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太后妙計救國舅 貞妃大度讓皇后
這幾日,李洪信實在是煩死了,天牢里關(guān)著百十號人,不斷有人找他求情的、問情況的。李洪信都只回一句話,這件事頂?shù)教炝?,我?fù)責(zé)京城安全,事后怎么處置我還不知道呢,現(xiàn)在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啊。
處理完了齊王的喪事,李洪信到御書房,向皇帝請示天牢里那百十號人怎么處理。承訊問他,能分辨出哪些是刺客同黨,哪些不是嗎。李洪信無法回答。那女子孤身一人來到汴京,機緣巧合遇到李業(yè),哪里來的證據(jù)證明誰是同黨、誰不是同黨?現(xiàn)在皇帝明明是怒火未消,想以此為原,狠狠動一番手,他只能配合了。
過了一會,承訊說,“齊王已經(jīng)入土為安。人都走了,朕不想為這件事傷感了。天牢里的這些人允許家人探視,五日后全部賜死,給齊王陪葬?!崩詈樾炮s忙提醒皇帝,李業(yè)還在里面呢…承訊問,“除了那個女刺客,誰的罪責(zé)最大?”李洪信無話可說。皇帝的意思這不明擺著嗎,要找李業(yè)茬啊,這也不是他能解決的,也不是沖著他來的。知道皇帝心意已定,跟皇帝扯麗春院老板罪責(zé)大也沒什么意義。既然皇帝說允許探視,那第一個就去通知太后吧。
李洪信出了御書房就去求見太后,此時太后和貞妃都在。李洪信趕忙稟告太后,“太后,娘娘,大事不好!陛下下令,與齊王之死有關(guān)聯(lián)的天牢里一干人等全部給齊王陪葬??!”
太后氣得問李洪信,“你沒告訴皇帝,國丈還在里面嗎?”
李洪信不回話,只是一味沉默。太后心想,這個弟弟真是,咋跟個應(yīng)聲蟲一樣??!皇帝說啥就是啥啊!太后急得不行,在那一邊埋怨李洪信,一邊要他想想辦法。貞妃呢,簡直如聽到晴天霹靂一般,只覺渾身癱軟,坐都坐不住了,眼淚刷的就流了下來。李洪信也知道太后和侄女是急,但是他知道自己沒法接話。見這邊廂侄女哭的死去活來,那邊廂李洪信被罵的面色如土,但他就是不回話,太后明白了她大兒子為何一直把堂舅李洪信視為親信了。李洪信真的會做人、會做事,他為了皇帝的信任可以不讓自己的女兒當(dāng)王妃,為了皇帝有退路,可以在自己的姐姐面前被罵成這樣,也不做任何辯解。太后就對李洪信說,“你聽著!其他人我不管,我弟弟、她(貞妃)父親,也是你弟弟,皇帝就算說了,沒有我的同意,你也得拖著,絕對不能殺!我去想辦法!”李洪信沉默行禮,然后告退。
太后拉著貞妃又急匆匆去御書房找皇帝,承訊也正等著呢。太后一進門,揮手呵退眾人,就問:“皇帝,你要讓國丈給齊王陪葬嗎?”
承訊回答說:“身為國丈,把齊王往煙花之地帶,結(jié)果連累齊王身亡,還鬧的滿城皆知,這些個罪責(zé)誰來擔(dān)?他不死誰死?母后,我可僅有兄弟三人啊。”
太后一聽到這,忍不住眼淚又流下來了?!褒R王是我的兒子,我心最疼?。】墒沁@事,也不能全怪國丈!你好歹也看在婉兒和榶兒的份上,不能讓榶兒這么小就沒了外公??!”貞妃撲通一聲就跪下了,哀求道,“陛下!看在榶兒的份上!”
承訊聽到兒子的名字,心本已軟了一些,他也心知肚明,不可能真處死李業(yè),但是不借機狠狠打擊李家,那也是不可能的!此時,太后見皇帝不應(yīng),心急之下出了個昏招,“我看都是齊王妃的錯!她要是有個一兒半女,要是順著我兒子讓納妾,我兒子用得著往那種地方跑嗎,我兒子能先我而去嗎?由齊王妃來擔(dān)!”“由齊王妃來擔(dān)”,這句話看起來簡單,太后的真實意思是齊王妃沒個一兒半女,可以令她自殺殉情,隨齊王而去,然后一切結(jié)束。
聽了太后這一番“雙標(biāo)”之極的話,承訊簡直是不知道該氣還是該笑。他總覺得自己已經(jīng)融入這個時代了,對于三妻四妾也好,家仆、商人地位的極端低下也好,都可以根據(jù)具體事情判斷,然而這一次,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是擁有一個長在紅旗下,受過大學(xué)教育的現(xiàn)代靈魂。他忍不住站起來,沖著母親吼了一句:“齊王妃乃一弱女子,丈夫無端被害,無依無靠,你還嫌她不夠慘嗎?還要把齊王的死往她身上推?”
