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粗暴對待他人情緒的方式,正是粗暴對待自己的證據(jù)
最近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或者說發(fā)生了2件很湊巧的事情讓我對于自己的情緒應對模式有了更全觀的覺察。
其中一件是一個其他部門的同事(其實也不是很熟,工作偶爾會對接到,談工作之余也會偶爾聊一聊公司八卦那種)突然找我抱怨他與他所在部門的同事溝通的不順暢,跟我反復吐槽那個同事是有多奇葩、多煩人、專業(yè)性多差、讓他多無語等等。
整個過程我的反饋都是非常的冷靜和局外人姿態(tài),跟他理性分析工作中解決問題最重要,情緒是需要自己消化的,如果實在無法推動工作可以向上反饋要求更換搭檔,如果當下無法心態(tài)平和地繼續(xù)溝通可以停下來先調整好情緒,以及對方可能是什么原因才與他溝通不暢,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也不需要理解對方等等——全都是非常具體實際的分析+行動建議,沒有一點情感上的共情。
我雖然看似很耐心在傾聽和回復了,但其實我心里到后面已經(jīng)開始有了一絲不耐煩,并且希望他可以盡早結束他重復的抱怨。
可當他終于在我反復的“理性建議”中說他已經(jīng)平復了,進而停止抱怨后,我才似乎能夠愿意去給到對方一些情感上的鏈接,或者說這個時候我似乎才覺察到他并沒有在與我傾訴的過程中得到安慰(這也是他會反復抱怨同一個問題的原因),直到最后他都沒有從我這里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理解和共情。
但事實上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我并不理解他的訴求是什么,我當時的感受是:有問題,就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好,解決了就行,為什么要找我訴說,我跟你一起抱怨那個同事又不能幫你解決問題,而且我聽你單方面的描述,我也無法客觀評價對錯,而且我都告訴你我的建議是什么了,為什么還是要繼續(xù)抱怨,情緒又不能解決問題·····基于這些想法下,我對于他后面持續(xù)的抱怨是不理解的,甚至是有點不想回應的。
但是在我跟他的對話告一段落并意識到自己在這次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時候,我開始反思自己在負面情緒上的應對模式,而且這種反應模式似乎并不是只針對這個同事——上午我們部門的同事也是在工作溝通中碰到問題了,然后她也是反復抱怨,我也是全程理性“指導”和“建議”,應對程序和面對這個同事的如出一轍。
甚至我察覺到,我大多時候對于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是同樣的應對方式。
盡管這樣的反應模式可以讓我盡可能理性地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但這并不會讓我感覺到舒適,而且在事后情緒會反撲得很厲害,讓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疏導和排解。
那什么樣的反應會讓我感到安慰和感到舒適呢?
我想起之前跟前任相處的一些細節(jié),當時的我也喜歡跟他抱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那時候他給我的反饋跟我這次給到同事的完全一致,而我當時感到糟糕透了,并且把我的感受反饋給了他,然后告訴他我希望他可以理解我的感受和情緒,而不是評判,也不需要了解具體問題是什么,以及給到什么建議,因為行業(yè)與行業(yè)、公司與公司、崗位與崗位本來差異性比較大,不專業(yè)的建議只會讓人更加鬧心,我希望他跟我站在一邊,哪怕跟我一起罵一罵跟我有矛盾的那個人······
寫到這里,我不禁莞爾:我可真是雙標呢!
而且我發(fā)現(xiàn)我在我情緒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我根本不會跟自己講道理,而是靜靜跟自己待著,嘗試理解自己,心疼自己,安撫內(nèi)心那個感到受傷和難過的小孩,也不著急讓趕走情緒,就跟它待著,讓它在我溫暖的關注下流動起來,然后流出我的身體······
一旦我強制性地想要控制我的情緒,著急走出負面的狀態(tài),反而會讓我陷入更糟糕的狀態(tài)里。
所以無論是面對自己,還是他人的負面情緒上,并不需要太多的理性,不需要正確,只需要傾聽和理解,只需要陪伴和感受。
而一旦我們能夠有覺察地溫柔對待自己的情緒,我們就能夠做到溫柔地應對他人的情緒。
我們粗暴對待他人情緒的方式,正是我們粗暴對待自己的證據(jù)。
而我們之所以無法面對情緒——與情緒待在一起,而是習慣用理性去應對、去回避情緒,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擔心自己不夠強大,陷入到情緒里就會被淹沒了,那種恐懼有時候可以類比成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害怕掉水里會被淹死的恐懼,但事實上并不會,具體可回看之前的文章《允許當下沒那么好、沒那么舒適》;
另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的自戀本能,我們并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弱的,負面情緒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無力的,產(chǎn)生自己很“弱”的感覺,這會傷害到我們的自戀。而生存本能會驅使我們不斷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會讓我們感受到強大,而不允許自己“弱”恰恰是我們很多時候心理問題產(chǎn)生——真正變?nèi)醯脑颉?p> 可能這里你會問,那別人的負面情緒呢,怎么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弱了?
那是因為別人的“弱”會映射到我們內(nèi)心“弱”的部分,這種鏈接是我們很多人不愿意給予別人共情的原因。
除非一個人能夠始終肯定自我的存在價值,接納“弱”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并能在需要的時候鏈接到內(nèi)在的愛與力量,ta才有可能對人類擁有最大的慈悲,才能共情到他人的“弱”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