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長安上;長安奠基史第二章;西周王朝的鼎盛
西周——是我國繼夏商之后的第三個王朝,也是中國遠古社會奴隸制度的鼎盛時期。但是,這個王朝的先祖卻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更為奇特的是,周族人從一開始似乎就是一個特別善于農耕的部落,在戎狄與商王朝的雙重壓迫下,這個從西北高原風塵仆仆遷徙到今天陜西一帶的部落,是怎樣翦滅自己的對手?又是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開創(chuàng)了新的王朝?在太史公筆下,忠實地記錄了什么事件,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確切紀年的開始。
周人發(fā)源于中國西部一個古老的部落,他的始祖(名棄)號稱后稷,因為善于農耕,他被帝堯任命為農師,后人尊稱其為“農神”。
起初,后稷的子孫帶領周人在渭水流域從事耕牧,由于受到戎狄的擠壓,周人只好不斷遷徙,直至古公亶父率族人遷居周原,也就是今天的陜西岐山縣,才開始穩(wěn)定下來。經過不斷的積累和發(fā)展,周人開始以周為國民,但當時周還只是臣屬于商的一個小方國。到古公亶父之子季厲時期,周人因為勤于耕作,注重內政管理,實力急劇膨脹,對商王朝的統(tǒng)治構成了威脅,商王太丁為了遏制周的發(fā)展,便找借口將季厲斬殺。面對商王的步步緊逼,季歷之子文王姬昌在位50年間,忍辱負重,表面臣服商朝,暗地里卻在積極進行著滅商的準備。
文王姬昌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對內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軍師,對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在有了鞏固的后方之后,姬昌率領周人渡過黃河,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點(崇)。為了進一步擴充和鞏固自己的勢力范圍,姬昌又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于(豐),即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的進攻已經是如箭在弦。就在周人勵精圖治,蓄勢待發(fā)之際,文王離開了人世,其兒子姬發(fā)繼位,史稱;(周武王)。
武王繼承父志,繼續(xù)積極籌劃滅商大計,他一如既往的信任并倚重姜尚,由他負責軍事,同時又任命其弟周公旦為輔佐,負責管理政務。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周武王在繼位九年后,抓住商紂王統(tǒng)治分崩離析的有利時機,率師東進,展開了試探性的進攻,武王憑借雄厚的實力和在諸侯之中的威信,率軍隊一路所向披靡,于河南孟津大會八百諸侯。但鑒于商朝勢力依然強大,滅商的時機尚不成熟,武王在會盟之后便主動撤軍。
就在孟津之會后的第二年,商朝因為(紂)的淫亂,而導致商朝的統(tǒng)治核心嚴重分裂,商紂王徹底孤立,而此時商朝的主力正在東方與東夷各族作戰(zhàn)。伐紂時期已經成熟,周武王抓住這一歷史契機,親率大軍在孟津會合各路諸侯,又聯合西南地區(qū)和江漢流域的少數民族,滅商的帷幕就此拉開。
直到周人從孟津渡黃河,殺奔商都朝歌,商紂王才意識到局勢的嚴峻,此時商紂王還幻想著能夠力挽狂瀾,但一切努力都為時已晚。
在商都郊外牧野的對戰(zhàn)中,功勢凌厲的周軍摧垮了商軍的抵抗意志,而商軍中飽受迫害的奴隸和戰(zhàn)俘,則趁機倒戈相向,引導周軍攻入朝歌。紂王倉皇逃回朝歌,被迫自焚于鹿臺,商朝,也隨之滅亡。
戰(zhàn)場上的硝煙已經退去,周人在贏得勝利的同時,已經由一個西部方國,一躍而成為天下的主宰,所有的土地和臣民在名義上都歸周王所有。但是,武王伐紂,是在迎合了許多部落和少數民族勢力的條件下,才順利推翻商朝統(tǒng)治的,因此,在建立周朝的同時,就不能不承認這些民族或部落的存在。
如何既能鞏固周人的統(tǒng)治,就能安撫這些勢力呢!周朝采取了給予他們封號的策略,使他們在名義上成為周朝統(tǒng)治下的諸侯。此時,另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擺在了周人的面前。
周人的發(fā)源地遠在西方,要對東部新政府地區(qū)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周朝的統(tǒng)治中樞顯得鞭長莫及。為此,周武王在將都城由豐遷到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之后,又決定在東方營建新的都城,地點就選在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將其稱為東都。
此外,武王還將都城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功臣,讓他們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以此來鎮(zhèn)守疆土,護衛(wèi)王室。分封的對象包括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兩類,通過分封,周天子確立了自己最高統(tǒng)治者的地位,諸侯成為周天子的臣屬。同時,諸侯國內又可封為卿大夫和士,他們都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向天子納貢,還要帶兵隨從天子作戰(zhàn),分封加強了周朝對中原周邊地區(qū)的控制。而姬姓封國,基本上都安排在周王朝管轄的中心,或關鍵區(qū)域,以拱衛(wèi)保護周王室的安全。
對于殷商遺民,周朝將他們支解并分遷到各地,以此削弱敵對勢力,正是這一系列封國安邦的措施,使一度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周王朝終于穩(wěn)定下來。