太后已經(jīng)無招可施了,邊抹眼淚邊嚎,開始不跟大兒子講道理了。是啊,親人的事情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講,只要不是殺人放火、傷天害理,就順承老人家唄…承訊默默的想起了自己在現(xiàn)代的家,自己的父母,傷感之余,也知道自己跟太后還是沒有那份血濃于水的感情,丟下一句,“母后,你有時間,還是去看看國丈吧”,然后就離開御書房,留下無計可施的太后和默默流淚的貞妃。
太后和貞妃哭了一通,太后想,大不了豁出去我這張老臉,只要我攔在前面,難道皇帝還能當(dāng)著我砍了他舅舅?這么一想,就勸慰了貞妃幾句,兩人先去看看李業(yè)吧。
來到天牢,里面陰森潮濕,惡臭連連,男男女女全部關(guān)在一起,哭哭鬧鬧的。李業(yè)還算優(yōu)待,一人獨占一間牢房,還有個小窗戶能透進陽光,也算是監(jiān)舍整潔了。見姐姐和女兒終于來了,李業(yè)趕忙求太后和皇妃娘娘救命。太后命人打開房門后,進去直接給了李業(yè)兩個耳光,哭著說,“你還我兒子!”
李業(yè)也哭,而且這哭的水平絕不是吹的,撕心裂肺?!敖憬惆。∥夷南氲竭@個女的能干這事??!我情愿我死也不能讓承佑傷著啊,天地良心倒了八輩子霉了!”又以頭搶地悔恨認(rèn)錯。跪在那里抱著太后的腿哭了一會,李業(yè)又挪到女兒面前求女兒幫他跟太后說情,貞妃只是站在那里哭,什么也說不出來。
太后恨恨地錘著李業(yè)的背說,“姐姐縱使恨你萬分,也不想你死啊!可是到了這個地步,你不死誰死?”
李業(yè)一聽,這下糟了,把小命都要玩掉了啊??薜母鼉戳?,邊哭邊回憶,當(dāng)年哥哥對他們姐弟如何不好,姐姐如何拉扯自己,姐弟如何相依為命,自己如何幫助姐姐和姐夫。又回憶自己如何對女兒好,從二十年前一直說到現(xiàn)在,把太后和貞妃說的心都碎了??薜阶詈螅顦I(yè)是真怕要被砍頭了,哭的直抽抽,確實傷心怕死之極啊。
這下太后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抱著貞妃,邊哭邊說,“皇帝要是非殺你爹,我也不活了啊?!必戝部拗f,“母親您帶好榶兒,我去給父親頂罪?!?p> 在天牢這么一通哭之后,太后和貞妃堅定了想法,肯定要求著皇帝寬恕弟弟(父親),就是看皇帝怎么才能同意罷了。
從天牢回來,貞妃讓人將太后扶回寢宮休息。自己則如熱鍋上的螞蟻,思來想去,也沒什么好主意,就直接去跪在了皇帝的御書房門前。侍衛(wèi)宮女們看到貞妃跪在那里,只好跟著跪著。承訊回來一看,呵,御書房前跪了一大片。去扶貞妃,貞妃堅決不肯起來,承訊只好讓侍衛(wèi)和宮女們起來,各干各事,自己則默默的給貞妃墊了個厚墊子,然后就坐下陪著看奏章。過了約半個時辰,蘇禹有事稟告,承訊起身離去。
貞妃見皇帝如此,知道自己不善謀劃,干跪在這里不能扭轉(zhuǎn)皇帝的心意,想了想,狠下一條心,起身讓宮女扶著,一瘸一拐的去了淑妃的淑寧宮。原來最不開心的淑妃現(xiàn)在怡然自得了,正在抱著大閨女教認(rèn)字呢,一聽通傳說貞妃來了,笑著讓宮女領(lǐng)公主去玩玩,然后道:“是什么風(fēng)把姐姐給吹來啦?”
