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第九章(總第二百八十七章)、傳國玉璽
眾人圍著黃忠殺在一起,沒有幾個回合,就有三名靖勇軍騎兵落馬,隨后又有一人刀被磕飛,一人戰(zhàn)馬受傷,退出了廝殺。這時,黃忠高舉著大刀,咬牙切齒又朝陳奎砍來,誓要一刀劈死陳奎,眼看陳奎無法抵擋這一刀,杜如趁其全神貫注之時,一箭正中黃忠右腋,大刀“當(dāng)啷啷”落到地上。因為距離近,且勁道足,黃忠應(yīng)聲被射翻摔倒在馬下,被陳奎使勁一刀劃過脖頸,首級幾乎與脖頸分開。
李徵率部隨之沖入曹營,將人馬分為左右兩隊沖入曹兵群中。這些慌亂的新兵,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基本是一邊倒的廝殺。當(dāng)天漸漸開亮的時候,隨著“投降不殺!”的呼聲四起,曹兵紛紛放下了刀槍,跪地求饒。
趙伍到曹丕的大司徒府門前,與守衛(wèi)大司徒府的曹兵廝殺成一團。隨后又沖出府四百多曹兵,瞬間就被趙伍的騎兵給淹沒了,雖然曹丕的親兵有一定的戰(zhàn)斗力,但是趙伍的精騎戰(zhàn)斗力更強,且人員數(shù)量更多,趙伍只劈倒了兩個曹兵,再看周圍,曹兵基本就消滅差不多了,基本沒夠填牙縫。大司徒府大門緊閉,可以聽到里面亂哄哄的,將領(lǐng)不全,士兵發(fā)懵,指揮亂套。有的說集合準(zhǔn)備,有的說快準(zhǔn)備箭弩,有的說點燈,有的說不要點燈,有的說沖出去,有的說不要沖出去。
曹丕拂曉前的夢境,被闖進來的親兵將軍曹據(jù)打破了。曹據(jù)緊張的道:“主公,情況緊急,馬宇的騎兵來襲,沖出去數(shù)百士兵也沒擋住。現(xiàn)在馬宇的騎兵已包圍了大司徒府,我已令緊關(guān)大門,全體親兵拒門堅守,等待支援。”
曹丕也顧不上旁邊嚇得哆哆嗦嗦的夫人了,一邊穿衣服,一邊說道:“派人沖出府去,令黃忠黃漢升率人馬速來退敵接應(yīng)?!眲傋叱雠P室,曹丕又令侍女服侍夫人起來,并讓所有的家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起來,躲在室內(nèi)不要亂跑。
大門外,趙伍令封鎖街道,對進入封鎖區(qū)的人格殺勿論,并包圍整個大司徒府,一只蒼蠅也不準(zhǔn)飛出去。大司徒府的大紅門又厚又重,沖撞幾次都沒打開,趙伍下令放火燒大門,又令各部從四處翻墻攻進去。
有士兵找來的干柴,堆在大司徒府門口,很快就燃起了熊熊烈火。還有的士兵將燃燒的柴火扔進院子里,不知道引燃了什么,院子里邊也燃起了大火,映紅了黑沉沉的夜空,也給門里院內(nèi)造成了更大的慌亂。
。。。。。
東方已出現(xiàn)魚肚白,街口突然傳來一陣騷亂,有二三百人馬沖了過來。當(dāng)先一員大將正是夏侯尚,他聞訊率著自己的全部親兵、家丁等直接往大司徒府趕來救援。
隊長張蒙見來敵甚急,大聲道:“箭弩準(zhǔn)備,一、二、放!”兩波箭弩后,放倒了三四十騎。張蒙大喊道:“箭弩后撤配合射殺來敵,大家隨我沖上去?!睆埫纱唏R沖出,與一騎黑馬的大漢戰(zhàn)在一起,對方一刀斜劈過來,張蒙猛力揮刀格開,卻不料對方勁力奇大,張蒙手中的刀“當(dāng)”的一聲被磕落脫手,回手一刀就往張蒙后頸劈來。張蒙感覺后頸一陣發(fā)涼,低身來了個鐙里藏身,才堪堪躲過這必中的一刀,但戰(zhàn)馬被一刀劈中,倒地而亡。這個大漢催馬不停向前躍去,將一精騎士兵劈倒,同時大漢的左肩中了一箭,幾乎落馬的同時,又劈倒了一精騎士兵,這時又一箭射中了大漢的脖頸翻身落馬,被上來的一把閃亮的佩刀劃過脖頸。
夏侯尚長槍一揮,沖過來剛刺倒了一名靖勇軍士兵,臉上同時被箭射中,左右立即上來五六人來護救,眾人感覺中箭者身份不一般,立即過來七八個弓箭手集中箭弩圍射,將夏侯尚以及沖過來的五六人射殺,眾人又撲上前去,將來敵迅速的徹底清剿。
。。。。。
天亮?xí)r,許承的大軍從西門涌入,如水銀瀉地般在長沙城內(nèi)四處散開,控制了所有的城門、街道、路口,將大街上零散的、到處亂跑的曹兵及時逮捕。通過特工隊的引導(dǎo),對曹丕的文臣武將進行抓捕關(guān)押,迅速穩(wěn)定了長沙的局勢。同時薛龍、李徵已將兵營這邊基本平定,曹軍將領(lǐng)均戰(zhàn)死,共有二千一百四十九人投降。
當(dāng)馬宇和賈詡、郭嘉等人來到大司徒府時,趙伍部從大門、從四面圍墻已沖進府里了,戰(zhàn)斗也接近尾聲。馬宇令李登控制、清理整個院子,然后和賈詡、郭嘉等來到尚在廝殺的后院,見趙伍將一座屋子團團圍住,屋子的門窗緊閉,里面隱約傳出來女人和小孩的哭聲,從窗戶和門縫不時射出箭弩。站在門板后面的趙伍正在準(zhǔn)備放火燒房子,見到馬宇來了,急迎上來道:“主公,里面不停的放冷箭,這里很危險,你還是暫避一下吧?!?p> 看著屋子外面四處都是曹兵和靖勇軍士兵尸體,可以想象剛才廝殺的激烈程度,馬宇問道:“里面都是什么人?”
“曹丕和家人,還有大約五六十名親兵。”趙伍應(yīng)道:“我們喊話,他們不回應(yīng),我們正在準(zhǔn)備放火燒,把他們逼出來?!?p> “可先用話語動搖其心?!辟Z詡急道。
馬宇道:“文和之言甚合我意。先不要放火,我和曹丕說幾句話,若不行再放火不遲?!?p> 李登急阻道:“主公,危險?!?p> “主公,這太危險了,我們喊話投降不殺,但里面始終頑抗,只是用射箭回應(yīng)我們,剛才還射死了我們一名什長和四名士兵呢?!壁w伍急道。
“天亮了,目前長沙已經(jīng)在我們手里了,不差這一會兒,說完話,再放火也來得及。”馬宇讓趙伍將門板前移,又找了兩個大嗓門的士兵躲在門板后,大聲喊道:“曹大司徒,我家主公漢中王要和你說話?!边B喊了三遍,屋子里面漸漸安靜下來了。
“曹子桓,我是馬宇,靖勇軍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面控制了長沙,大局已定,長江天險已被我突破,我靖勇軍已全面過江,現(xiàn)在是咱們好好談?wù)劦臅r候了?!瘪R宇高聲道。
院子里一時安靜的無聲無息,屋子里的哭聲也停了下來,似乎有人在低聲說話,過了片刻,曹丕怒氣的高聲道:“馬德遠(yuǎn),你無故出兵犯我荊州,害我荊州軍民,咱們沒有什么好談的?!?p> “你父與我深交多年,雖然認(rèn)我作為老弟,但我對孟德公一向非常敬仰,常言道,愛屋及烏,我對你也非常的敬佩的。”馬宇高聲道。
屋子里安靜的沒有一點聲音,仿佛是個沒人的空屋子一般。
“如今我奉旨討伐,圣意不可違背。”馬宇繼續(xù)說道:“只要你從屋子里走出來,交出傳國玉璽,我封你為荊安公,保證你們一家老小平安富貴。”
馬宇并不敢肯定傳國玉璽一定是在曹丕手里,但從孫堅、袁術(shù)、呂布等被滅的過程,馬宇估計傳國玉璽十有八九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死必然會把玉璽交給曹丕,今日只能詐一下了,沒詐出來再說。
