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惺(1574—1625),字伯敬,號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授行人,歷官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儀制郎中、福建提學(xué)僉事。晚年逃于禪。與同鄉(xiāng)譚元春(1586—1637)同是“竟陵派”的代表作家。二人評選唐人詩為《唐詩歸》,風(fēng)行一時。他們反對摹擬抄襲,提倡抒寫“性靈”,追求一種“幽深孤峭”的風(fēng)格,被稱為“竟陵派”。著有《隱秀軒集》。
江行俳體[1]...
鐘惺(1574—1625),字伯敬,號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授行人,歷官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儀制郎中、福建提學(xué)僉事。晚年逃于禪。與同鄉(xiāng)譚元春(1586—1637)同是“竟陵派”的代表作家。二人評選唐人詩為《唐詩歸》,風(fēng)行一時。他們反對摹擬抄襲,提倡抒寫“性靈”,追求一種“幽深孤峭”的風(fēng)格,被稱為“竟陵派”。著有《隱秀軒集》。
江行俳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