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媽逗了好一會小貓,才逐漸失去了最初的興趣,有搭沒搭的聊了幾句,便回到了自己房間。
林行知倒是不著急忙活其他的事情,而是翻閱體檢報告上的臨床診斷。
「肝功能、腎功能及白蛋白、球蛋白及其相互比例、電解質(zhì)這四類均無問題,血糖和血脂的指標與正常范圍差距大。」
“這有點不太科學吧...”林行知有點兒懵逼。
「臨床表現(xiàn)為嚴重低血糖、低血脂,初步判斷患者機體代謝紊亂?!?p> 「疑似甲狀腺素不足、營養(yǎng)不良、長時間饑餓、胰島素等降糖藥過量?!薄?p> “因為我的血糖含量低,所以才判斷成甲狀腺素不足嗎?可膽固醇降低跟甲狀腺機能亢進相關,這不是前后矛盾嗎?”林行知看著臨床診斷,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翻開下一頁,赫然還寫著短短一句話;
「并不排除腫瘤造成機體代謝紊亂,有存在胰島細胞瘤,胰外腫瘤、甲狀腺腫瘤的可能。」
林行知:“......”
這不就是一個開放性式診斷么?
根據(jù)血生化指標,將可以排除的病癥全部排除,無法排除判斷的,就是有可能患上的?
這一刻,林行知腦海中又一次浮現(xiàn)出羅大哥對臨床部門的評價。
說的好有道理......
不過,在林行知看到血糖血脂的詳細指標時,他覺得自己錯怪了那些研究員。
血糖:2.4mmol/L
c肽:3.2ng/ml
糖化血糖:5.1%
胰島素:127.1uU/ml
胰高血糖素:347ng/l
膽固醇:2.6mmol/L
血酮體:10.2 mmol/L
......
這何止是代謝紊亂,完全可以懷疑是生化試劑出錯了。
血糖、胰島素指標均不正常,可以判斷成糖尿病,可C肽和糖化血糖的指標卻又非常正常。
所以,也就排除了糖尿病之類的代謝疾病,給出了營養(yǎng)不良、長時間饑餓、胰島素等降糖藥過量,這些正常的臨床診斷。
然而,林行知一天的能量攝入可是將近3400千卡,也不存在注射胰島素和服用降糖藥的可能。
所以,也就有了腫瘤這種造成機體代謝紊亂的臨床診斷。
這么想來,臨床診斷似乎也有那么一些依據(jù)。
不過,林行知也做了除腦顱的全套CT,并沒有明顯的腫瘤影像。
也沒有出現(xiàn),上述腫瘤的其他臨床反應。
“血酮體的指標也有一些不正常...”林行知看著各項血生化指標,陷入了沉思。
一般情況下,人體血液內(nèi)的酮體含量在0.18~1.1mmol/L,常規(guī)方法檢測不到。
類似林行知這種大幅增高的情況,一般是因為人體糖代謝發(fā)生障礙,迫使肝臟組織加速分解脂肪,又因肝內(nèi)生成酮體超過肝外組織氧化利用的限度,才造成血中酮體堆積。
臨床表現(xiàn)大多為糖尿病患者。
胰島素是機體內(nèi)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zhì)合成。
胰高血糖素,又稱抗胰島素,本質(zhì)上是與胰島素相對抗,起著增加血糖的作用。
這類情況,大多數(shù)的臨床表現(xiàn)也是糖尿病。
不過,有了之前腦顱MRI的相關診斷,林行知得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推論。
“莫非跟大腦異常結(jié)構的能量代謝有關?”
