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小城根子

小城根子

老灶兒 著

  • 短篇

    類型
  • 2020-06-23上架
  • 13944

    已完結(字)
本書由紅袖添香網進行電子制作與發(fā)行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第一章 萬物皆可

小城根子 老灶兒 2257 2020-06-21 18:52:15

  1.遠山

  她說:“山里人都想看海,海邊的人都想看山,而我,想看見自己?!?p>  靜深的月亮里有一個黑窟窿,就像根子的眼睛,漠然呆滯。應該是高海拔地區(qū)暮春的溫度,使根子與這座小城無法親近,她覺得,她像別人說話口中帶出的一團氣,飄一飄就散了,或許,連團氣也不是。

  走在小城最繁華的地段,也不過是夜間八點,一種憮然而至的沉靜,根子突然覺得,自己與這座小城敏感不可言,她從不試圖與這座小城相融合,曾經努力過喜歡,甚至接受,但都無疾而終。

  她始終明白,隨遇而安可以接受,但接受不代表喜歡。

  無數(shù)的人,都在這里隨遇而安。一大批的城市陌生人,在這個小城來回流動,有些人為了這個小城發(fā)光發(fā)熱,有些為了發(fā)光發(fā)熱在這個小城。小城里沒有火車、沒有地鐵、甚至公交車也不常見。從阿依拉山頂發(fā)出的呼嘯聲,過渡、息居、聚集、遇見、告別,一種守經達權的硬朗之感,不知所終地加深了小城建設步伐的厚重,讓根子無法心存眷念,只任其征服,不得拒絕。

  這座小城,堅硬而食之無味??伤琅f是大多數(shù)人的內核與全部,不是過客,是長生。在每一次的耕地留休、基角碼列中,改變它的氣味,夯實它的顏色,或許是為讓這座小城更加堅硬,帶著畢生信仰,尋找、歸宿、停留、明亮、完成。

  其實,這座城,是有信仰的,只是根子她看不見。

  四年,不存在熾熱。這里依舊高山峽谷、年分兩度,冬季,大約在冬季。根子本原本是喜歡雪的,喜歡山的,像向往大海一樣,喜歡。

  2.近水

  生命本就存在距離感,小城矢志不渝、毫不妖嬈地覆蓋在這片金鼓之地,讓根子堅定不移、沒有歸宿。

  根子覺得人應該是很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經過某種程度的苦難,就能夠看到自己。后來,根子畢業(yè)了、工作了、甚至結婚了,都還在迷惑這些問題的答案。

  尋找這些答案,需要花時間,也很累。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到自己,其實,這個是一個暫時的答案。因為生命是流淌的,生活是流動的,今天看到的不是昨天天所想的,明天所想的又不是今天所看到的。而人總是喜歡與過去過不去,又喜歡與現(xiàn)在過意不去。

  和解,是遇見自己的最好一種方式。學會接受,也是一種智慧。

  從“壩上”吹來的風,吹得南岸新區(qū)渾然起肅,偶爾的溫柔讓根子心生忐忑。第一次見,多美林卡,還在修建,第二次見,多美林卡,還在修建,四年過去了,多美林卡,依然還在修建。清淤、挖槽、溢流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像極了人生,不容小覷。

  阿曲河的眼淚匯集在了多美林卡的魚嘴口,又釋放進了多美林卡的內部,像月亮一樣,又流進了阿曲河。根子總覺得,這個引流是個很美的故事,美在哪里?不知道。

  或許是,萬物歸一,伴有明月。

  3.佛音

  生命應該是有戒律的,這種戒律不是不食、不厭、不喜。這個戒律應該是感化自己,不轟烈、不劇痛、不驕縱。閉上眼睛,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光澤,并影響到眼睛里充盈的特質。

  生命的質地,總是從內心開始。

  晨霧席卷,從黑土地上升起來的薄霧繞著寺院周圍,分不清是柏枝芳香氣分,還是黑土地的升華,很多人繞塔而轉,手里的念珠,就像是時間的刻度,一刻也不停留,虔誠祈禱,與神共存。

  佛塔,有著重要意義,像一個希望,像一個明亮的希望。

  明明是清晨,卻總是讓根子容易想到夜幕時分,外帶點薄脆夕陽,好像夜幕,更容易拉長人的記憶,回憶,是一件厚重卻又如同嚼蠟的事情。

  紅色僧袍,和寺院大經堂的外墻顏色一致,金色檐頂,閃閃發(fā)亮,柏香裊裊,祛除無形污穢與雜陳,僧人法會,法器佛音,直入人心。

  根子,是不懂佛法的,但是在面對如此莊重的盛會,席地而坐,接受的佛音,皆是生命的禮物。

  根子,從小就想,如果有足夠的錢滿足下半輩子的生活,她想修行。

  白塔、紅墻、黃檐、總讓人容易想到大地、人生、宇宙。在接近藍天的地方,一個人也更容易接近自己的靈魂。

  但修行,談何容易。

  4.慈悲

  生活,本來可以生長人的勇氣、情感、良善、快樂、幸福,但是往往在人被現(xiàn)實化后,人的內心開始變得猥瑣,變得貧瘠,直到僅存的內心空間被吞噬完,才想要換個活法,對自己,對他人,都是殘忍的。

  7樓的金幡銀座,背靠陽光,沒有溫度的房間,采光卻是極好的,沸騰的熱茶,在銀色的茶壺里,靜謐的涌動。

  遠處的山,開始有了些青色,依偎的陽光,總是走得很快,快的感覺到一些痛楚。

  比較是人的一種天性。所有的比較,都是企圖脫離現(xiàn)狀或者獲得獨善其身的認證。可是大多數(shù)的人往往任由這種天性發(fā)揮的變本加厲,在比較中,扭曲了想要獲得進步與美好的愿望,成為了嫉妒、眼紅、甚至傷害。這種傷害,是強暴的。

  大多數(shù)的慈悲在比較中消失,又在比較中,生長。

  根子時常覺得自己是軟弱的,難以啟齒。

  是人,就難逃世俗。善意,信白梔條,就像在春光下發(fā)綠的柳條兒,隨風款款擺動,不知人間憂歡。在小城幾乎不見柳條兒,但是去看看中學路前不知名的大樹,承接陽光,便覺的自己是靜的。明眸善睞,保持心底的一抹慈悲。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因為慈悲,所以懂得。

  其實,她也就是個凡人,根子接受自己平凡,便開始心生歡喜。隨喜心,洗歡心,見真心。

  5.享受

  深夜的小城,像大海,深藍色的大海。李白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寫道“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后來有人說“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孤獨時見你,平凡中見永遠”。

  學會享受孤獨,遇見自己。

  在深夜深入大海,潮水涌動,全身而退。月光是美好的事物,可以讓大海變得柔軟,變得有感情,變得波光粼粼。

  在深夜,根子沉醉在自己的幻想里,一刻也不保留的,享受在這深沉的藍色里,站在大海里,吹著海風,任由海水席卷在白色的紗裙上,這一刻,相信大海,是唯一的信仰。

  孤獨無聲,深沉又單純。

  一杯熱茶、一卷殘光、一張窩床、沉入大海的靈魂,月下洗滌,心甘情愿被深夜覆蓋,在深夜里,根子讓自己開出了梔子花的模樣。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