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的講解,甚至是連這副古畫的名字都沒有介紹。
主持人簡單干脆的直接宣布十分鐘計時開始,而十分鐘以后正式競價。
這樣直接粗暴的拍賣會,林風還真的是第一次遇見。
不過,臺下的其他賓客顯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他們第一時間和身邊的人小聲討論起來,頻頻朝臺上的古畫投去志在必得的目光。
就連穆云康也有些意動。
因為這第一幅拍品就是華夏非常著名的畫作,唐朝閻立本大師所做的《步輦圖》。
只要是掃一眼,就可以直觀的看到臺上那一副絹本設色的《步輦圖》,長約有一百三十厘米,寬約四十厘米。
整副作品沒有過多的場景渲染,更多的筆觸則是放在了人物的描繪之上,構圖非常的簡潔明了。
《步輦圖》的畫面上分布著兩組人物十分鮮明,左邊是前來拜訪的使者一行人,而右邊唐太宗與抬著步攆的侍女一行人。
坐在步攆之上的唐太宗在這副作品之中被勾勒出其雍容華貴、氣定神閑充分展現了繁華大唐時期,一代君王的風范與威儀。
與此同時,圍繞在皇帝的周圍是神情自若,姿態(tài)萬千的侍女們,這些侍女的身姿體態(tài)透著纖弱與嬌俏的美麗動人,與中間的太宗形成對比,愈發(fā)凸顯出太宗的壯碩與凝定。
畫作之上還細細勾勒出了與步輦配套的大扇與華蓋,這些細節(jié)的工具都是為了突顯了君王氣勢,強調畫面的重點。
再看左邊的三個人物,最前方和最后站著的兩個人,皆是手握笏板,只是一人身穿紅衣,一人身穿白袍。
中間的那位,神態(tài)謙恭,持重有禮,身上穿著一件類似網狀的花袍,可以看出其矯健的性格中帶著質樸粗獷,作者甚至還勾勒出了此人額頭及眼角的皺紋,細節(jié)之處彰顯了此人的聰明才智和豐富閱歷。
其實,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很清楚,這副作品不僅僅是在繪畫技藝上達到了一種巔峰,更是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這幅作品真正的類別應該是歷史故事人物畫,它描繪的是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的參拜,共同商議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婚事。
文成公主和親的歷史故事流傳千古,正是因為它屬于當時重大的外交事宜,所以才被唐太宗吩咐技師給詳細的記錄了下來。
所以,這一副《步輦圖》具有著雙重的意義,價格不可估量。
第一件拍品就是這種等級的寶物,全場的的氣氛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熱烈起來。
穆云康平日里最喜愛收藏這樣的傳世之作,十分鐘還沒有過去一般,他就已經想著要拿出多少錢來競拍了。
只是,腦海中的記憶突然出現林風斷言那一副《祭侄文稿》是贗品的一幕,穆云康的目光下意識對準林風,小心翼翼的問了一句。
“林風,你覺得這副《步輦圖》如何,倘若我想競拍,出價多少才值得?”
“閻立本大師創(chuàng)作的《步輦圖》整體畫面設色典雅絢麗,勾勒人物線條流暢,圓潤有勁,構圖錯落有致的同時更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堪成國寶級別的作品。
然而,臺上的這一副卻并不是真品。”
林風言之鑿鑿的說著,眸光清正,毫不遲疑。
一開始的點評和贊美體現出了林風深厚的知識底蘊,隨后做出判斷的語氣更是沉穩(wěn)果斷,讓人忍不住生出一種信服的感覺。
可是,穆云康又看了看臺上的畫作,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來有什么地方是不對勁的。
憋著一口氣,穆云康繼續(xù)追問林風其中的原由。
“什么!你小子不會是看錯了吧?這幅畫筆觸細膩,構圖簡潔,線條圓轉流暢且干練有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作者本身擁有的純熟的繪畫技巧,你又是從何斷定它不是真品?”
林風對于穆云康的質問還是那副泰然自若的姿態(tài),眼神一斂,穿過臺上的那一副畫作,整理好腦海里的思緒,對著穆云康娓娓道來。
“相信前輩也是非常清楚的,鑒別古畫從來都不是看它與真品的相似程度,而是要從作品背后的故事背景,作者的人物性格和繪畫習慣,以及那個歷史時期真實的社會細節(jié)來看。
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背景毋庸置疑,只是《步輦圖》在色彩上其實是以紅色作為畫面的主色調,這是為了凸顯其中熱鬧歡愉,一片祥和的氣氛。
同時畫面里的紅色卻又不多,由此才可以通過對比,表現出皇帝一身黃色尊貴。
可是臺上的這副畫作就看不出這種細節(jié)的極致巧妙之感,使用的紅色太亮,難免有些喧賓奪主了?!?p> 林風注意到穆云康神色松動了,便緊接著指出下一點破綻。
“閻立本這位大師最擅長工筆,他筆下的人物的神態(tài)描繪傳神有力,更因為,在唐宋時,畫師都是站立作畫,所以下筆的角度和力度極為特殊,使得他的作品局部暈染筆觸,卻又極具立體感。
而臺上的這一副,雖然可以看出色彩濃重與醇靜交織的感覺,卻總有一種扁平的視覺效果,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在筆觸的不成熟之下反而會顯得雜亂無章,讓人煩躁。”
林風這樣一通細致入微的分析,沒有什么晦澀難懂的地方,就連一旁對此了解不深的葉曉彤也能夠看出來林風所說的幾點不同。
穆云康就更是收住了一開始的懷疑,開始思考林風的闡述的合理性和真實性。
就是這么一思慮,穆云康再向臺上投入視線的時候,就沒有了最初的激動和欣喜,而是多了幾分理智和清醒。
傳世畫作的出現,難免會讓心儀之人忽略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不對勁。
但是,只要有人伸出手輕輕的撥開云霧,真相立刻就會暴露出來。
“所以,臺上的這幅《步輦圖》形似而神不同,技巧成熟卻不夠細致還原,應該是明清年間的仿作,雖然也有些價值,卻與真品相差甚遠,沒有收藏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