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弱冠時與郗超并稱,時人謂之: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
司馬奕被廢黜后,朝中形成王彪之、謝安、王坦之聯(lián)手抗衡桓溫的局面,司馬氏完全頂不住了,他們是不得不站到臺前。司馬氏指望世家斗權(quán)臣,世家又分邊下注頂著司馬氏與權(quán)臣互毆,權(quán)臣則把司馬氏當成擋箭牌對世家一手打一手拉。
土斷可以說是世家的逆鱗,誰碰誰死,皇帝也不例外,可桓溫卻將這一政策維持下來了,代價就是那幾個短命皇帝。司馬紹繼位之初能夠平定王敦之亂,離不開世家的支持,可他同樣看到了世家對于皇權(quán)的侵害,于是開始了改革,也就是加強集權(quán)、削弱世家,結(jié)果呢?原本得到眾多名士支持的他在位三年人就沒了。
庾氏兄弟頭鐵不服,在司馬衍繼位后再次觸碰這個禁區(qū),庾亮原本在朝中強勢到王導(dǎo)都要暫避鋒芒,結(jié)果一碰土斷立馬內(nèi)外交困、眾叛親離。蘇峻之亂爆發(fā),庾氏瞬間被打回原形,被迫外任去經(jīng)營地方。
可安分沒幾年,庾氏兄弟又鬧騰著北伐,生怕別人不知道在打啥主意,不就是想憑借軍功壓制朝野,繼而推行土斷提升威望重掌中樞,這能讓你干成才怪了。幾兄弟先后被拖后腿,北伐不僅沒起色,還相繼或郁憤、或勞頓死于任上。暗藏壞水的桓溫卻趁機冒頭,庾氏外戚和世家你來我往,小皇帝司馬衍被擁著當裁判,桓溫則像個局外人似的,一心悶頭割韭菜、薅羊毛。
瑯琊王氏、太原王氏、謝氏三方雖然合作,卻是時局所迫,絕非是鐵板一塊。竺法潛在剡山隱居時,太原王氏命支遁去監(jiān)視,瑯琊王氏、謝氏兩家攔阻,真正出錢又出力的是王羲之,謝安只是寫幾封信做做場面。
三家好不容易拖垮了庾氏,司馬聃卻沒按他們的劇本演,而司馬丕一繼位就將司馬岳、司馬聃過繼到父親司馬衍名下以正法統(tǒng),又延請竺法潛出山,擺明是不想當傀儡?,樼鹜跏袭斎蝗f般愿意,幻想著重現(xiàn)早年王氏執(zhí)政時,家中子弟全都占據(jù)內(nèi)外高位的盛景,可另外兩家能同意才怪。況且司馬丕也只是虛晃一槍,從未明確表態(tài)要讓竺法潛執(zhí)政,目的僅僅是挑動世家矛盾,將水攪渾達到自保,同時看看有沒有機會獲利。
司馬丕的行為不能說不聰明,但他忽略了幾位前任的下場,對于世家來說聰明的皇帝遠不如平庸的皇帝,哪怕是裝傻都行。缺乏硬實力的司馬丕,其挑動世家相斗的手腕很快就被看破,還自以為將世家玩弄于鼓掌之上,作死般的又重提土斷。
就好比在玩搶座位的游戲,大家都在遵守規(guī)則繞圈,司馬丕卻一邊煽動一邊暗戳戳的往座位那邊靠,結(jié)果剩下的人立即達成一致,直接一起把他擠出局,可不甘心的他在出局前一手造就了最壯最能搶的桓溫。
王羲之代領(lǐng)會稽內(nèi)史是撿的王述的空子,王述因母喪歸家治喪守孝,王羲之向來輕視王述,因其聲譽、名望超過自己感到忿忿不平。王羲之聲稱要前往吊唁卻沒有前去,到了王述家門前,卻門都不入就離開,以此凌辱到門口迎接的王述,二人嫌隙因此加深。王述除服后,出任揚州刺史,命人檢舉王羲之治下疏漏,王羲之被迫稱病辭職。
