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郎中鄭忠獻計
韓信破代攻趙,駐扎在修武,與劉邦隔著黃河遙相呼應(yīng)!按理說,劉邦滎陽慘敗,被圍成皋。韓信、張耳等人應(yīng)該在第一時間,出兵南下,斷項羽后路,牽制楚軍。也不會出現(xiàn),劉邦渡過黃河,剝奪兵權(quán)之事。
其實,這不怪韓信和張耳等人見死不救。也并非這二人有異心,坐山觀虎斗。
這主要有以下原因:
1.劉邦敗得太快,輸?shù)锰珣K。
2.趙國還有大量趙軍勢力。
3.消息閉塞。
劉邦不管那么多,他認為這二人有異心。所以,他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了韓信和張耳軍權(quán)。
韓信,真是命苦??!
韓信定魏破代,被劉邦抽調(diào)精銳。這一次更徹底,韓信破趙,被劉邦奪了軍權(quán)。
劉邦說:我們又見面了。
韓信對這次見面,沒有什么好印象。
你來就來吧!奪了軍權(quán),也就罷了!連招呼都不打,真是氣煞我也!
韓信氣歸氣,但,也沒有做出實質(zhì)性反對動作。有氣,他忍著。畢竟,他的一切是劉邦給的。別人能給,就能拿回去。
劉邦也覺得自己這樣做不太好,為了照顧張耳、韓信等人不滿情緒,也為了更好治理趙、代等地。
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封韓信為趙相。
張耳對趙地,有深刻感情,也有很強的影響力。反秦之時,他輔佐武臣稱王,助趙氏后裔公子歇重建趙國。
因為巨鹿之戰(zhàn),表現(xiàn)特別優(yōu)秀。再加上,逼降章邯,跟隨項羽西進咸陽,支持工作。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也念張耳之功,封為常山王。定都,信都。趙王歇,被趕到代地。信都,也是張耳和陳馀,從刎勁之交變成仇敵之地。
張耳和陳馀誰對誰錯,已經(jīng)不重要。那個曾經(jīng)對他如父的男人,已經(jīng)離開這個世界。
張耳成為趙王,感觸頗多??!折騰了一個大圈,他又回來了。
項羽封他為常山王,劉邦封他為趙王。張耳在亂局之中,兩次做出正確選擇,讓他成為秦末漢初不倒翁,以王者至尊,站穩(wěn)趙地。
對于,這個分封。張耳沒有意見,他很滿意。
韓信對這個分封,也感到滿意。他定魏、破代、攻趙、降燕,戰(zhàn)功顯赫,得到劉邦認可。雖然沒有軍權(quán),但,他還能重整旗鼓。
劉邦拿到軍權(quán),又搞定張耳、韓信。劉邦分封后,又給二人布置新的任務(wù)。
張耳的任務(wù),固守趙地。韓信的任務(wù),負責東向攻齊。
劉邦也給自己安排了一個任務(wù):找項羽報仇,血戰(zhàn)到底。
這次短暫會面后,劉邦、韓信、張耳,開始做各自工作。
劉邦率軍南下,來到黃河岸邊。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鄭忠。
鄭忠,這個人物,史料留下的個人信息并不多。只知道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官位是郎中。
郎中,是帝王侍從官稱謂。他的職責,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由于郎中常在君主左右,處親要之位,不僅可以參與制定政策,影響君主所作出的各項重要決定,有時可以形成一種重要的政治勢力。
鄭忠露臉次數(shù)不多,一次,就被歷史記住。尤其是對劉邦而言,很重要。
鄭忠是個聰明人,劉邦滎陽、成皋,敗得相當慘。他想去找項羽報仇的心情很急切。誰敢在這個時候去勸諫劉邦不要打,你打不贏項羽,定會得到兩個字:找罵。
鄭忠沒有直接說不能打,他委婉說了一句:楚軍士氣正盛,我軍新敗,不宜正面交戰(zhàn)。
劉邦臉色平靜,問他:那該怎么辦。
鄭忠給出一條建議:高壘深塹,勿與戰(zhàn)。
