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橋會操第九日,連續(xù)幾天皆無事,派往兩岸查探鄉(xiāng)聚有無串聯(lián)的斥候再次輪換。
距黎明不到半個時辰,天上卻沒有一點光亮,手伸在面前亦不見五指,只是眨眼間,接連升起的響箭破開靜謐。
河水退去后,露出細土沉淀成的灘涂,看似被風吹得發(fā)干,停上去卻直冒水,稍有不慎連馬都能陷個沒頂。緊挨著是一片卵石帶,邊緣處被沖刷下切成數(shù)米高的坎沿,翻爬上去是看不到邊際的茂密草澤,即便夏天已經(jīng)采割了一茬,仍高出常人許多,貿(mào)然鉆進去方位難辨。
按照鳴哨多寡所對應的狀況,呂隆正沿著此前蹚出來的小路,往更北面的匯合點奔逃,他腳下盡是半干不濕的淤泥,跑了不過十來步,隨著不斷附著,一雙短靴就沾裹成兩坨礙事的泥團,只得慢下來剮蹭幾下,再撐開礙事的水草繼續(xù)穿行。
‘只恨耶娘少生兩只腳?!?p> 幾個呼吸后,少年本該倉皇無措的內(nèi)心,卻抓著一丁點空子不斷涌出雜念,慌亂也在這些念頭的覆蓋下,不覺平復下來。
‘又臭又香,燒的甚物什。’
周遭原本只有草葉與泥土的氣息,突兀的多出一股焦糊味,還帶著羊皮上殘留油脂腐敗形成的特殊臭味,不同于呂隆所著皮護胸的硝臭味,他在頭腦中迅速閃回此前情形,判斷最先發(fā)出示警的方位,猜測襲擊來自下游,即東側(cè)。
秋分過后,白天變短,晝夜溫差也變大,同時隨著谷子開始收獲、晾曬,關(guān)中能夠通航的水道上,到處可見平底方頭的漕船。這種方艄的船型,春秋時就已出現(xiàn),之后歷經(jīng)上千年改進,唐代開始用于長江口近海,宋、元稱平底防沙船或平底船,到明朝通稱沙船。
河面上,大大小小過半數(shù)的船只,都為關(guān)中各地豪強所有,只有漆色較新的大船,才是近些年在關(guān)東打造的。此前,彭超、俱難兵敗淮陰之時,這些漕船并未南下。
這卻是東晉方面,接任西中郎將的桓伊,仍率部釘在淮陽。因兩漢分封之故,陳郡也稱淮陽國、陳國,這里是由黃入淮的關(guān)鍵節(jié)點,鴻溝過滎陽、經(jīng)大梁,折向東南的淮陽,再南下潁水,順流入淮。而且,桓伊麾下的西府兵,同樣源自流民帥部曲,能追溯至祖逖北伐于淮陰募兵。
又跑了百十步,呂隆終是察覺到不對勁,下游過來的襲擊者,數(shù)量多是肯定的,但要真將這片開始枯黃的葦荻點燃,只靠兩條腿根本跑不掉。對方只是通過放煙,將早就暴露的斥候驅(qū)走,即使想明白這茬,呂隆也只能繼續(xù)趕向預設(shè)的集結(jié)地,先與同袍匯合恢復編制。
此時季秋已過了大半,正是霜降時節(jié),夜里的溫度已經(jīng)低到個位數(shù),就是有營帳都頂不住涼風侵襲,何況是露宿。
抽調(diào)來閱操的小兩千少年郎衛(wèi),野外經(jīng)驗相當有限,年紀大的也不過二十上下,而十三歲的呂隆屬于年紀最小的那一撥,若非他之前的幾次遠行經(jīng)歷,根本無法應付自如。
穿過百十來步的草澤,呂隆頭上冒著熱氣,緊張加上劇烈運動使得他手腳有些酸脹,來到附近幾支斥候相約聚集之處,搖曳的火光以及微亮的天色,并沒讓逃離身后黑暗的他感到心安,只因情形比預想的更糟。
不少郎衛(wèi)似呂隆這般官員子弟出身,閱操之初的熱情消退后,后幾日大多都叫苦連天。又加上地處畿內(nèi),很多人都沒把哨探太當回事,出了營地軍法約束也寬松了下來。到了夜里,涼氣有若繞指之柔,重重圍纏而來,又無隙不入,一多半人都受不住,脫了甲,裹緊氈毯、皮袍,蜷起身子,打著瞌睡苦挨。
自前秦東并幽、冀,西取梁、益,北伏涼、代,統(tǒng)一北方以來,這些新生代的貴宦子弟不論胡漢,幾乎沒有苻堅那種混一天下的進取心,只覺的這些家業(yè)已經(jīng)足夠,沒必要再去打仗,大家各領(lǐng)膏腴之地安居,你好我好。
