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門派,想要傳承久遠,必須得有壓箱底的護道手段,這就是底蘊,畢竟門派傳承中,不見得每代都有天資絕頂?shù)牡茏幼o道,終究免不了會有衰落之時,也不是每代都會有天人護持。
而這時,就需要以弱勝強的護道手段了,一般而言,都是以陣法克敵制勝。
這其中的佼佼者,當(dāng)屬武當(dāng)?shù)恼嫖淦呓仃嚒?p> 這是如今武當(dāng)掌門人張三豐所創(chuàng),當(dāng)年他承襲武當(dāng)傳承,入得武當(dāng)山,見真武神像座前的玄武神將,領(lǐng)悟了玄武至重至靈的特性,又參悟武當(dāng)“兩儀劍陣”的妙用,融匯玄門劍訣,從而創(chuàng)制出一套精妙無方的武功出來。
然而,這一門從玄武特性演化而來的武功決非一人之力能同時施為。
于是他傳了后來收取的七位弟子每人一套武功,各有精微奧妙之處,若二人合力,則攻守齊備,威力大增。
若三人同使,比二人同使的威力又強了一倍。
四人相當(dāng)于八位高手,五人相當(dāng)于十六位,六人相當(dāng)于三十二位,七人相當(dāng)于六十四位同樣境界的高手同時出手。
武當(dāng)山,怎么也能湊夠七位宗師,那就是六十四位宗師了,何人能敵?
這般威力,決計是無人能敵了,后來,七人習(xí)練精深,跟隨張三豐除魔衛(wèi)道,西域逍遙王東來之時,七俠以此陣,勝得逍遙王三大弟子,阻止了一場武林浩劫。
本來,武當(dāng)派傳承的是兩儀劍陣,這門劍陣,玄門各派,基本上皆有傳承,之時威力各有不同。
武當(dāng)派如今多了真武七截陣之后,也就超出同儕,成為玄門一道的首領(lǐng)。
這就和南少林一樣,天下佛門宗派何其多,單單九大宗門中,就還有北少林和密宗兩大派,南少林超出同儕,靠的就是羅漢陣,此陣最少可由五人組成,名為小羅漢陣,最多卻能達到一百零八人,人數(shù)愈多,威力愈強。
一旦發(fā)動后群攻之勢連綿不絕,永無休止,這一百零八人的羅漢大陣車輪群襲硬拼之下,入得陣中的高手縱然不被打死,時間一久,也要活活累死。
少林怎么也能湊夠一百零八位羅漢僧的,也有不怕會有滅門之危了。
蜀山派如今,自然是比不上這佛道兩門之首的底蘊,但是蜀山派也有他們沒有的,那就是楊恪所擁有的紫郢劍和青索劍。
紫郢青索,合二為一,萬邪不侵。
這是兩柄天然相合的神劍,全盛之時,甚至比著干將莫邪還要強上許多,如今雖然像是被封印,但其威力,若是用來施展雙劍之術(shù),恐怕,天下也是少有人能敵。
只是無雙劍術(shù)根底,實在太淺;內(nèi)功修為,和此時得到外掛提升的楊恪相比,同樣也算是粗淺。
因此,楊恪也必須和她雙修了,同時也越過一系列前置劍術(shù),直接讓無雙從“兩儀劍法”中的一路練起,只練一路,若是想要憑借此御敵,面對強敵,基本上只有死路一條。
但是,有楊恪從旁用相輔相成的另一路劍法帶著,兩人又各持紫郢青索,雙劍合璧之下,只要在蜀山派范圍,別說宗師級高手,就是大宗師也足可一戰(zhàn)了。
……
“上善若水……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蜀山派一處溪水之畔,楊恪正和無雙演練這一路兩儀劍法中的柔水劍訣。
旁邊不遠,則是幾處匯流的溪水所在,匯流在此,從橋洞中穿過,然后在旁邊的懸崖上,形成了一處瀑布。
