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章尾小記
若要給個人小時候看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武俠劇或武俠小說中的“黑科技”排個名次,火折子肯定榜上有名。雖說這個東西現(xiàn)實中有實物,好像也有許多人科普過其原理,但個人仍然對這堪稱古代打火機或手電筒的物件感到神秘感十足。
這里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火折的歷史源流,個人并沒有查證得比較清楚,具體是什么時代出現(xiàn)的,如果有觀眾讀者有靠譜的文獻實記,歡迎科普提供。就根據(jù)其材料來看,個人通過查找其他引火事物,可知至少宋代之前,類似的引火媒介就已經(jīng)有了。如宋人陶谷在《清異錄》中就有記載:“夜有急,苦于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p> 但火折制作技術(shù)和形制真正成熟,時間段可能要更往后推進了,個人判斷元、明時期或許比較靠譜。明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有記載:“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涂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fā)燭,又曰粹兒,蓋以發(fā)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fā)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矣。”從描述看基本和火折的功能是相通的,可作為借鑒參考。
——以上說明全為個人所查用于創(chuàng)作的資料整理,并非科普,請大家正確理解,若有問題或建議,歡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