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往生成佛引紛爭
高師盛回憶著教授自己課業(yè)的番方頭,說過的一些關于處理緊急事態(tài)的要點,凡事必須先了解事情的背景,便問北莊萬次郎:“剛才新一郎說舘山寺在西郡也有庵院道場?也是在咱們莊么?歸誰主持,有多少名僧兵?”
“舘山寺的梅川院道場不在咱們莊,在濱名鄉(xiāng),院主是空惠禪師的門徒,僧兵不多,也就七八人。”
濱名鄉(xiāng)在平山莊的東南方向,兩地毗鄰,同受駿府管轄,屬于是今川家的直領。
高師盛“唔”了一聲,松了口氣,心中暗忖,這幾十人恐怕還不知是從哪里雇來的,起碼目前來看梅川院不會再有援兵過來助陣。
隨后開口復問道:“既然兩家庵院不在一處,為何會鬧到刀兵相見的地步?如此深仇大恨,定然不會是簡單的宗論之爭?!?p> 北莊萬次郎斟酌了下用詞,才答復道:“保司明見,的確非是簡單的宗論之爭?!?p> “那是為何?莫非還有私仇不成?”
“確有私仇,善光院本來是梅川院的舊院,兩年前才換成凈土真宗的講師,所以,梅川院的僧人是被迫遷到濱名鄉(xiāng),此后,兩家就一直宗論不休?!?p> “哦?那梅川院好好的,又怎么會變成善光院?”高師盛聞言蹙眉,如此又多了一條私換庵院的罪狀。
此時已至下午,路上行人不多,縱有過路的,遠遠看見三人又是騎馬,又是帶刀,氣勢洶洶,也都選擇繞路避開。
有幾名婦人沿著路邊走來,粗衣陋服,衣不曳地,赤腳踩著雙木屐,手中或托、或捧,拿著幾個陶盆,看實在避退不開,慌忙躲到路下。
高師盛騎在馬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楚,盆中盛放的是些清水,應該是從遠處河邊舀來,送給田間勞作的佃農、隸徒們喝的。
其中一個慌慌張張,腳下絆了一下,驚叫一聲,摔倒在地,索性臂彎護著陶盆,沒有摔壞。
她顧不得衣裙被濺濕,急忙彎腰,拾起陶盆,小心翼翼地倒退著,袖領胸口處有大片濕潤,小麥色的肌膚若隱若現(xiàn)。
前頭引路的青木大膳,皺了皺眉,小聲申斥幾句,那婦人或許是和他有過交往,倒也不怕,反過來橫了一眼,引得婦人們一片竊笑。
高師盛瞅了瞅那婦人,見她容貌尋常,衣裳簡陋,不過身材豐腴,自有一派誘人的少婦風韻。
北莊萬次郎,湊過來解釋道:“附近的農田都是莊所的官田,地里勞作的青壯連這些婦人在內,都算是駿府的佃奴、婢婦。保司相中了那個,由俺來安排!”
這些佃農隸徒都是可憐人,前者雖然租種駿府的土地,受到莊所差役的盤剝,但好歹還是自由人,受駿府法度保護。
隸徒都是今川家從別國擄掠來的百姓,或者是通過大座商從其他大名手中購買的俘虜,不但在駿府直領的田莊中從事各種體力勞動,而且地位很低。
雖然駿府多次下令,禁止殘虐奴婢,但收效甚微,不壓榨這些奴婢,怎么能按時完成駿府要求普請,難道壓榨治下的百姓嗎?
從北莊萬次郎隨口說出話里就能看出來,平日定然是長被人欺辱。
高師盛笑了笑,說道:“你還是趕緊給我講明白,梅川院因何改成了善光院的事兒,這些就不勞煩你操心了?!?p> “其實說來也是可悲!”北莊萬次郎說道。
“怎么講?”
“善光院那處宅院,其實是最初上川家的家廟,上川大人求問真言宗的戒師,自己戰(zhàn)死尾張的獨子能否有方法成佛,脫離苦海…………”
上川家是遠江國諸多豪族之一,宛行最開始在敷知郡,后來被轉封去了旁邊的引佐郡,但家廟并未遷走,故而還保留在平山莊。
“那戒師的回答,必然是讓上川大人不滿。”高師盛頓時了然,說道:“可是,超度往生的花費太多,起了爭執(zhí)?”
“不是爭執(zhí),而是差點把上川大人活活氣死!”
“細細講來!”
“上川家在梅川院的僧人蠱惑下,接連辦了十幾場水陸道場,前后花費了上百貫文永樂錢,也得不到成佛的許諾。老大人一怒之下說,要是兒子再不能成佛,就停止供奉真言宗的僧眾,雙方於是鬧得不歡而散,后來供奉果然漸漸就斷了。”
“梅川院的僧人沒有錢糧供奉后,竟然闖入上川家,威脅說要是沒有真言宗的戒師替他兒子跟神佛溝通,必然要淪落畜生道,永世不得超生!”
