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臨睡覺前,舍友突然說了一些話,說白巖松的話也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知知道為什么這么多人夸贊。
我思考了一二,不禁笑了。
其實(shí)白巖松說的話到底好不好,誰也不好說。但有一點(diǎn)可以確定的是,白巖松的話一定不全是好的。其實(shí)從《白說》里,我能夠悟到的其實(shí)也有限。但這到底是白巖松的水平太高還是太低?不好說。確實(shí)不好說。
一個作品,她好,有了名氣,一個人,出名,有了名氣。你是否要慕名而去,去瞅一瞅呢?答案是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的,是的,會去瞅一眼。
一個人講話,肯定不是每一句都是好的。很多都是沒有營養(yǎng)的,但也透露出了一個問題。
到底是我們學(xué)識不夠還是沒去思考呢?
我覺得很多時候都是后者。
沒有思考。
思考什么呢?
我們覺得一部作品好不好,并不是以他怎么怎么樣,文字怎么怎么精彩,也許有那么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一點(diǎn)是,我們思考了,我們反思了,我們找到了有價值的東西。于是就很好了。
也許說的不夠明確,那么我就以最簡單的來說明。
《悲慘世界》,如果只是簡單的解讀為一個人,一生受苦,為諾言踐行者一切,那么你會感動嗎?顯然不會。我們在思考,然后明白,這是一種對善的渴望,是對得到救贖的渴求。是對救贖的等待,是善良的信徒,一受盡苦楚之人發(fā)出的卑微害怕的呼喚,你能聽到嗎?
一個人的話的好壞,并不是靠他人說的,而是自己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