這里位于通往蜀山主峰所在的山腰處,是一處相當(dāng)不錯的賞景之地,也正是楊恪當(dāng)初領(lǐng)悟上善若水意境的所在。
從此處,可以遠遠的觀察到廣場,看著那些外門弟子,井然有序的正在演練拳法,十余日的時間,基本都入門了。
有著蜀山派這個福地洞天的加成,哪怕天資愚鈍的,十余日時間,也足夠?qū)W會一門基礎(chǔ)武學(xué)了,當(dāng)然,這武學(xué)在蜀山是基礎(chǔ),放在江湖中,那些散人會將其認為是神功絕學(xué)的。
倒是內(nèi)功,因為大都未曾習(xí)過武,甚至也不認識字,大都還處于認字的階段,只能練習(xí)一下導(dǎo)氣,此時,也只約有一半的弟子,將一氣功入門。
幸虧這些新收入門的弟子,大都是十歲左右的年紀,習(xí)武年齡還不算晚,一口先天之氣,還未散盡。
若是等到十五歲之后,先天之氣已經(jīng)全然轉(zhuǎn)化成后天之氣,那么此時再習(xí)武,就是事倍功半了。
主要是內(nèi)功,不早早保護好自己的那一縷先天之氣,等著想要后天反轉(zhuǎn)先天之時,那是千難萬難了。
也只有先天之氣充盈,才可保證人的身體,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敗。
這才是所謂的:練武不練氣,最終是兒戲!
當(dāng)然,若是資質(zhì)夠高,也是悟性、根骨中某一項或者兩項,都遠超常人,還能獲得那些絕世神功的傳承,這樣,哪怕三十歲開始練功,也不算晚。
比如黃裳,從道藏中悟得《九陰真經(jīng)》之時,他已經(jīng)人到中年了,最終還是成就天人之境,無敵于天下。
根骨不足,我就自悟能補足根骨的武學(xué),這般悟性,千年以來,也是寥寥無幾。
絕世神功,足可以彌補先天之氣的缺失,不少絕世神功,只需要入門之后,就可源源不斷的轉(zhuǎn)化天地元氣,蘊養(yǎng)先天之氣。
楊恪所修的太玄真氣,就是先天真氣中,十分出眾的一眾,行功時中正平和,那么對于蘊養(yǎng)經(jīng)脈、丹田,就有著非凡的功效,不像是陰屬真氣或者陽屬真氣,有著相應(yīng)的經(jīng)脈限制。
而太玄真氣,在出手之時,則可選擇通過不同的經(jīng)脈運轉(zhuǎn)真氣,將真氣轉(zhuǎn)化為陰屬或者陽屬或者混元等屬性,增強相應(yīng)屬性武技的威力,這就又是一絕了。
而且,太玄真氣還可以隨時轉(zhuǎn)換屬性,甚至可以一同交雜著使出,讓敵人防不勝防。
而此時,楊恪運轉(zhuǎn)的就是陰屬真氣,他俊彥的臉龐上,此時像是蒙了一層熒光一般,肌膚如玉般晶瑩,讓無雙看的目不轉(zhuǎn)睛的。
喜歡上一個人,不知不覺中,他身上的所有缺點就全部消失,更何況楊恪還生的這么好看。
看著楊恪手中連綿的劍勢,瀟灑的風(fēng)姿,無雙此時感覺到了一絲沉醉,眼前的身影,像是在她心頭一戳一戳的。
稍后,楊恪握著她的手,一式一式的教著,不過,教了半晌,無雙的劍勢還是不怎么成形,這就讓楊恪很詫異了。
無雙的資質(zhì),固然比不上他,但是相對來說,也算是江湖人中不錯的,甚至在此時的蜀山派中,和那些新收的弟子相比,都可以稱得上“天才”了。
不至于十余日的時間,一門劍法還未曾入門,皺著眉頭,再教了兩遍,長進不大,這就讓楊恪很是犯愁了。
莫非,無雙不適合練劍?
