照他自己的理論,變法是缺少哪些條件而失敗的呢?王安石在失敗之后又做沒做到“無悔”?

  第一點要“有志”,王安石認識到北宋王朝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外有遼國和西夏虎視眈眈,國家安全難以保障;內(nèi)部冗兵、冗員、冗費對國家財政造成巨大壓力;普通百姓受到過分的剝削和壓迫。因此在變法正式開展十二年前,王安石就給先帝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意圖發(fā)展生產(chǎn),富國強兵,挽救宋朝危機?!坝兄疽樱浑S以止也”十二年前就形成長達萬言的系統(tǒng)變法方略,十二年后才有機會實行,王安石始終堅持沒有停止。在變法開始之后,新法遭到了劇烈的抵抗,王安石也因此被控訴和彈劾,對此王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堅定變法,并沒有因他人反對就停止的作為。因此王安石是“有志”的。

  第二點要“有力”,“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韓琦: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

  唐介: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論議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擾。

  曾鞏: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

  司馬光: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

  黃庭堅:余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楊時:今日之禍(金人圍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實安石有以啟之。

  朱熹: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jīng)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皇之盛。而安石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wù),引用奸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并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

  戰(zhàn)略眼光是正確的,戰(zhàn)術(shù)執(zhí)行是糟糕的,說他一句力不從心,志大才疏并不過分。這里的才指的是治國之才。王安石的文學水平是很過硬的。世人盛贊他的學問文章和人品,但是對于的他做事方法和手段都一致抱有懷疑。有人說戰(zhàn)略目標是正確的就可以,至于具體細節(jié)可以從善如流,不好意思,王安石人稱“拗相公”,因為提出意見的人都是從根本上反對新法,王安石只能固執(zhí)己見奮戰(zhàn)到底。然而治國不是吵架,你吵贏了就行了,你必須能夠說服對方或者不管用什么手段讓對方配合自己把事情做起來,王安石沒有做到。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說他是用力過猛,或者力很足但是走路姿勢不對把腰閃了。因此在第二點上要扣分。

  第三點,要有幫手。“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個山洞都必須要有火把幫忙照亮道路,要做改變天下的大事,怎么能沒有幫手。在這方面,王安石抓到了一張王牌和一手爛牌。王牌是宋神宗,堅定支持王安石變法,或者說王安石是宋神宗最堅定的打工仔。北宋重臣、曾任首相的曾公亮說過“上與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而爛牌就是最變法重要的支持者與助手如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人。他們個人品質(zhì)多有問題,有的當時就被視為小人。其中呂惠卿、陳升之,通過支持變法獲得一定權(quán)力之后轉(zhuǎn)而打擊王安石,爭奪更高的權(quán)力,拆變法的臺;蔡京、李定、鄧綰等人趨炎附勢,先是依附王安石鼓吹變法,然后依附呂惠卿打擊王安石,司馬光執(zhí)政后又轉(zhuǎn)過頭來為廢除新法出力。朱熹說他“引用奸邪,排擯忠直”洛黨領(lǐng)袖朱光庭說“昔王安石當國,惟以破壞祖宗法度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寵養(yǎng)交,寖成大弊?!闭f的就是這些人。簡而言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至此王安石內(nèi)外交迫,無奈之下只好下臺。

  綜上所述,王安石有志,然而力不足,外物幫助也不到位,因此不能完成理想,即變法失敗是有道理的。而他下臺之時已經(jīng)盡力,連最大的王牌宋神宗也撤銷了支持力度“事多不從”,可謂山窮水盡,王相公大抵可以問心無愧“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