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文獻(xiàn)帝又征馮弘于高麗,高麗乃殺之于北豐,子孫同時死者十余人。
北燕兩代以來,都與南朝交好。而宋文帝劉義隆是還要北伐的。
高句麗,本身也是自東晉時便向南朝稱臣,劉宋高祖劉裕與少帝劉義符在位時都曾遣使高句麗,對長壽王高璉加官進(jìn)爵,冊封他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驪王、樂浪公”。
公元438年,馮弘入高句麗兩年后,宋文帝準(zhǔn)備停當(dāng),便下令王白駒、趙次興兩人帶兵出海以迎馮弘,并傳令高句麗“料理資遣”。
這次所走的路線,從之前幾次北燕與南朝的聯(lián)絡(luò)來看,應(yīng)該也是取道從山東,很可能還是從東萊出海,在遼東半島登陸。
登陸遼東的劉宋,約莫七千人,走向高句麗。一開始并沒有引起北魏過多關(guān)注。
在他們看來,長壽王連接壤的北魏都敢違抗,拒不交出馮弘,就更加不可能對隔海相對的劉宋屈服了。
而且,已經(jīng)賜死。
一開始推說是北魏要人。而他們也是剛剛收到消息:
是說的,走了三四百人,就像是逃難。在官兵到達(dá)前,他們上了船,沿途請予以接納救助。
太武平遼西,索要馮弘,高句麗王都拒絕了。時過境遷,他在北魏的兒子問候一聲,也有修好的意思。
時年講究孝道。
更加想不到的是,南朝的宋,這一趟只去了七千人。說是弘五子業(yè)現(xiàn)為宋太守,要接其父弘去宋。
而公元435年,宋元嘉十二年,宋文帝下詔封馮弘為“燕王”。
“燕王數(shù)為魏所攻,遣使詣建康稱籓奉貢。癸酉,詔封為燕王,江南謂之黃龍國?!薄顿Y治通鑒卷一百二十》
現(xiàn)在,來了燕王馮弘的親眷,要求對質(zhì)。
高句麗被逼無奈,這等事情,以反叛坐罪誅,確有其事。
當(dāng)然,鑒于高句麗自東晉就稱臣,交好幾代人。馮弘南下附劉宋。
其實(shí)是不能以反叛罪論之。宋使說,“馮弘也不是高句麗的臣民,但他是國主冊封的宋的王爵,他的兒子在劉宋做太守和來信可以理解為他是宋的貴賓?!?p> 高句麗被說得無言以對。于是,襲殺馮弘的孫漱和高仇也來到了宋使跟前。
高句麗使臣推說,馮弘在北豐,而他在王城。
這里面又有構(gòu)陷。
或者說,又是庶位扶正的一例陷害。
他們有的繼承權(quán)限,就排在馮弘他們后面。事實(shí)清楚。
高句麗接待的使臣似乎也沒有想到,還有人推薦他領(lǐng)兵,這……北燕來人綿延八十里。
時年用人重德,何況領(lǐng)軍之將。雖然打仗回來已經(jīng)是要上交兵權(quán)。高句麗使臣臉色一時也有些難看,但有人提醒了一句,是要對南面百濟(jì)用兵。
正是用人之際。
高句麗使臣遂又猶豫,推說要去回稟君主。但高仇已經(jīng)認(rèn)罪,馮家苦主等不得了,抬手拔出腰間短刀。
手起刀落。
事起倉促。他已俯首請罪,短刀在室內(nèi)揮的開,一刀斬下就能致命。
血濺上墻紙。
一刀斬之。此舉也出乎宋使的意料。
幾乎就在高句麗的使臣回身的時候,南朝宋的人已經(jīng)擒住孫漱,雙方的使臣同時阻攔道:“住手!”
