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那個不為人知的仙境
漢唐文化社的“我在十里桃林等你”視頻,引發(fā)了第一波熱度。
緊接著,在林湘的策劃和指導下,葛曉靜在本地的新聞媒體上,開始了第二波宣傳推廣。
首先,得感謝村長林衛(wèi)民前期工作做的好。
他連續(xù)幾天泡在鎮(zhèn)領導的辦公室里,終于求動對方,帶著他跑了一趟市融媒體中心。原來市融媒體中心主任跟他是老朋友,交情很好。
軟磨硬泡了半天,林衛(wèi)民貢獻了一盒好茶葉,對方終于同意,在東江市晚報上給青桐山桃花坳登一個小豆腐塊,并讓各個新媒體賬號給發(fā)一篇文章。
文章自然要林衛(wèi)民的人來寫,他們只負責發(fā)。
其實這些新媒體號的編輯本來也要找新聞寫文章,有人給提供素材和文章,他們也樂得輕松,點點手指頭的事嘛。
而非常幸運的是,就在葛曉靜準備寫文章的當日,虞美人開花了!
紅、橙、黃、白……五彩斑斕的花朵,密密匝匝地鋪在山坡上,千朵萬朵在風中搖曳,自帶高光感的綠草低低環(huán)繞,層次感十足,更襯托出虞美人的妖嬈明艷。
無論是站在坡底的山道,往上仰望,還是站在坡頂,往下眺望,都會被這鮮艷奪目的大型花海所驚艷。
就像是宮崎駿的漫畫。
又像是現(xiàn)實版的莫奈花園。
太美了!
美到讓人失語!
葛曉靜一口氣給林湘發(fā)送了十幾張照片,每張都美得驚心動魄。
隔著手機屏幕,她都能感受到這片花海的震撼。
原本只打算寫桃花坳,多了虞美人花海的素材,葛曉靜的一篇文章簡直堪稱妙筆生花,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巨大的吸引力。
“那個不為人知的仙境——青桐山花?!?。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林湘在看了葛曉靜寫的文章之后,給改的。
文章字數(shù)不多,基本只是描述了青桐山的地理位置、風景特點,配了大量的虞美人花海、十里桃林的圖片。
融媒體中心收到這篇文章之后,先引起了內(nèi)部的轟動。
“咱們市居然有這么漂亮的風景?”
“青桐山桃花坳,我前段時間去過,桃花林是真的漂亮,而且特別香,能熏醉你那種;但那會兒好像只有路邊開了點花,沒見到這么大的一片花海啊。”
編輯甚至懷疑文章的真實性,還打電話給葛曉靜反復確認。
最后,大家按捺不住,干脆打了申請,五六個編輯和記者打著實地采風的名義,組團來青桐山玩了一天。
葛曉靜和馬玉柱接待了她們,逛了虞美人花海,又逛了十里桃林。
現(xiàn)在的十里桃林是真正的十里桃林了,不像之前還得四舍五入。
姑娘們狂拍照片,連美顏濾鏡都不用開,光是真實的自然風景就夠美夠夢幻了。
中午就在山上,馬小航給她們做了一頓燒烤。
早前種樹的時候,黃家輝請來給林湘他們做燒烤的那對夫妻,現(xiàn)在也不在鎮(zhèn)里擺攤了,每天都跑青桐山來做生意,已經(jīng)跟馬玉柱簽了合同,長期駐扎。
對著這樣明麗的山色風光,美美地吃了小燒烤,姑娘們又到溪谷里玩了一小時水。
桐溪雖然不出名,但溪水清澈,溪邊都是形狀各異的大巖石,被溪水沖刷的圓潤光滑,溪里還有一些小魚小蝦,頗有野趣。
融媒體中心的姑娘們玩了一天,興盡而歸,第二天就發(fā)動了各個關系好的單位、學校,用他們的新媒體號也轉發(fā)了葛曉靜的文章。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后面幾天,青桐山的游客量暴漲,翻了一倍多。
好在現(xiàn)在除了馬玉柱公司里的兄弟們,林衛(wèi)民也雇了好些個村民,作為青桐山旅游管理公司的臨時員工,人手還算夠。
仰賴于融媒體中心的大力支持,跟旅行社的洽談也傳來了好消息。
本地的幾家旅行社,愿意跟青桐山就清明小長假進行一次短期合作,采用的是門票打折和階梯式的現(xiàn)金獎勵,可以期待最終效果。
宣傳攻勢進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時,青桐山的基建也逐漸完工了。
景區(qū)入口就在山道起點處,以木結構為主,帶有浙省古民居特點的人字尖頂棚,覆蓋黑瓦,兩邊是延伸向山坡和溪谷的高大木柵欄,靠近山坡一側的柵欄前面,是一方大石頭,東江石雕匠人在上面雕刻了兩行字。
第一行的字稍微小一點,“那個不為人知的仙境”。
第二行的字大而居中,“青桐山風景區(qū)”。
入口目前沒有檢票閘機,全靠人工檢票。
景區(qū)入口前方五十米,左側就是露天停車場,右側則是售票處。
露天停車場所在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片荒地,把野草碎石清一清,平整了地面,白線劃出兩百個停車位。
停車場也設了出入口,一小時兩塊錢,全天封頂十五塊。
按照原先青桐山的日游客量,停車場是完全夠用的,但隨著這兩天游客量翻倍,偶爾竟然出現(xiàn)了停車難的情況。
林衛(wèi)民和馬玉柱商量之后,覺得宣傳得好,清明假期的游客肯定會更多,很可能出現(xiàn)停車困難的情況。
但因為這個停車場有一側是溪谷,面積就這么大,沒辦法再擴展了。
只有售票處背后不遠處,還有一塊荒草地,是沿著青桐山的山勢走的,離景區(qū)入口大概兩百米,到時候也能作為臨時停車的地方。
未雨綢繆,馬玉柱已經(jīng)開始雇人清理這片荒地的野草碎石了。
至于售票處,要說還是村長林衛(wèi)民會辦事。
這個售票處原本是本村某戶村民的房子,老式民居,三間平房帶個小院,戶主一家在外地做生意買房定居了,十幾年沒回來了。
林衛(wèi)民就聯(lián)系對方,問他們能不能賣給旅游公司。
一個村里的,難免沾親帶故,戶主還得叫林衛(wèi)民一聲叔呢。房子又年久失修,也就地基值點錢,半賣半送,五萬塊錢就搞定了。
林衛(wèi)民就讓馬玉柱負責,拉來水泥砂漿,雇了兩個人,修繕了房子,平整了院子,鋪了石板路面,重新拉了水電,改造成了一個售票處。
所以現(xiàn)在,早就不像之前那樣,入口處擺個小桌子現(xiàn)場賣票了,游客都是在售票處買票,然后到入口檢票進景區(qū)。
除了實體票,還可以在葛曉靜運營的公眾號上買電子票,掃二維碼就行。
就在大家忙得昏天黑地的過程中,清明小長假一步一步地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