可是這樣一來,計劃中的雙劍合璧,恐怕就要另想他法了。
等到下午,楊恪也實在不想繼續(xù)教下去了,他大概看出無雙的問題所在。
不是她不適合學(xué)劍,而是這一路劍法實在深奧,又是意大于式的劍招,要從柔水領(lǐng)悟冷、靜之意,將其演化為天地太陰之力,楊恪講述之時,無雙大都只是半懂不懂的。
這種狀態(tài)下,極其容易分神,也就是定力屬性不夠。
還有就是道法修為不足,對于楊恪所揭示的劍中真意,也只能領(lǐng)悟十之一二,所以進境就十分難看了。
看來無雙也只能將玄門劍法一路路的領(lǐng)悟,這卻需要水磨功夫,面臨的大劫,也只能楊恪一人扛著了。
讓無雙一人在此練劍,順便看管山下的弟子們。
楊恪上山,獨自一人上到了三清殿中,一入門,只覺得殿中劍氣橫生,這還是楊恪入內(nèi),換了人來,這里劍勢劍意劍氣恐怕還要強橫十倍。
這是因為殿中供奉著的紫郢劍和青索劍所致。
這兩柄前古奇珍,是這個世界目前最頂尖的神劍,甚至那傳世的軒轅劍恐怕都差了幾分。
畢竟,那不是真正的軒轅劍,只是當(dāng)年大周王朝的神匠,集合大周之力,鑄造的傳國至寶。
取了這兩柄神劍,楊恪出了三清殿,朝著后山繼續(xù)行進,后山山門未開,不過楊恪從十丈高的墻壁處,一躍而出,到了蜀山派后面的雪山之上。
隨著幾個縱躍,躍入了山巔的一片白茫茫之中。
雪山之巔,本應(yīng)該是白茫茫的,沒有冰雪之外的一切,不過這蜀山后的雪山之巔,卻是另有玄機。
山頂大約是個二三十畝大小的平臺,腳下不知是多少年的冰雪,山中央,則鑲嵌著一塊兩三丈高的巨石。
楊恪走向那塊巨石,巨石的陰影處,此時有一處雪鷹的巢穴,巨石之上,一只雪鷹,看著楊恪接近,發(fā)出一聲嘹亮的鷹嘯。
卻非是驅(qū)趕,而是有著歡迎的意味,這是楊恪之前登這雪山之時,偶然出手救下的一只雪鷹。
雪鷹巢穴中,幾只剛剛睜開眼的的小鷹隼,像是被母親剛才的嘯聲喚醒,一個個在巢穴中東倒西歪的。
楊恪取出一些谷物來,放在一邊,在這巨石的一旁,用掌印按了下去,本來像是一整塊的巨石,突然隨著隆隆聲,一道石門打開。
入目的是幾道石階,順著石階向下,走了約有百余階之后,出現(xiàn)在楊恪面前的,是一處廣闊的石室。
此時向上看上去,幾十顆龍眼一般的夜明珠,鑲嵌在石室之頂,再看周圍的墻壁,綿延向上,直如一塊。
也真的是一整塊,楊恪曾特意的看過,這是一整塊的巨石,不見絲毫縫隙,鑲嵌在此,而且,這也不是普通的巨石,楊恪曾用掌力試過,用盡全力,也未曾在這石壁上,留下分毫印跡。
這一處石室中,并未曾有什么前輩留下的神功秘籍,也未曾有什么神兵利器,空蕩蕩的,只像是被人拋棄的一處舊宅。
楊恪所在的,還不是唯一的石室,在一側(cè)的墻壁上,楊恪上前,手掌印上,真氣涌出,又一道石門出現(xiàn),往下又是幾十石階,這是一處比上面的石室,更加遼闊的石室。
這一處石室,同樣也是空蕩蕩的,當(dāng)然,這也不算屋頂上的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