跟著宋的使臣來的還有兩位宋將,率七千人。但這里已經(jīng)是高句麗腹心之地,離王城也近。
全部被高句麗扣留。擒住孫漱的宋將王白駒也在其中。
但高句麗也有它的思索,遠(yuǎn)交近攻,北燕的博士是這么說的。
之前已經(jīng)得罪了北魏,南部還有強(qiáng)敵百濟(jì)國,與新羅結(jié)盟。
早在公元4世紀(jì),日本就出兵進(jìn)攻新羅,當(dāng)時的新羅國力羸弱,在高句麗好太王的支持下打敗日軍入侵。
南北朝時期,雖然新羅和日本都和中國中原王朝有來往,但新羅和日本的關(guān)系卻始終無法得到全面的緩和,和高句麗走動更多。
公元427年,邊國高句麗遷都平壤,對百濟(jì)構(gòu)成巨大壓力。
于是百濟(jì)與新羅和解,并在公元434年結(jié)為同盟,共同應(yīng)對高句麗重心南移的壓力;另一方面加強(qiáng)同南朝的交往,并于公元450年向劉宋請求腰弩,從而加強(qiáng)軍備。
而這里是公元438年。百濟(jì)和新羅結(jié)為同盟之后的第五年,和重心南移的邊國高句麗時有邊地爭端。
也就是用人之際。
更重要的是,馮家和北燕百姓確實(shí)是有幾百人上了海邊的船。
而海天東望。高句麗王于廷議時也想起海邊,點(diǎn)點(diǎn)帆影,迎著如火夕陽消失在海天盡頭。
這時候,廷議刑法大同小異,賜死王及他的子孫,并遷徙走他的親近人員。而他們曾是北燕的統(tǒng)治者,也是知道的。
一開始,他們是這么想的。他們是連一天都不肯待了。
附近駐有官兵,但他們伐木浮海走的。也有漁船……大大小小的,不一而足,只是離開的決心。北魏使臣前來,高句麗遂說賜死馮弘及子孫十余人。
“而他們已經(jīng)走了?”北魏使臣一開始也沒有聽明白。
追問一句,“投海走了三四百人?”
“走了,也有三四個月了?!备呔潲惔χ?,途徑的漁民漁村零星救起,北魏境內(nèi)必然也有,大概是沒有人去說的。
亂世逃荒,俱是可憐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只是渡海船只簡陋,漁船為主,沿途擱淺幾十人。
南朝的宋,實(shí)還沒來得及說。他們就來了,使臣佐證,廷議便也改了前面的認(rèn)定,更多人相信:
馮弘是冤殺的。但一開始并沒有賜死,只是分開,他們就上船跑了。高句麗也有想不通的。
跟南朝的宋使?fàn)幷摿撕芫谩!捌群??我們的人還沒有去,他們就登上了船?!?p> “沿途搜尋,救起幾十人。”
西漢時期乃至更早就有了編戶齊民,高句麗也在琢磨,他們是不肯回來的。而那幾十侍從也不肯留下,堅(jiān)持南下,倒是跟其主馮弘如出一轍。
還有,高句麗該以中原王朝認(rèn)可的方式繼承北燕,以得到更多的人認(rèn)同。這也是真的。
無可辯駁。他們也想南下,但實(shí)力尚不如北燕。
并不是所有請求替朝廷戍邊的部落,都會被接受。但到了南北朝時期,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中原王朝覆滅時總是有著更多機(jī)會:
高句麗原是邊國,也曾向北燕稱臣。這也是北燕國主馮弘在國提及邊國高句麗總是有著傲慢和偏見:
高句麗曾是邊地一個部落,被北燕打敗而臣服,就像北魏的賀蘭部。
原是相約組成北燕政權(quán)的王族之一,約為姻親,就像北魏有如賀蘭部的八大王公貴族,他燕地馮氏原也是。
原本的王族是鮮卑慕容氏。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元后只可能是慕容氏。他燕地馮氏也是。
北燕馮跋的元后是慕容氏的女兒。其弟馮弘名不正,就更加得是,劉宋的使臣知道:
據(jù)說,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成型于秦朝,遂滅六國而一統(tǒng)。
六國還是王,他秦始皇則成了王之上的皇帝。到了漢朝,繼承發(fā)展,漢高祖劉邦因勢利導(dǎo)推廣去了匈奴,約為兄弟,引得鮮卑人等過來,漢武帝則開發(fā)西域。
隨著絲綢之路延伸,千金買天馬,與公主和親并行。
也是一種融合。到了三國時期,天下大勢,分分合合的,就跟草原上鑄金人不知怎的流行起來。高句麗來得倒早,一開始并不起眼,被燕山下的馮氏擋了個嚴(yán)實(shí)。
馮唐易老,馮氏封地有好馬,北燕慕容氏還是選了馮氏。而劉宋的短刀,明顯比北燕的更精良。
這種全長在半米左右的短刀,是橫刀,已經(jīng)有了后世唐式陌刀的鋒利。
他們拿在手里傳看,是比北魏的兵刃更無堅(jiān)不摧,女人都能一刀斬殺武將。是劉裕步兵用來對付南燕和北魏鐵騎的,而從行程推算,劉宋來得更快。
原是隔海相望的。他們得了北燕大片土地和人口,廷議也想北方爭雄,做得比北燕更好,更傾向于交好隔海相望的劉宋。
南北朝時期出海航行,自是險象環(huán)生,他們走得匆忙。說是有的人的船被大風(fēng)吹斷了桅桿,用長繩子吊著船帆才保持航行,幸虧此時已經(jīng)離海岸不遠(yuǎn)了,很快便到達(dá)了劉宋的東萊。
然后,去了王城建康,將燕王馮弘的書信遞交宋文帝劉義隆。求一個公道。而劉宋這么快就派出七千人的遠(yuǎn)征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們同意接納。宋使是這么說的,“我們已經(jīng)接納了馮業(yè),也同意接納馮氏的族人百姓?!?p> “綿延八十里,老弱婦孺,實(shí)際上青壯男丁只有三四萬人?!备呔潲惖娜烁问勾_認(rèn)。
時年雖沒有難民的庇護(hù)說法,卻也有差不多的表達(dá)。都到了國破家亡的時候。
不得不走。
愿意接納,實(shí)也是拿了它和龍城身后的燕國土地。
中原大地是這樣。他們原就在這片土地上:
戰(zhàn)爭也不能驅(qū)趕百姓??梢赃w走。
高句麗的人也是這么做的,也聽說了,聽說馮弘的人去了南朝還在說:
也是馮弘那脾氣,實(shí)在守不住了,不然,他會選擇帶著龍城百姓棄城而去。出了城,還張弓搭箭,回身射出一箭。
將龍城以火箭引燃。跟著他的侍從遂也火箭如雨,都一個德性:
燒了它,也不便宜北魏。同行的高句麗的將證實(shí),下令撤走的時候,是馮弘說的。
“一根雞毛,一捆稻草,也不給魏人留下?!币彩墙忉?,他們的武器是更加精良吧,換上的時候也沒有多想。
就不說高句麗,北方的列國遂也將視線投向長江以南的地方,來往的商隊(duì)是說那里幅員遼闊,不輸給中原大地。
再過去,還有地方。
說是嶺南。
于是,高句麗長壽王最終還是將王白駒等人專門遣使送回建康,只是說王白駒等,濫殺高句麗軍兵,要求宋文帝嚴(yán)懲。
高句麗的武將被個女人殺死了,還是苦主,眾目睽睽之下一刀斬之。大概是沒法說出口的。
宋文帝劉義隆也順著臺階下,在高句麗使節(jié)面前把王白駒等人下獄先做足功夫,之后等高句麗使者回國才予以赦免:
“璉以白駒等專殺,遣使執(zhí)送之。上以遠(yuǎn)國,不欲違其意,白駒等下獄,見原?!?p> ——《宋書列傳五十七》
與此同時,宋文帝也遣使問責(zé)高句麗王何以偏聽偏信,冤殺馮弘于北豐,及其子孫十余人。
高句麗長壽王也不得不在宋的使臣面前做足工夫,上馮弘謚號“昭成皇帝”之后,以中原王朝的國禮葬之。
追封皇帝,一般是兒子做了皇帝,追封其父。南北朝時期,斷不會無緣無故給這樣的殊榮,可視作高句麗是想以北燕繼承者的身份得到中原各國承認(rèn)。
身后哀榮,國禮葬之。也就是,作為北方接替北燕的大國,想從北燕得到入主中原的資格:
五胡十六國。北燕算其一,而高句麗推斷得到了南朝的宋的承認(rèn)。北魏遂才重新打量北地余下的對手。
不得不承認(rèn),這時的高句麗,也算得上是它的一個對手了。
而北魏的皇后,是延續(xù)秦漢時期公主和親政策,它的皇后就是接下來要打敗的主要對手之一。
這是對漢朝公主和親的繼承和發(fā)展,漢高祖劉邦么,白登之圍不得不許匈奴以公主和親:
所以,匈奴的皇后只是個幌子。更像是,擺交情,高祖劉邦和匈奴王冒頓單于結(jié)為兄弟,公主和親,以后就是一家人。
或者說,匈奴就成了大漢王朝需要征服的頭號對手。欺負(fù)匈奴沒文化,所以漢高祖劉邦和冒頓單于約定:
和與戰(zhàn),是有期限的。匈奴輸了,就替兄弟漢朝戍邊,匈奴贏了,漢朝就以公主和親。期限滿了,匈奴可以接著挑戰(zhàn)。
冒頓單于同意了。又聽漢高祖劉邦說,“做兄弟歃血為盟,兩肋插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p> 云云。雖覺得他一點(diǎn)也不像個天子,還是放兄弟劉邦走了。
而等著收債的冒頓單于游牧在漢室邊地,不走了,高祖劉邦遂以宗室女下嫁。直到漢武帝時期,大敗匈奴,約定作廢,還慕名來了鮮卑人等:
匈奴兄弟,咋不走呢。不說,鮮卑人也不走了。
重建魏國的拓跋珪,皇后是當(dāng)時的主要對手前燕慕容寶的女兒,慕容氏;其子拓跋嗣,皇后是當(dāng)時主要對手后秦姚興的女兒,姚氏;其孫拓跋燾,皇后是當(dāng)時主要對手夏的赫連勃勃的女兒,赫連氏……而魏國接下來的皇后是北燕馮氏。
北燕馮氏已經(jīng)在亡國之際,馮弘以最小的女兒公主和親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就是左昭儀馮氏,而這里再來一個皇后馮氏。
皇后馮氏的生母是樂浪王氏。邊國高句麗趁北燕和北魏爭雄,吞并樂浪郡,改名平壤。所以,皇后馮氏是因?yàn)楸蔽阂渤姓J(rèn)了高句麗的挑戰(zhàn)資格:
它等著。
這是南北朝時期北地五胡十六國,爭斗至今,默認(rèn)的一種兼并法則:
話說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平遼西,這一方的北燕,堅(jiān)持到了最后。遂成遼西領(lǐng)頭雁。
可能是太武帝已經(jīng)立了皇后赫連氏,不能更改,北燕的和親公主不是北魏皇后。更重要的是,后秦國主姚興已經(jīng)給出應(yīng)對之策:
不是皇后,他不嫁女。后秦國主姚興據(jù)說是十六國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
信佛興儒。大抵如此,在同時期可謂獨(dú)樹一幟,吃了多少虧,仍心存善念:
赫連勃勃總跟在姚興身后,趁火打劫。這樣的姚興,卻被北魏拓跋珪視作僅次于南燕慕容寶的對手。
北魏拓跋珪就想過迎娶姚興的女兒,其子北魏第二位皇帝拓跋嗣,迎娶姚興的女兒就是以皇后之禮。這里,北燕馮氏已經(jīng)亡國。
而在南朝的宋承認(rèn)后,北魏也認(rèn)可高句麗有資格:
所以,皇后馮氏。仍然是北燕馮氏。
然后,母親樂浪王氏,來自樂浪郡。而高句麗已經(jīng)趁亂吞并樂浪郡。有的事情,只能是推斷。
北燕皇室也沒有因此滅亡,馮弘還有幾個兒子各奔東西,有一支歸順北魏,北魏文明皇后馮氏即北燕末代皇帝馮弘的孫女。
另一支300人,于公元437年在馮業(yè)的統(tǒng)領(lǐng)下從海邊登船逃難,浮海萬里,投奔南方的劉宋。