貞妃說道:“姐姐已經(jīng)沒有辦法了。你我本來也沒什么怨仇,你陪著皇帝征戰(zhàn)天下,我管理后宮。你心里清楚我為什么來找你。只要你幫我救父親,我就不跟你爭了?!?p> 淑妃笑道:“你確信能爭過我嗎?”貞妃臉色難看,一言不發(fā),轉(zhuǎn)身要走。淑妃一見,趕忙拉著貞妃說道:“姐姐莫生氣,其實你我姐妹一場,你不來找我,我也打算幫你的。遇到國事軍事,我都還算有點計謀,到了家務(wù)事也不知道該怎么幫姐姐,訊哥也不會聽我的,這方面還是姐姐你當(dāng)家的。走,我們一起去看看母親吧。”
淑妃拉著貞妃去見太后,太后一見淑妃也被說動了,這下有戲。三人到了御書房外就等著了。太后讓心腹宮女候在外面,一旦皇帝陛下來了,趕緊報信。到了晚上,承訊回來一看,哎呀,貞妃淑妃都跪在這里了,問道,“淑妃,你跟著湊什么熱鬧?”淑妃回答說:“太后是我母親,貞妃是我姐姐,我不能置身事外,只好跟著跪著?!背杏嵃逯樥f,“淑妃啊,你想跪就陪著跪吧?!?p> 一直到晚上,皇宮里面就這么相持著。太后餓的頭暈眼花,轉(zhuǎn)頭朝著兩個兒媳婦看看,擠眼一笑就“暈倒了”,淑妃心有靈犀,趕忙大叫“母后!不好了,母后暈倒了!”。侍衛(wèi)們正要進屋稟告皇帝,承訊在屋內(nèi)也是不停關(guān)注著外面的情況,一聽淑妃的叫聲,已是趕忙出來,連聲吩咐,趕快傳太醫(yī),就要抱著母親進屋休息。淑妃趕忙拉住承訊小聲說,“太后說了,不免國丈死罪,就算躺也要躺在御書房門口?!?p> 聽淑妃這么一說,承訊先是一愣,然后心里就明白了,無奈地說,“淑妃你是不是傻啊,太后這么說你就這么做??!貞妃,你倆快起來,你父親關(guān)到正月,元宵節(jié)前就放出來。”皇帝的意思是皇長子百日,大赦天下,把李業(yè)放出來。
皇帝話音剛落,太后自己站了起來,說道,“還是我乖兒子心疼我!”又轉(zhuǎn)臉對宮女說,“快快快,去給我弄點吃的來?!?p> 淑妃撲哧一笑,“母親你這裝的也太不像了,這么快就起來了?!?p> 太后樂呵呵的說,“我要是再不起來,皇帝又命人去找太醫(yī),我什么時候能吃上飯啊,那不真得餓病了啊。”
此事總算告一段落,太后回去休息,貞妃去照顧皇長子。承訊留下淑妃,問道,“貞妃承諾了你什么?你也來陪著跪?”
淑妃告訴皇帝,“陛下,國丈之事,臣妾是不想太后和您母子鬧得太僵了。而且貞妃這個人挺好的,既然貞妃來求我?guī)兔?,這點面子還是要給的?!?p> 承訊說,“很好?;屎缶鸵谢屎蟮膶捜菖c仁慈?!?p> 十二月,阮豹又向皇帝請戰(zhàn),承訊對阮豹說,“聽說蜀國多年來國泰民安,軍隊數(shù)量多,裝備也不錯,朕怕給你兵少了打不過蜀軍啊。”
阮豹很是不服氣,跟皇帝說,“陛下!柴大將軍五千禁軍擊潰蜀國七萬,我再不濟,本部一萬兵馬肯定能拿下秦、鳳、成、階四州?!?p> 承訊說,“好,你先回家把年過完,再去向柴大將軍請教請教關(guān)中隴西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明年開春不把西秦四州拿下別回來見我。此乃軍事機密,開春后,我們就動手?!比畋昧藗€準(zhǔn)信,開開心心回去了。
轉(zhuǎn)眼就是大年三十。人生的團聚總是短暫的,去年剛剛過了個團圓年,今年就少了齊王。太后沒有心情和大家一起過除夕,帶著宮女們?nèi)チ藨延铀隆?p> 懷佑寺原名寶成寺,自齊王去世之后,太后讓住持把皇家寺院改名懷佑寺,懷念她的佑兒。太后要一個人靜一靜,懷念她早逝的兒子,為她最心愛的兒子祈福。承訊、貞妃、淑妃一家六口過的除夕,也算其樂融融。
公元953年,乾寧五年,正月初一??紤]到皇弟新亡,這年過的比較樸素,皇帝沒有大宴群臣,直接給臣子們放假了。早晨,皇帝帶著淑妃、貞妃和皇長子一起去太廟祭拜,祭告先祖,大漢天下有后了。
嬤嬤送皇長子回宮,皇帝帶著兩個妃子去懷佑寺給太后請安。太后擺擺手,心境低迷,“你們都走吧,別管我,我在這里住上十日、八日就回去?!?p> 正月十一日,皇帝大赦天下。李業(yè)也被放了出來,死罪可免、活罪也免了,但是剝脫了他一切皇家身份、削去所有職務(wù),現(xiàn)在的李業(yè)只能稱李員外了。
太后也已回到宮中,正月十四是她寶貝孫子的百日?;实垩缯堉爻?,歌舞助興。席間開場竟然是淑妃親自獻舞,一直不喜歌舞的皇帝和忙于家事的貞妃都不知道還有這個安排。淑妃唱起了《草原炎黃歌》,跳起了竹馬舞,大臣們得以一睹傳說中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的淑妃的風(fēng)采,悠揚的歌聲和活潑的舞步驚艷四座。當(dāng)然淑妃在這個時候獻唱,也是有她的用意的。淑妃用整個歌詞重復(fù)地“告訴”大臣們,她也是炎黃子孫。
聽完歌曲,董羽、阮虎等人紛紛贊美淑妃,“沒想到淑妃娘娘不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歌舞一樣征服熱血男兒?!?p> 蘇禹詫異地問身旁的張浦,“契丹蕭氏的蕭,源自攢侯的蕭?”