封邦建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武裝移民,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方式是周朝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勢力得以向外擴張,從而促進了各個部落間的相互交流,加速了華夏族的形成,因此西周創(chuàng)立的分封制,
是合乎當時的實際形勢和歷史趨勢的。
為了將各諸侯和臣民牢固的束縛在土地上,西周大力推行井田制這一土地國有制度,之所以稱為井田,是因為當時的土地,被道路和渠道分隔成若干的方塊,形狀酷似“井”字。
井田,為周王所有,在分封和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由周王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為王室上交一定的貢賦,但是,在各諸侯實際的管理之中,出于個人的利益需求,他們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國有的土地漸漸變?yōu)樗接胸敭a。同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不斷開墾新的土地,私田的數量隨之急劇增加。
私田的出現,動搖了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土地公有制,使分封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但它卻極大地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在那個以農耕為根本的社會,農業(yè)的高度發(fā)展,促進了手工行業(yè)的進步。尤其是青銅工藝,更是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除王室控制的青銅作坊外,諸侯國也都有自己的青銅作坊,青銅器產品的數量越來越多,不再像商朝那樣以祭祀禮器為主,其用途,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業(yè)和青銅器的發(fā)展帶動了畜牧、紡織、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些成果豐富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就了中國第一個盛世。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原有的地域已經不能滿足周朝貴族的需求,為了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西周,從成王至穆王都處于向外擴張時期,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也隨之不斷的擴大,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達到了周朝的鼎盛時期。
但是,到了昭王后期,他親率大軍南征伐楚,卻因不得民心慘遭失敗,昭王也淹死在漢水。至此,周朝也喪失了開拓進取的魄力。
但是在周天子將視線轉回國內之時,卻因為急功近利,而引發(fā)了一場載入史冊的風波。
周厲王(姬胡)即位后,認為父親在位時,對諸侯大夫過于寬和,決心以嚴酷的手段來震懾臣下,從而樹立周天子的權威,最終卻使地方諸侯離心離德。
周厲王本人貪財好利,一個叫榮夷公的臣子唆使厲王,對山林川澤的物產實行(專利)制,就是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居住在都城及附近的平民以之謀生。周厲王聽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規(guī)勸和平民的反對與不顧,毅然推行了(專利)政策。
厲王與民爭利,使國人無法謀生,以致怨聲載道。對此,厲王采取高壓政策,禁止國人評議朝政,甚至將許多不滿專利的平民逮捕殺死,。最終,親友熟人在路上相遇時就只看上一眼,不再說話,這就是,后人所說的道路以目。
大臣召公勸誡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治理民眾就要讓國人暢所欲言,采納其中好的建議?!比欢軞v王仍是不以為然,一意孤行。
公元前841年的一天,忍無可忍的國人手持木棒,農具等武器發(fā)動武裝暴動,從四面八方撲向王宮,周歷王無奈,只好匆忙逃出都城,躲到了彘(zhi),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霍縣,最后竟病死在了那里。
國人暴動,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群眾性武裝暴動,在這場疾風驟雨般的沖突中,厲王的殘暴統(tǒng)治被推翻,統(tǒng)治階級第一次見識到了人民的力量。
國人暴動以后,西周進入了一個沒有君主,卻穩(wěn)定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史稱“共和行政”。關于“共和行政”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厲王被推翻后,共伯和便受到擁護,代行周天子的職務。另一種觀點認為,國人暴動以后,貴族們根據周公和召公暫時代理政事,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無論哪一種說法,這一年都被稱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他也是中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司馬遷作的【十二諸侯年表】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14年后,太子靜在輔政大臣的扶值下順利繼位,西周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