曹丕大聲道:“我哪里有什么傳國玉璽,你可不要隨便亂說。”
“有句話不知你聽說過沒,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人不配財,必有所失。得到了不該得到的東西,擁有了不該擁有的東西,只能給你帶來不幸和災(zāi)難。我知道傳國玉璽在你那里,這種東西,對朝廷來說,是鎮(zhèn)國之寶,對其他人來說,就是不祥之物,只要你交出傳國玉璽,我馬德遠(yuǎn)在這里當(dāng)著眾人的面,向你鄭重?fù)?dān)保,你一家老小永保富貴?!?p> 屋子里響起了女人和孩子的哭聲,哭聲里還夾雜著聽不清的爭吵聲,最后聲音越來越大,突然又傳來兵器的格斗聲,又相繼傳來了數(shù)十聲慘叫。趙伍等人要沖進去,被馬宇止住了。
。。。。。。。。。。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藍(lán)田玉精制而成,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優(yōu)美的篆字,從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tǒng)皇帝的憑證。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趙國,得和氏璧。后統(tǒng)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著名玉工孫壽精心刻于其上?!笆苊谔?,既壽永昌”其含義就是:我順受天命,當(dāng)了皇帝,就要使我和黎民長壽,國運永遠(yuǎn)昌盛。據(jù)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fēng)浪驟起,龍舟即將傾覆,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zhèn)風(fēng)平浪,傳國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后,在華陰平舒道上有人將傳國玉璽奉上,傳國玉璽復(fù)歸秦始皇。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秦子嬰跪捧傳國玉璽獻于咸陽道左,秦亡。及高祖誅項羽,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quán),時孺子劉嬰年幼,將國璽藏于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要,太后怒而詈之,并擲國璽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王莽兵敗被殺,禁衛(wèi)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玉璽,趨至宛,獻于更始帝劉玄。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傳國玉璽易主劉盆子。后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玉璽拱手奉于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quán)。漢靈帝中平六年,何進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傳國玉璽失蹤。至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水井中有五彩云氣,遂使人入井中,見投井自盡之宮女脖頸上系一匣子,匣內(nèi)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于妻吳氏之處。后來袁術(shù)拘吳氏,奪得國璽。袁術(shù)死后,荊州刺史徐璆攜國璽至許昌,時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玉璽得以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漢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于傳國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七字,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265),司馬炎依樣畫葫蘆,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玉璽又歸晉。
晉永嘉五年(311),前趙劉聰俘獲晉懷帝司馬熾,玉璽又歸前趙。過了十九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更加別出心裁,竟在玉璽右側(cè)加刻“天命石氏”。又過了二十年,再傳冉魏。后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玉璽被晉將領(lǐng)騙走,并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玉璽又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至南朝,傳國玉璽經(jīng)歷宋、齊、梁、陳四代更迭,至隋朝統(tǒng)一華夏,傳國玉璽收入隋朝皇宮。大業(yè)十四年(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于江都(今揚州),隋朝滅亡。蕭后攜隋煬帝之孫楊政道及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自刻數(shù)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貞觀四年(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與隋煬帝之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于李唐,太宗龍顏大悅。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勖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玉璽轉(zhuǎn)歸后唐。后唐清泰三年,后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燔于玄武樓,傳國玉璽自此失蹤。