而抵達(dá)劉宋的馮業(yè),就成了馮弘的第五個兒子。其事記載于《隋書譙國夫人傳》:“梁大同初(公元535年),羅州刺史馮融聞夫人(冼夫人)有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聘以為妻。融(馮融)本北燕苗裔,初,馮弘之投高(句)麗也,遣融大父(祖父)業(yè)(馮業(yè))以三百人浮海歸(劉)宋,因留于新會。自業(yè)及融,三世為守牧(守指太守,牧指刺史)?!瘪T寶所娶之妻,即為嶺南赫赫有名之冼夫人,也就是隋朝的譙國夫人。
公元438年,北燕末帝馮弘死后被追封皇帝,南朝的宋用士的劍與禮,讓北方的胡人再度恍然有所穎悟:
是漢人說的,犯強(qiáng)漢者,雖遠(yuǎn)必誅。
盛名之下,不甘心的自然還有北魏。他們興師動眾,拿下龍城,已近一統(tǒng)北方,眼見著萬眾歸心。
卻讓南朝的宋又踩著他們,踏上更北方的朝鮮半島,于他們疏忽之處扳回一成,成就了宋的士的名聲: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意思是軍隊(duì)的首領(lǐng)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
去了邊國高句麗的北燕遺民三百人投海浮宋,求一個是非公道,就來了七千人的遠(yuǎn)征軍。
替馮弘及其子孫十余人討要。
還是他們剛剛拿下的北燕。
他們滅北燕,可是去了五萬人,馬一萬匹。一開始,還有人夸他們魏軍軍紀(jì)嚴(yán)明,戰(zhàn)時也不濫殺平民百姓。
南北朝時期,也如大浪淘沙,能夠從南北雙方激烈角逐里脫穎而出。
自然是時年做得最好的。而這次又叫南朝的宋踩了北魏,贏得邊國高句麗信服,之后長壽王高璉“每歲遣使”,對劉宋更為用心。
公元439年,長壽王甚至響應(yīng)宋文帝的詔令,直接送了800匹戰(zhàn)馬給南朝以助宋軍北討:
“十六年,太祖欲北討,詔璉送馬,璉獻(xiàn)馬八百匹。”——《宋書列傳五十七》
高句麗送了劉宋,高麗馬,也是互通有無。劉宋也是要回禮的:
送些蜀馬?耕地的黃牛?
同年,公元439年,馮弘在北魏的兒子馮朗內(nèi)徙長安。
兩年后,公元441年,文明太后馮氏在長安出生。而馮弘去了北魏的三個兒子,馮崇、馮朗、馮邈三兄弟,那時還沒有因戰(zhàn)火分開。
在北魏為夢想奮斗,也以為帶著族人百姓來了他們夢想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詩》。
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jìn)入與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本文幻想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dāng)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
它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人們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xiàn)實(shí)的不滿與反抗。但現(xiàn)實(shí)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多的王,割據(jù)一方。
其實(shí),他們是相信能夠帶著當(dāng)?shù)匕傩照业揭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世外桃源。
紅豆八寶飯
亂世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