桓溫二次北伐大敗姚襄、收復(fù)洛陽,隆和元年(362年)反復(fù)無常的呂護再次降燕后受命進攻洛陽,由此拉開前燕大舉南下的序幕,燕、晉兩軍圍繞許洛之地連年交戰(zhàn)。興寧三年(365年)慕容恪、慕容垂攻下洛陽,執(zhí)殺率孤軍死守的沈勁,這一年釋道安南下襄陽,服食金丹的司馬丕毒發(fā)身亡。
王坦之身為王述之子,人設(shè)上與王羲之乃至整個瑯琊王氏,關(guān)系都不可能處得好。況且王坦之本人也是心高氣傲之輩,早年江虨任仆射時選拔官員,打算以他為尚書郎,然而他卻說自東晉建立,尚書郎都只用次等人才,怎么能讓他出任這一職位。
司馬昱病重,臨終前下詔讓桓溫攝政,并效仿劉備托孤,說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王坦之得知后大怒,手持詔書入內(nèi),在司馬昱面前撕毀,迫使司馬昱下令修改詔書,改以桓溫輔政,攝和輔一字之差,效果卻是天壤之別。
王述曾任王導(dǎo)屬官,聚會時每到王導(dǎo)講話,其他人都爭相贊譽,只有末座的王述潑冷水,王導(dǎo)因此對王述十分贊賞。事實上,兩個人都是老陰陽人了,真要贊賞還會把人安排在末座?王述之父被時人推許為中興第一名士,王導(dǎo)、衛(wèi)階、周顗、庾亮都得往后稍,他王藍田可是吃個水煮蛋都能心氣不順。
司馬昱死后被安葬在鐘山之陽的高平陵,桓溫次年(373年)二月以拜謁皇陵的名義帶兵入朝,建康流言四起說他入京是要誅除王謝并篡晉,畢竟有之前誅除庾殷行廢立的前科。
此時的皇帝司馬曜年僅十一歲,朝廷掌控在二王一謝手中,三方能夠聯(lián)合是謝安在中間起到了黏合的作用,當時謝安與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迎接桓溫時拜于道側(cè)。朝中有位望的大臣都驚慌失措,但桓溫僅以盧悚入宮案將尚書陸始收付廷尉,已經(jīng)病發(fā)的桓溫來到建康是強撐病體,在建康待了不足半月就返回姑孰。
司馬昱病逝后的次月,彭城人盧悚自稱大道祭酒,聚攏信徒八百余家。十一月,趁著司馬昱出殯下葬,盧悚遣弟子許龍至吳縣西柴里,想要迎接被廢為海西公的司馬奕,卻被司馬奕拒絕。于是盧悚率眾攻打?qū)m城北部的廣莫門,并詐稱海西公還朝,從云龍門沖入殿廷內(nèi)奪取武庫甲械。游擊將軍毛安之入宮,與左將軍殷康、中領(lǐng)軍桓秘一同反擊,將盧悚及其徒眾數(shù)百人殺死。
吳縣就是吳郡陸氏的本貫,發(fā)生這種事桓溫當然是直接找地頭蛇陸氏問責,當時還有吳國內(nèi)史刁彝、御史顧允帶兵監(jiān)管司馬奕。刁彝在桓溫死后就升任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但出鎮(zhèn)廣陵的次年就死于任上,一般來說官員死后追贈都會加一級,但他死后只追贈本官。
吳中四姓,顧陸朱張,但顧氏老早就倒向了桓溫。在褚裒(褚蒜子之父)北伐失敗慚恨而死后,桓溫上書請求北伐,朝廷推出殷浩抗衡桓溫,殷浩也就成了桓溫最想除去的競爭對手。之后殷浩與降晉的姚襄不睦,導(dǎo)致北伐失敗,顧悅之上表彈劾殷浩,與朝臣中的殷浩故舊爭論,為桓溫逼廢殷浩出了一把力。
顧悅之的兒子就有名了,是有三癡之稱的著名畫家顧愷之,他在桓溫幕府中擔任參軍,桓溫死后他去墓地拜謁,作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