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侯珠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國的珍寶,也稱為“隨珠”,與“和氏璧”并稱為“春秋二寶”、“隨珠和璧”或“隨和”?!痘茨献印罚骸半S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傳說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見一條受傷的大蛇在路旁痛苦萬分,隨侯心生惻隱,令人給蛇敷藥包扎,放歸草叢。這條大蛇痊愈后銜一顆夜明珠來到隨侯住處,說:“我乃龍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边@就是被稱作“靈蛇之珠”的隨侯珠。
《搜神記》的描述:“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
《淮南子》:“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莊子·讓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p> 張衡《西京賦》:“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
漢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記》將隨侯珠的故事記得更詳細(xì)。原意是:春秋時隨國有斷蛇丘。隨侯出行,見大蛇被打成兩斷,看其蛇有些靈異,便命隨行者用藥救治,蛇立即能活動。此處便叫“斷蛇丘”。一年以后,蛇銜明珠來報答隨侯?!爸橛瘡酱?,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隨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隨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間一說是隨侯乘船時,突遇風(fēng)浪,一大蛇于水中銜大珠獻(xiàn)上;另一說是深夜夢見一大蛇銜來明珠報恩,隨侯醒來果見一明珠將室內(nèi)照得如同白晝。
就目前而言,一共有四種說法
其一:珍珠說。《史記·龜策列傳》有“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的記載,認(rèn)為隨珠即珍珠。這種說法疑問有二,一是淡水珍珠,不可能如此巨大;二是珍珠的成份是碳酸鈣,容易分解很難流傳于百年以上。
其二:料珠說。隨州的曾侯乙墓出土了百余顆料珠,最大者直徑2.3厘米,有人認(rèn)為是隨珠。實際上它是天然產(chǎn)出的火山玻璃。
“琉璃”,也還不是古代文獻(xiàn)中所見的對于玻璃的最早的定名,在其前,玻璃有著更為古老的稱呼,是“隨侯珠”、“五色玉”。東漢王充《論衡》“率性”篇中有道:“兼魚蚌之珠,與《禹貢》‘■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泵鞔_提到,戰(zhàn)國時的隨國就已經(jīng)善于燒制玻璃珠。近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戰(zhàn)國時代的玻璃珠實物,有專家認(rèn)為就是文獻(xiàn)中所提的著名的“隨侯珠”。曾侯乙墓共出土173顆玻璃珠,在表面布滿圓圈紋,一般稱作“蜻蜓眼”式玻璃珠。
其三:金剛石說。認(rèn)為隨珠是金剛石的主要依據(jù)是金剛石的晶體,多呈珠球狀、無色透明、強(qiáng)烈的光澤等,但這些證據(jù)都不夠充分。不過,金剛石在日光下爆曬,在暗室里可以看見不同顏色的磷光。至于一寸有余,金剛石是有那么大的。
但這個說法個人以及許多人并不認(rèn)同,因為在古代鉆石這一類的比較少,而且比較難以開采和打磨,而且鉆石在古代并不流行,反而流行的是琉璃以及水晶之類的,根據(jù)查閱資料,雖然鉆石在很早之前就流入了國內(nèi)但并未流行,鉆石流行國內(nèi)的時候,在97年,因此推定隨侯珠是金剛石這個說法并不成立
其四:螢石說。這是目前世人普遍接受的說法。首先,隨州的北部有螢石產(chǎn)出。其次,螢石確為發(fā)光礦物。
瑩石這個東西應(yīng)該也不是,或者說應(yīng)該是的,畢竟有很多古代文獻(xiàn)記載這個隨侯珠能夠照亮室內(nèi),但應(yīng)該不是瑩石這個東西,瑩石這個東西的發(fā)光程度并沒有那么夸張,也有可能是古人故意杜撰出來的,運用夸張手法夸大隨侯珠影響。
其實個人認(rèn)為隨侯珠這個東西肯定是真實存在的,畢竟這可是與和氏璧相齊名的存在!
這東西應(yīng)該在秦始皇陵內(nèi),和和氏璧在一起,一頭埋在秦始皇陵內(nèi)陪葬,畢竟,在古代可是有著視死如視生的觀念,所以可以推測隨侯珠葬在了秦始皇陵之內(nèi)
而秦始皇所用的傳國玉璽這個應(yīng)該沒有在里面,雖然有很多人說這個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做的,但是我不認(rèn)同,為和氏壁只是一塊玉璧,一塊玉璧才多厚,一個玉璽有多厚這兩者根本不能相媲美,一塊玉璽怎么著也得有七八公分厚,一塊玉璧才多厚頂天一兩公分厚,所以這個傳國玉璽絕對不是用和氏璧做的,應(yīng)該是選自其他的玉石,而制作這塊傳國玉璽的玉絕對能夠與和氏璧這塊能夠讓秦皇割城相讓的美玉相媲美或者說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