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又是一年核桃飄香時
老家門前種著一顆核桃樹,核桃樹在院子里有很多年頭,它見證了歲月的每一個腳步。無論暑熱嚴(yán)寒、風(fēng)霜雨晴,它像一個心態(tài)平和的老年人,笑看著世間百態(tài)。
它沒有白楊樹那么挺拔,但枝干虬勁有力,粗細分明,錯落有致;它沒有梨樹的妖嬈,但偉岸適度,不矯揉造作。春天,樹枝在漫長的冬眠中醒來,長出嫩綠的葉和一簇簇細密的像毛毛蟲樣的花。一串一嘟嚕的,有著一種不張揚的樸實美。
每到農(nóng)歷七月中旬的時刻,苞蕾慢慢長成了核桃,翠綠的核桃似一顆顆大大的彈珠掛滿枝頭,煞是好看。有些核桃等不及,包裹著的綠皮逐漸變黑,風(fēng)雨一打,掉到院子地上,四處滾動。
先生說,這是北方的薄皮核桃,是全國最好的品種之一。我對此笑笑,不是不喜歡,總覺得這硬硬的玩意兒剝起來麻煩,錘砸弄上好一會兒,才能見到果仁。
先生好似明白我的心意,走到樹底下,踮起腳尖,摘了一顆核桃,欣喜地對我說:“讓你嘗嘗新鮮核桃的美味?!毕壬押颂曳旁谂_面上,順手拿起旁邊的磨刀石,用力往下一砸。核桃的綠色汁液像一朵花四處濺開來,這種汁液弄到手上很難洗下來,手指腹會變黑。
核桃被砸扁,露出乳白色的外殼和嫩白的核桃仁。果仁鑲嵌在殼里太結(jié)實,還不能立馬取出來。先生補了幾刀,整個核桃支離破碎,撥掉兩層外殼和果仁上的一層苦澀的皮,然后把細細碎碎的核桃仁交給我。
整個“工序”大概花了四五分鐘,先生的雙手手指全染上了綠色,洗也沒洗掉。我享受著先生的勞動成果,慢慢地嚼著,聽著吱吱的酥脆聲,新鮮的核桃仁香甜不油膩,淡淡的清香爬上味蕾,神經(jīng)里的細胞不禁為之雀躍,內(nèi)心不由生出一種莫名的感動。
薄皮核桃果然名副其實,它不僅營養(yǎng)價值高,還承載著生活中的細微美好,承載著一份愛和真情,傳承著一種核桃文化,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執(zhí)著。
先生饒有興趣地講,在古代,文玩核桃的收藏是高貴的象征,它興起于漢朝,流行于唐朝,在清朝的時候達到頂峰。核桃個小,方便攜帶,而且隨時可以把玩。隨著時間的推移,核桃的顏色出現(xiàn)變化,深紅而且通透亮澤。
清朝乾隆皇帝不僅是把玩核桃的高手,還是鑒賞核桃的專家,八旗子弟以玩核桃為潮流。在BJ流傳著這么一句話:“貝勒手里三樣寶,扳指核桃籠中鳥。”故宮博物館中還收藏著各種文玩核桃,寫著“某某貝勒親送......”“某某親王親送......”
文玩核桃的選擇是非常講究的,并不是每個核桃都符合標(biāo)準(zhǔn)。它要求每對核桃的文理相似、大小一致、重量相當(dāng)。最好有一定的形狀,如官帽,如獅子頭。有些核桃要把玩十來年,帶著玩家對生活的熱愛和執(zhí)著,呈現(xiàn)出一種靈氣,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
我驚訝于不起眼的核桃居然有這么多故事和講究,暗啞的表面蘊藏著深厚的靈性,忽地想起小時候?qū)W到的明朝文學(xué)家魏學(xué)洢創(chuàng)作的一篇《核舟記》中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約莫兩厘米長的核桃,恁是被他雕出了蘇軾《后赤壁賦》中的故事。船身細節(jié)精巧細微、軒窗敞篷面面俱到、人物肖像動作可謂技藝驚為天人、還刻著幾十個字。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文中的核舟早已沒了痕跡,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中,臺灣故宮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清乾隆二年陳祖章所雕橄欖核舟,便是后人對魏學(xué)洢文中高超技巧人物的致敬。那細小的精美雕刻,觀賞過之人無不靜佇流連、嘆為觀止。
又一個熟透了的核桃“咚”地一聲滾落到我的面前,拾起來,剝掉已經(jīng)腐爛黑色的皮,米白的殼依然完好,散發(fā)出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