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原名李信,河南開封府杞縣青龍崗人,于天啟七年中舉人,年紀輕輕,學(xué)識淵博,有文武之才。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帶領(lǐng)義軍人馬,從巴西魚腹山突圍,由鄖縣均縣向河南而去時,李巖毅然參加李自成義軍。
李自成見李巖前來投軍,頓時喜出望外,兩人談得投機,仿佛相見恨晚。
李巖見李自成真誠相待,覺得一生的抱負,有了實現(xiàn)的機會,從此跟隨在李自成左右,盡力輔佐李自成,實現(xiàn)宏圖大業(yè)。
“闖王應(yīng)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絡(luò)人心,以圖大業(yè)”。李巖投奔李自成不久,提出頗有深意的卓識見解。
“李將軍胸有宏滔大略,是自成趨之若鶩的曠世之才。有李將軍輔佐自成,自成感覺如虎添翼!”李自成求賢若渴,對李巖的才智大嘉,不惜辭令,大嘉褒獎。
李巖深諧輿論宣傳奧妙,不久帶領(lǐng)義軍扮成商人,在河南一帶民間四處宣傳,聲言“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心歡暢”,以致河南諸地饑民,如大旱之望云霓,惟恐自成不至,要求跟從李自成者,竟然達到數(shù)十萬之眾。
走出潼關(guān)兵敗低谷的李自成,從此對李巖的謀略和諫言,悉數(shù)言聽計從,終于在兩年之后成就霸業(yè),在西安建立大順國。
但是,當(dāng)李自成揮百萬雄師,進了紫禁城之后,在不知不覺之中,昏昏然陶醉于勝利的喧囂聲中,對李巖提出嚴肅軍紀,招撫吳三桂父子等四項諫言,竟然置若罔聞,終至釀成山海關(guān)兵敗,及至撤離京城的重大挫折。
近幾天,與李巖素有成見的牛金星,就李巖提出欲帶兩萬精兵,前往河南中州平叛的事,多次在李自成跟前,枉進讒言,歷數(shù)李巖圖謀不軌之類,莫須有的罪責(zé),挑唆李巖與李自成的關(guān)系。
李自成歷來生性多疑,對牛金星蠱惑的讒言,居然不明就里,信以為真,暗地里吩咐牛金星,尋找適合時機,翦除耿直的李巖,以報對李巖的無端仇恨。
李自成見李巖,欲隨宋獻策前往潼關(guān),假意以協(xié)助李自成為由,將不明就里的李巖,留在了西安皇宮里。
隆冬的成都府,大街小巷,張燈結(jié)彩。
新春佳節(jié)剛剛過去,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即將來臨。
夜幕快要降臨,位于成都皇城外的大街小巷,火樹銀花,游人如織,一派喜氣洋洋。
對于生于陜北,長于柳樹澗的張獻忠,雖然曾經(jīng)幾次帶領(lǐng)大軍到過四川,卻對四川的風(fēng)土人情,不甚了解。
“怎么不趁這個機會,去皇城外走一走,看看天府之國,豐富多彩的夜景呢?”看著窗外燈火闌珊的景色,原本要就寢的張獻忠,欣然有一種去市井,走一遭的欣喜念頭。
張獻忠輕輕推開房門,吩咐李定國傳諭汪兆麟,陪張獻忠去琴臺路,看看久負盛名的琴臺夜景。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
裝飾一新的琴臺路,街道兩旁閃爍的燈光,既璀璨艷麗,又朦朦朧朧,仿佛夢幻般引人入勝。
游人如織的琴臺路,各色男女老幼,穿紅著綠笑逐顏開,欣賞著沿途艷麗的美景,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
一身游人打扮的張獻忠,在孫可望李定國等護衛(wèi)下,悄悄出了皇城的側(cè)門,大步流星向琴臺路走去。
汪兆麟扮成先生模樣,緊緊跟在張獻忠身后,擔(dān)任張獻忠一行的向?qū)?,以此掩飾沿途游人的耳目?p> 琴臺路位于皇城的西南方向,離皇城不足五里之地。
傳說西漢時,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出走成都府之后,回到琴臺路司馬相如老家。
因家里毫無值錢之物,司馬相如變賣車馬桌椅等家產(chǎn),回臨邛開設(shè)一家酒肆,留下一段文君當(dāng)壚,相如滌器的佳話。
得知琴臺路在前方不遠處,對卓文君司馬相如,頂禮膜拜的張獻忠,連忙加快行進的步伐。
雖然這時的成都,依然還是隆冬季節(jié),從西北方刮來的寒風(fēng),輕輕吹拂在臉上,有著絲絲的寒氣,張獻忠卻依然游興正濃。
汪兆麟畢竟不及張獻忠,走起路來氣喘吁吁,跟在張獻忠身后,已經(jīng)累得說不出一句話,卻不敢拉下半步。
汪兆麟看著張獻忠背影,不覺輕輕搖了搖頭:“哎!真是歲月不饒人啊!皇上這么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難道是去琴臺路趕考嗎?”