張浦點點頭,“我也是到塞外才知道,當(dāng)年遼國皇帝契丹姓為耶律,漢姓為劉,蕭氏輔佐劉氏。這就是娘娘為什么唱道說,自己是草原炎黃子孫?!?p> 楊邠心想,論老謀深算我楊邠之前只服過太祖,太祖仙逝之后本以為天下第一了,現(xiàn)在看來江山代有才人出啊!貞妃是給兒子過百歲的,淑妃是來做皇后之爭的啊!她希望用歌曲緩解老臣們對立她為后的抵觸心理呀。
貴婦人這邊的宴席上,夫人們紛紛夸贊貞妃,恭喜貞妃,甚至有人言下之意是,生下皇長子,皇后的位置非您莫屬啦。正說著,淑妃獻完舞回來了,眾人立即紛紛給淑妃請安,然后都不說話了。此時,貞妃站起身來,走到淑妃身邊,拉著淑妃的手說,“淑妃妹妹為大漢開疆?dāng)U土,功在社稷。我認(rèn)為,淑妃是皇后的最佳人選?!必戝f完,太后和夫人們詫異極了。淑妃緊緊抓住貞妃的手,也又是詫異又是慚愧,心想,貞妃姐姐一諾千金,我小看她了。當(dāng)日她承諾我只要幫忙救父親,她就不跟我爭皇后。這兩個月下來,我小肚雞腸,見貞妃姐姐沒啥表示,還以為是她父親得救了,她又反悔了。沒有想到貞妃姐姐當(dāng)著這么多夫人們的面,親口表示支持自己當(dāng)皇后,自己倒是小氣了。
經(jīng)過救李業(yè)一事的“密切”配合后,太后和淑妃也平添了幾分親熱。太后看似沒好氣實則不見外的對淑妃說,“去去去,你去陪著皇帝。你一來,夫人們看來了個女諸葛,話都不敢說了?!边@話正合心意,淑妃于是告退,去皇帝那邊去了。
承訊見淑妃又回來了,問道,“愛妃,你怎么又回來啦?”淑妃答道,“太后那邊全是家長里短,我一個人都不認(rèn)識。太后和貞妃體諒我,讓我來這邊陪著陛下?!背杏嵭南耄彩前?。把經(jīng)常討論國事的淑妃放到一群夫人們那里實在是難為她了。董羽、柴榮、董平和阮龍等一群武將紛紛上前給皇帝和淑妃敬酒,預(yù)祝皇帝早日一統(tǒng)天下。
宴席之后,太后就說貞妃,“婉兒你是不是以皇后之位換淑妃幫你救父親了?兒啊,你怎么這么傻啊,你沒必要這么做啊?!必戝靼滋蟮囊馑迹F(xiàn)在回頭想想,陛下并非真的要處死父親,可是當(dāng)時心急如焚,能用的方法都用了,什么也不想保留,就怕事有萬一。淑妃答復(fù)說:“家和萬事興,爭來爭去也沒什么意思,妹妹想要這皇后的位置就給她吧?!?p> 貞妃想明白了,算來算去又何必呢,再怎么算也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就算她生下皇長子,現(xiàn)在也就是個貞妃;皇帝如果想封她為后,早就下旨了。不如順著皇帝的心意來吧。至于說大漢江山,自己放棄皇后的位置,就很可能意味著兒子繼榶放棄大漢的江山??苫实鄄哦鄽q,江山是皇帝的,占個嫡長子的位置也不一定能繼承皇位,一切還不是都由皇帝說了算嗎?這就是貞妃的處世哲學(xué),不爭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