這會,也正是那些腿腳雖快,卻失了甲械的家伙,攛掇、鼓噪著打回去。出于家世,丟了鎧甲的少年郎衛(wèi)清楚后果有多嚴重,但更重要的還是丟了面子,尤其是通過交流,弄明白來襲者沒動真格,只為驚走眾人,更是底氣十足。
但不等喧嚷的一干人達成一致,北面也不斷響起傳訊的梆鼓聲,頃刻間,得到宿在農(nóng)田棚舍的守夜者示警后,周邊聚落的村人打起火把,扛著農(nóng)具,沿著田間縱橫的小路,蜂擁而來。
北魏時,外戚李崇任兗州刺史期間,為了防盜,在鄉(xiāng)間每村設(shè)立鼓樓,盜匪一出現(xiàn),立即擂鼓示警,附近聚落的村人聞訊,各據(jù)要道伏擊,此后各地都開始模仿。
農(nóng)人為了糊口一刻也不得閑,搶收完谷子,晾曬的同時,還要忙著翻耕,緊跟著搶種冬麥,只有冬季來臨前,麥苗長得夠壯,來年的收成才有指望。
可近幾年,關(guān)中的年景實在不算好,先是地震,又是旱災,好在自五公之亂以后,前秦治下的三輔再未遭過兵燹,苻堅又下令起堤通渠,修治水利,百姓感念此情,攻襄陽、襲淮南、平幽冀,幾番大征輸糧應役,亦是疲困近乎極限。
根本沒有出言解釋的機會,朦朧天幕下,被亭吏、鄉(xiāng)老組織起來的村社青壯一擁而上,先把有損害麥苗嫌疑的家伙都捉下,待天亮后再做辨別。
草澤邊緣連著引水溉田的土渠,村人據(jù)地利,以泥石土塊投擲,少年郎衛(wèi)只得四散躲避。呂隆尚披著甲,行動稍遲一步,趕來匯合時卻遇上這場面,混亂中額頭上也被砸了一記,只得隨著眾人扭頭又往來路逃。
本已有些酸痛的身體,驟然生出新的動力,恍惚中呂隆有種感覺,自己比以往跑的更快了,涼風從身體兩側(cè)拂向身后,好似在推著他往前。呂隆邊跑邊回頭,只慢幾步的少年,劇烈喘息著將手伸來,想要拽著他的肩膀拉一把,可就那么一掌的距離,卻怎么也抓不到,臉上神色也從驚恐化作嫉恨。
近兩千抽調(diào)自中兵各營的少年郎衛(wèi),此前素不相識,除了年歲相仿者或許曾在太學做過同窗,大多都只是這幾日才混個臉熟,連名字都不知道。
可這人呂隆恰巧認得,長他一歲的任石,面色黝黑,眼目細長,個子高他半頭,兩人是同一批進入太子衛(wèi)率的郎官。其叔父是光祿大夫任群,曾受王猛舉薦,還兼著太子家令,在朝中早早站了隊,與向來避免過早卷入爭儲的呂氏并非一路人。
呂隆顧不上多想,安全脫身為先,但一直沒有卸下武器鎧甲來減輕負擔。最后,穿回草澤另一端時,只剩一個披著夾了鐵片的兩襠鎧,體型與胞弟呂超相若的白胖少年跟著。
歇氣時通過自述,才知二人同歲,其名喚作扶余崇,伯父扶余蔚在滎陽做太守。
沒錯,就是那個在前秦圍攻鄴城時,率同黨五百余人開北門倒戈的前燕散騎侍郎,但事后卻取得苻堅信任,入仕前秦。而同樣的行為,在襄陽開城倒戈的李伯護,卻在入長安后被殺,萬事就怕同類對比,這一比就足以顯出扶余蔚的能耐。
一問才知,扶余崇抽調(diào)自積弩營,而呂隆由太子率轉(zhuǎn)入那陣,二人也算做過同袍,所以雖未見過其人,對方卻識得他。
同為新入郎衛(wèi),呂隆憑借家世,一年幾次遷轉(zhuǎn),成了為苻堅值宿宮門的中郎,春蒐上更是在車駕左右執(zhí)戟。而任石、扶余崇之流,雖也出身貴宦,卻只能從郎中開始苦熬資歷,三年之后又三年,要是沒什么特殊際遇取得升遷、外放,做一輩子老侍郎也不是沒可能。
而河灘這邊,來襲者已經(jīng)不見,這般行動迅速,顯然早有計劃,人員的訓練水平也遠高于草澤北面的村社農(nóng)人。
借著殘余的火光,遠近一共十幾處殘燼,看到卵石帶上那未燒完的木頭框架,呂隆才明白那臭香味的來援,這燒的是來時用的羊皮浮囊,普通村人絕對舍不得,這是南岸哪家豪強派了私兵部曲來報復。
且天亮后,不是在北岸有地方躲藏,就是河上有船接應。這意味著原本的民間私斗正在升級,逃返回河灘的二人處境也十分危急,隨時可能撞見私兵甲士遭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