林行知的猜測,是有基本依據(jù)的。
酮體,是乙酰乙酸、β-羥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的統(tǒng)稱,而β-羥基丁酸鹽和乙酰乙酸鹽是除葡萄糖以外,大腦特定情況下的主要能量底物。
嬰兒出生階段之所以需要補充母乳,也是因為母乳中含有豐富的脂質(zhì),有利于髓鞘脂等腦脂的形成。
“如果這樣推斷的話,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增高,也跟大腦脫不了干系?!绷中兄妓鞯?。
或許,之前學校診所給出的臨床判斷,饑餓性低血糖,并非是主要病癥,而是一種臨床反應。
糖作為大腦主要的能量底物,而正常的糖代謝水平,無法滿足異常大腦結(jié)構的負荷運轉(zhuǎn),所以出現(xiàn)了短暫的暈眩,自然而然也就伴隨著血糖水平過低的臨床表現(xiàn)。
酮體水平的增高,也正是因為糖代謝無法滿足大腦能量的需求,這才導致大腦啟用酮體作為能量底物。
那么,之前時常出現(xiàn)肚子餓的感覺,也極有可能是大腦的一種防御機制!
也就是說,大腦無法正確反饋身體內(nèi)部情況,只能機械式的模擬肚子餓的神經(jīng)傳導流程。
大腦出現(xiàn)這種誤導性的情況,其實并不少見。
比如,臨床的幻肢痛癥狀。
幻肢痛,就是某部分患者感受到被切斷的肢體仍然存在,并且感受到了疼痛。
不僅如此,一些手術切除子宮的女性也會擁有這種體驗。
也就是說,哪怕沒有軀體感覺信號,大腦也是可以產(chǎn)生明確的自我主觀模擬,不過不一定正確罷了。
總的來說,大腦賦予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外形及邊界的感覺,并建立起我們對自我感的定義。既使身體某個部分被切除,大腦的身體圖像與邊界仍會繼續(xù)保持,由此產(chǎn)生了反常,卻又栩栩如生的幻肢體驗。
......
沉下心來,林行知回顧了最初的假設與整個推理過程。
很符合邏輯。
不過,假設永遠只是假設,給不了林行知一個肯定的回答。
然而,這個假設讓林行知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一個實驗計劃在腦海中逐漸浮現(xiàn)。
“可以嘗試自檢的方式,去證明這個假設!”
實驗的過程不算繁瑣。
首先,改變自己的飲食結(jié)構體系,增加食物中脂肪和碳水的占比,降低蛋白質(zhì)的攝入。
同時,增加一項活動;
——高強度運動。
既然,糖代謝無法滿足大腦的負荷運轉(zhuǎn),那完全可以找一個跟酮體一樣的「備胎」。
也就是乳酸!
通過高強度的運動,可以增加血乳酸的合成速度!
更重要的是,乳酸進入三羧酸循環(huán)供能的速率,遠快于糖代謝。
只要林行知的假設沒有出錯,那么血乳酸的增加,完全可以彌補血糖降低的癥狀,同時促進大腦的良好發(fā)育。
除此之外,林行知還需要采購一些實驗用品,用數(shù)據(jù)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比如,高速冷凍離心機、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高壓滅菌器...
“這些實驗設備也還不算太貴,不過還是先從最簡單的血糖儀開始入手吧,賺錢計劃得抓緊了?!?p> 林行知苦笑的搖了搖頭,再簡單的實驗計劃,也需要最基本的實驗條件。
......
PS:前文關于乳酸如何比葡萄糖更有效,做過簡單的說明,這兒詳細說一下;
乳酸鹽在通過由乳酸脫氫酶(LDH)催化的反應轉(zhuǎn)化為丙酮酸鹽后,可以在不需要能量的過程中,通過TCA循環(huán)和氧化磷酸化,以摩爾為基礎提供15-18個三磷酸腺苷。
相比之下,糖酵解的第一個反應步驟需要使一個三磷酸腺苷分子從葡萄糖中產(chǎn)生葡萄糖6-磷酸。
因此,乳酸鹽比葡萄糖更容易提供能量,并且擁有更高的能量效率。當機體需要高能量需求的時,例如在神經(jīng)元激活期間。
此外,乳酸鹽還可能有助于神經(jīng)元的氧化還原電位。
更多的就不說了,總之鍛煉的好處很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找相關書籍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