鄭忠見劉邦臉色不對,連忙表達一個觀點:項羽能打,只有一個。劉邦不能打(不能說出口),但,他手底下有很多能打的人。劉邦要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與項羽全面開打。
楚地,遍地開花,項羽疲于奔命。
漢軍嚴陣以待,就能取得最終勝利。
劉邦只想聽最后一句話:取得勝利。
鄭忠也說了一個前提,也就是劉邦的任務(wù):牽制住項羽。
滎陽之戰(zhàn),折損重臣、大將。成皋之戰(zhàn),孤身一人逃亡,狼狽不堪。劉邦吵著打項羽,只有一個原因:要給將士一個交代。
劉邦正在氣頭上,才做出了與項羽決戰(zhàn)的命令。如今,鄭忠的話,給了劉邦一個臺階下,也讓他怒氣消散。
有句話說得好,憤怒地人,總會做出錯誤的政令。所幸,劉邦能夠控制憤怒,聽得進去別人意見。
滎陽突圍,奔入關(guān)中,遇到一個袁生,給他獻策,出武關(guān),下宛、葉,取得一定成績。
滎陽慘敗、成皋狼狽突圍,他又遇到一個鄭忠,又給他指出一條新的戰(zhàn)略:遍地開花。
劉邦很幸運,遭遇挫折,總會有人站出來,給他指明方向。劉邦本人,也聽得進去。突然覺得,劉邦是上天之子,天命所歸。遇到問題,總會有人給他解決。
劉邦找項羽決戰(zhàn),本來就是怒氣所致。
鄭忠給劉邦分析局勢,又給他臺階下。劉邦順勢而下,采納鄭忠意見。
劉邦選擇固守,吸引項羽注意力。他傳達一個信號:項羽,我在這里,來打我??!
項羽在滎陽、成皋,打了漂亮一擊,兩戰(zhàn)皆勝,士氣正盛。項羽趁著余威,向東攻打下一道防線:鞏-洛。
結(jié)果:項羽沒有打下來。
就在這時,項羽得知,劉邦逃跑的方向在北邊,且匯聚趙地漢軍。
項羽向西攻打,就會被劉邦南下,攔腰截斷。項羽身為兵家,是不會讓這種情況出現(xiàn)。于是,項羽調(diào)轉(zhuǎn)兵力,攻打黃河北岸的劉邦。然,劉邦沒有和項羽打的意思。
項羽沒有渡河工具,也無法攻破劉邦設(shè)立的新防線。
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zhàn)事,再次陷入僵持。
劉邦總結(jié)上次經(jīng)驗教訓,又根據(jù)鄭忠提出的意見,擾亂楚軍后方,遍地開花。
派了兩個人,去楚地,大鬧一番。
史料記載了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人叫盧綰,另一個人叫劉賈。
也記載了軍隊數(shù)量:卒二萬人,騎數(shù)百。
地點:渡白馬津,入楚地。
他們的任務(wù):支援彭越,攪亂楚地。楚地局勢,越亂越好。
來看一下,劉賈和盧綰兩個人的資料。
盧綰不僅是劉邦發(fā)小,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他們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走向社會。盧綰覺得劉邦能夠干大事,跟著他混。哪怕,劉邦犯事,他都形影不離。
劉邦沛縣起義,盧綰也跟著去,以門客身份加入。西進亡秦,入漢中,定三秦,伐項羽。這些事,盧綰都參與。他被劉邦任命為將軍,并常常擔任侍中,官至太尉,封長安侯。
若論信任程度和親密度,曹參、蕭何等人都比不過。盧綰有個特權(quán),能夠自由出入劉邦休息之地。
劉賈是劉邦同族中人,是他堂兄。
劉賈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就是劉邦定三秦。他被劉邦封為將軍,有個任務(wù):鎮(zhèn)守桃林塞。
劉邦分軍兩萬,數(shù)百騎兵,讓這兩個人匯合彭越,叛亂西楚后方。也說明兩個現(xiàn)象:
1.劉邦身邊無將可用。
2.劉邦為這二人樹立威信。
劉邦不嫌事大,他要攪亂西楚。
這一次,劉賈和盧綰,他們還有個任務(wù):燒毀楚軍屯積軍糧,以破壞楚軍的根基,使無法供給項羽軍需糧食。
項羽,接招吧!
我,劉邦,又回來了。
這一次,我要將你的勢力范圍,攪得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