后晉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后周廣順三年二月,內(nèi)制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為文?!敝林軓V順中,始造二寶,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寶”,一曰“皇帝神寶”。太祖受禪,傳此二寶,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宋仁宗慶歷八年冬十一月乙亥,作“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宋哲宗時,有農(nóng)夫名段義者于耕田時發(fā)現(xiàn)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jīng)十三位大學(xué)士依據(jù)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rèn)定乃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玉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風(fēng)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譏為畫蛇添足。其實宋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玉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玉璽”被金國掠走,此后便銷聲匿跡了。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xiàn)于大都,叫賣于市,為權(quán)相伯顏命人購得。后伯顏曾將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tǒng)統(tǒng)磨平,分發(fā)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朝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xù)馳騁于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dá)入漠北,窮追猛打遠(yuǎn)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最終還是無功而返。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xiàn)身之鼓噪,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明孝宗認(rèn)定為贗品而未認(rèn)可。
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上面刻有“皇帝之璽”。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極之“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頗好考據(jù),欽定其為贗品。但權(quán)且以假當(dāng)真,聊以充數(shù),亦無深究者。后來清末,此玉璽存放于沈陽故宮,后不知所蹤。后來,開修黃河獲一玉璽,進獻乾隆帝,乾隆考證為贗品。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yōu)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qū)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fù)不見蹤影。時馮玉祥的將領(lǐng)鹿鐘麟等人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就此,玉璽失蹤于世,皇朝至此完結(jié),中國進入了新的世紀(jì)。歷經(jīng)兩千余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不所迷離的“傳國玉璽”時隱時現(xiàn),最終還是湮沒于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令人嘆息痛心。
但此處存疑。
關(guān)于傳國玉璽存有疑義,見《漢書·元后傳》:初,漢高祖入咸陽至灞上,秦王子嬰降于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藉,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藏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陽侯舜諭指。舜素謹(jǐn)敕,太后雅愛信之。舜既見,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之國,不復(fù)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dāng)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詳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cè)長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
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以地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悅,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文中并未提及崩了一角,后世《資治通鑒》等史書中,也未見有崩角鑲金的記載,疑為后世演義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