到達琴臺路之后,但見街道上,夜色朦朧,人來人往。
街道兩旁店鋪亮堂,所售之物琳瑯滿目。
摩肩接踵的游人,操著不同的口音,談?wù)撝矍暗拿谰啊?p> 興致勃勃的張獻忠,悄悄站在街道旁,欣賞眼前繽紛的夜景,心里充滿無盡的喜悅。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是漢字文化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因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正月十五,稱之為“元宵節(jié)”。
始于兩千多年前秦朝的元宵節(jié),按照傳統(tǒng)習(xí)俗,可以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成都的元宵節(jié),除與北方相同的內(nèi)容外,還有諸如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tǒng)民俗表演。
張獻忠身穿藏青色的襖衣,頭戴淺灰色無檐帽,穿行在熙熙攘攘人流中,看著身旁耍龍燈、踩高蹺和扭秧歌,盡情表演各色節(jié)目的鄉(xiāng)民,竟然有些樂不思蜀。
成都,畢竟是天府之國都府,即使在戰(zhàn)亂無常的歲月,依然呈現(xiàn)勃勃生機與活力,彰顯著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
汪兆麟緊緊跟在張獻忠身后,一邊欣賞著沿途美景,一邊講解成都元宵節(jié)的逸聞趣事。
看著身旁彩燈無數(shù),煙花如雨的美景,聽著汪兆麟出神入化的講解,張獻忠也匯入男女老幼,出游狂歡的人流。
“皇上,前面仿佛有燈謎呢!可否前去,細細看看?興許有意想不到的樂趣呢!”汪兆麟俯在張獻忠耳邊,指著前方燈火闌珊處。
汪兆麟愛湊熱鬧,看著不遠處的燈謎,竟然鼓動張獻忠,前去看個究竟。張獻忠會意地笑了笑,連忙做了一個“快走”的手勢,樂得汪兆麟連忙點了點頭。
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
謎語,是來源于民間的口謎,后經(jīng)文人加工成謎,因而歷代相傳,源遠流長。三國時代,猜謎盛行。
在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燈謎。
那時的人們,就將謎條,系于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及至明末,猜燈謎,在民間已經(jīng)十分流行。
“成都人,也喜歡猜燈謎?汪愛卿去前面帶路,朕也去看看燈謎,究竟是怎么個猜法。”聽說前面有人在猜燈謎,有著孩子氣的張獻忠,頓時有些手舞足蹈,連忙吩咐身旁的汪兆麟。
汪兆麟分開前面游人,大步向燈謎處走去。
游人見張獻忠一行走來,連忙回頭紛紛避讓。張獻忠在李定國等護衛(wèi)下,悄無聲息,向燈謎處走去。
五彩繽紛的燈謎,設(shè)在幾棵芙蓉樹下,樹與樹之間,用麻繩連接,麻繩上的紙質(zhì)燈謎,用各色彩紙寫就,貼在一盞盞花燈上,隨著晚風(fēng)輕輕晃動著,仿佛像展翅欲飛的彩蝶。
三三兩兩的游人,站在燈謎前,有的仔細觀看,有的竊竊私語,有的喜笑顏開,仿佛在猜測燈謎的謎底。
隨著一聲聲歡呼,一個個燈謎,被猜出破解。猜出燈謎的游人,歡天喜地,領(lǐng)了獎品而去,留下駐足觀望的游人,一聲聲驚喜和嘆息。
張獻忠慢慢走近燈謎處,見輕輕飄動的燈謎上,諸如“住持送人出寺去”、“細雨如絲相別離”、“錦繡滿朝耀夜光”、“千里姻緣一線牽”,以及“兩只黃鸝鳴翠柳”等各種謎面,寫在紅、黃、藍、綠等顏色的紙條上,參差貼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上。
一盞盞繽紛的花燈,隨著晚風(fēng)不停搖曳,遠遠望去,顯得更加錦簇。
“愛卿,看看這條燈謎,可是知道是什么謎底?”張獻忠輕輕分開眾人,將一條粉紅色燈謎,從花燈上慢慢撕下來,遞給身旁的汪兆麟。
那個燈謎,用小字柳體,工工整整,寫在宣紙上。
混有朱砂的黑色字體,在朦朧的燈光下,閃著銀銀的亮光。
汪兆麟接過張獻忠手里的燈謎,連忙輕聲念了出來:“千里姻緣一線牽(猜一燈謎用語)?”
話畢,汪兆麟看了看張獻忠,又看了一眼那個燈謎:“這個謎語,微臣似乎在哪里見過?竟然這么眼熟!”
在張獻忠的眼中,汪兆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百事通,居然對“千里姻緣一線牽”的謎面,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卻又理不出一絲頭緒來。
汪兆麟尷尬地撓了撓頭,目不轉(zhuǎn)睛看著燈謎出神,仿佛燈謎的謎底,藏在字里行間似的。
張獻忠見汪兆麟窘迫不已,掩面抬手接過小小燈謎:“愛卿今夜被成都的美景所吸引,這么簡單的謎底,竟然也沒有了主張,倒是要朕動動腦筋,方能猜得出來??!”
其實,借著元宵之夜,喬裝打扮逛逛街,看看成都人怎么過元宵夜,打發(fā)在宮里的無聊時光,對大西皇帝的張獻忠,只是一樁饒有興趣的小事。
未曾想,街上掛的區(qū)區(qū)燈謎,竟然難住學(xué)富五車的汪兆麟,張獻忠不覺有些出乎意料。
張獻忠煞有介事,反反復(fù)復(fù)看著謎面,佯裝苦苦思索的模樣,等著身旁的汪兆麟問起謎底。
“皇上,燈謎的謎底,微臣已經(jīng)知道。不知皇上是否知道這個謎底?”汪兆麟沒有糾纏張獻忠手里的燈謎,指著另一個燈謎笑了笑。
“兩只黃鸝鳴翠柳(猜戲曲唱詞一句)。”張獻忠凝眉念完燈謎,指著不遠處的兩顆芙蓉樹,湊近汪兆麟的耳邊:“愛卿,如果朕沒有猜錯的話,燈謎的謎底,一定是‘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