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金襄詩文集

“筆”與“筆”

金襄詩文集 金長樂 702 2020-12-20 20:00:03

  因覽義烏稠壇中有諸篇別有用心的貼文而作。

  中華民族開始使用文字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軒轅黃帝時期,相傳為黃帝史官倉頡所造。華夏先民使用漢字,有據(jù)可查的,是從公元前14世紀(jì)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開始,至今約有三千年。因此,國人常以此為自豪,逢人便說“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三千年的文字史”。

  從使用簡體字以前的繁體漢字看,國人很容易理解字面的含義,因為我國的漢字是以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為造字法則。比如繁體的“筆”,上“竹”下“聿”,一眼看去就很好理解,古代的書寫工具長期使用毛筆,而筆桿就是用竹子做的。乍看之下,好像現(xiàn)代的簡體字“筆”更符合象形的法則。上“竹”下“毛”,的確是毛筆的造型。但是,我國先民在使用毛筆之前,是用竹竿、樹枝、骨器與刻刀書寫,所以“筆”端是直的,也是硬的。關(guān)鍵是古人對于著史立言的要求在于直言不諱,因此寫字記事的人必須有自律的秉性,不然就沒有如“董狐直筆責(zé)趙盾”的煌煌信史了。

  我國的古代典型文人在長期使用繁體漢字的過程中,也受到了文字文化的熏陶,養(yǎng)成了不茍且、不虛妄的品性。從“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無不昭示古代典型文人的錚錚鐵骨。就像“筆”一樣,中通外直。

  而今,我國自從開始使用簡體字后,似乎國人的精神也隨著文字的變化而受到潛移默化。“筆”字,把“聿”換成了“毛”,原本直的刀筆變成了彎的軟筆,連寫字的人也跟“筆”一樣沒了主心骨,可以為了錢歪曲事實,可以為了錢粉飾太平,可以為了錢嘩眾取寵。同樣是一支筆,有的人用來著書立言、評時衛(wèi)道,有的用來造謠誹謗、構(gòu)陷諂媚,有的人用來意淫瀉欲、肆力造污,雖然都是為了博取眼球,但用心卻有天壤之別。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