高師盛愕然,真言宗的和尚氣焰如此囂張,也不知,到底是真的有恃無恐,還是真的是個傻子。
那能對供奉自己的主家說這種話,更何況對方剛剛才進奉一大筆,上百貫錢聽起來不多,但也是有十萬之數(shù),換成質地粗劣的惡錢,數(shù)目還要多少數(shù)倍不止。
永樂錢并非單指錢幣上刻著永樂年號的銅錢,而是泛指大部分含銅量高,制造精美的多種年號的明錢、宋錢、以及朝廷早年自己鑄造過的皇朝十二錢,著一類銅錢的總稱,與之相對應的惡錢則多是各家大名,近些年來私自開礦鑄造的銅錢,不單是含銅量低,品相也是更差,有的連年號銘文都沒有,純粹就是一個中間打孔圓形的銅鐵片。
按照永祿元年的行情來說,一枚永樂錢起碼能兌換三四枚惡錢,要知道一石大米也不過才一貫錢永樂錢左右,上川家也不過是個兩千石的小豪族,上百貫的供奉絕不是少數(shù)了。
“可憐上川大人快六十的年紀,被這一番話氣的大病一場,凈土真宗的講師過知道消息后,就時常過去探望,勸說上川大人改宗,承諾只要改信了凈土真宗,每日常念南無阿彌陀佛,積德行善,不但獨子能夠早日往生成佛,就連自己身后也可圓滿無缺?!?p> “兩相權衡,上川大人就決意改宗,派人把梅川院的僧人禮送出門。因為這事,真言宗的名聲大壞,連帶著附近許多百姓也都改信了凈土真宗。”
“原來如此!梅川院的僧人確實過分了?!?p> 過于執(zhí)著于死后是否能在僧眾的超度下,往生成佛,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放在當時并不奇怪。
應仁之亂以后,天下戰(zhàn)禍連連。民不聊生。上至公卿,下至平民,都希望通過神佛得到解脫。一些鼓吹簡易修行的宗派應運而生,由天臺宗演變出的日蓮宗即是其中之一。
日蓮宗提倡信徒只要日夜頌念《法蓮華經》,就可以修身成佛。而同時期興起的凈土宗更簡單,宣傳不須通過寺廟出家,只要天天口頌“南無阿彌陀佛”即可減輕罪孽,脫離苦海。凈土宗之后的變身凈土真宗走得更極端,廢除了所有清規(guī)戒律,信徒們甚至不用出家,也能達成正果。
凈土真宗大力鼓吹對所謂惡人的超度,吸引了大批士兵,武士,盜賊信教。只要有對神佛的虔誠,凈土真宗門徒就能往生“凈土”。
真言宗的僧人,不肯輕易許諾成佛,固然有想繼續(xù)榨取錢財,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因,但也從側面說明了,真言宗的理念中想單純依靠超度,就免去罪孽并不容易。僧人們每天吃齋念經,恪守清規(guī)戒律,都不敢說自己一定能成佛,一個有殺生業(yè)障的武士,想在死后不受六道輪回之苦,就往生極樂顯然是不可能的。
日蓮宗、凈土真宗這種,百無禁忌,不修業(yè)障,只要心誠,就可人人成佛的宗派才屬于不折不扣的異端邪說。
高師盛的母親便是凈土真宗的虔誠信眾,耳濡目染之下,對佛宗各派也是了解甚多。
聽完兩家宗派的仇怨緣由,高師盛已經不能單純地將此事視做單純的宗論爭斗,因為牽涉到了國人家廟的問題,說白了這算是川上家的私事,如果人家不愿意鬧大了,自然也可以就這么把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今川家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完全將遠江豪族全部家臣化,三河國更是僅僅通過松平家來進行間接控制。
因此還承認兩國許多豪族和寺廟擁有“幕府不檢”、“守護不入”之權,即承認幕府賜予他們可以不接受檢地,隱沒石高的權利和守護大名不得插手豪族之間對于自己國內產生的摩擦糾紛。
只要他們不起兵相互攻伐,甚至勾結其他大名反抗今川家,駿府方面對這些豪族也愿意更寬縱一些,不以法度過於約束,當然如果被抓住錯處,則是基本不會輕易放過,輕則減封,重則改易。
上川家就是因為合戰(zhàn)失利,兩年前先遭到減封,后又被改易去了引佐郡,也是因此,包括平山莊在內的附近三個鄉(xiāng)才被納入駿府直領。
上川家去了引佐郡后,無緣無故肯定是不敢再輕易私自回敷知郡,免得再被駿府安上其他罪名,遭到處罰。
這間家廟,其實也就相當于被上川家放棄了。
但問題是,凈土真宗和真言宗不愿意放棄,兩家已經從最初的爭端,引發(fā)成了純粹的意氣之爭,互不相讓。
他瞧了一眼青木大膳:“付盜,以往就沒有人上報郡里,請他們派人過來制止嗎?”
“郡里的老爺們只會裝聾作啞,兩不得罪!”青木大膳聞言,冷笑兩聲,不屑道:“不但自己不管,也不許別人去管,兩家宗派在東海道的勢力本來就大,大小國人豪族,爭相攀附,說一句一呼百應也不為過。若是因此斷處不公。導致其發(fā)動一揆,聚招信眾,互相燒討對方寺廟,甚至圍攻本家城砦,那可不只是十幾、二十幾人聚眾強訴這么簡單了!”
當今之世,豪族國眾以尊奉寺宗為名,趁機聚眾作亂是尋常可見的事情。北陸道加賀佛國,最初不就是國中大大小小的豪族們,從為了拒納年貢,占領莊園開始,發(fā)展到甚至“驅走國守之重職”的地步。
名為佛國實際卻是“誹正法,毀佛像經卷,搗神社佛閣”,以致出現(xiàn)“無佛世界”,震驚幕府朝野,天下無不嘩然,可謂“日月墜入泥土,前代未聞之無法無天”。
高師盛知他所說不假,遂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