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平安三年,三月,延邊邑。
胥余最近一直和魯啟混在一起,他們在弄一個新玩意兒,大炮!
如何更高效的使用炸藥?那自然是制造槍炮了。
其實從最初搞出火藥的時候,就已經(jīng)可以制造槍炮了。
但胥余只是搞了一截巨木,挖空了塞上火藥,做了一個所謂的“木霹靂”,然后用簡易的投石車發(fā)射出去。
究其原因,一個是當時時間緊迫,來不及制造大炮。再一個就是槍炮的制造太過復雜,以當時的水平就算想造也造不出來。
等到后來造出了炸藥,兩次使用都是埋在山崖上搞偷襲。但敵人也不是傻子,一次兩次能成功,那是出其不意。現(xiàn)在西周已經(jīng)知道這玩意兒了,再想偷襲,可能性就太小了。
手榴彈雖然不錯,但靠手投擲,終究局限性太大。
現(xiàn)在,經(jīng)過一年多的潛心研究,魯啟的鋼鐵鑄造水平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進步。數(shù)月之前開啟“灌鋼法”,胥余也只是給出了理論指導,實際動手全都是由魯啟帶著弟子摸索出來的。
現(xiàn)在灌鋼技術已經(jīng)成功啟用,鋼鐵產(chǎn)量成倍提升,鑄造的刀劍更加堅韌鋒利。
由于產(chǎn)量增加,現(xiàn)在延邊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打造兵器。
鐮刀、斧頭、鋸子、犁頭,鐵耙這些農(nóng)具都開始批量生產(chǎn)。
菜刀、剪刀、炒勺、鐵鍋、針這些家用工具也提上了日程。
鑒于此,胥余決定點亮火炮科技。
在缺乏各種工具的前提下,想要從頭開始鑄造一門火炮,是十分困難的事。
胥余思慮再三,決定使用“失蠟法”來鑄造。
所謂“失蠟法”,是華夏先民發(fā)明的一種青銅器的鑄造方法。
具體做法是先造蠟樣,蠟樣外再反復澆淋細泥以成范,經(jīng)加熱,溶化的蠟水從范下預留的小孔中流走,形成空范,然后再澆鑄銅汁鑄器,這樣可造出結構非常復雜的鑄件。
胥余前世曾在湖北省博物館見過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當時曾帶給他強烈的震撼。
來到這個時代,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已經(jīng)是十分成熟的工藝,魯啟本人就是此道的行家。
胥余的設想是先用石蠟把整個模型弄好,膛線、底座都一次性搞定,然后灌入銅汁,一體成型。
這完全是個技術活,胥余根本插不上手,他畫好圖紙之后,就讓魯啟自己發(fā)揮了。魯啟帶著弟子認認真真搞了一個多月,才把模型搞出來。
等到澆灌銅汁,冷卻之后,世界上第一門大炮,就誕生了。
胥余望著金黃锃亮的炮管,一股激動之情油然而生。
由于這門大炮一出生就擁有膛線,所以它使用的炮彈并非后世青銅炮常用的鐵球炮彈。而是一種錐頭圓柱形炮彈,這使得它的射程比傳統(tǒng)的青銅炮要遠得多。
而使用的火藥也并非黑火藥,而是一次到位,采用炸藥。
由于硝化甘油極不穩(wěn)定,兩次使用都有阿貍全程護法。如果離開阿貍的話,稍不留神就是還沒炸到敵人,先把自己人炸死。
胥余便在硝化甘油中加入了硅藻土,硅藻土是一種生物成因的硅質沉積巖,它主要由古代硅藻的遺骸所組成。
在硝化甘油中添加硅藻土是化學大神諾貝爾的發(fā)明,兩者混合之后形成的固體炸藥變得十分的穩(wěn)定,不會再輕易爆炸。
弱點是威力小了不少,但用在這個時代,也無異于神器了。
不得不說,胥余當初跑路來到此地,真是個無比正確的決定。因為硅藻土這種礦物,后世中國最大的產(chǎn)區(qū)就在吉林。這讓胥余根本無需擔心原材料的問題。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激動人心的試射就開始了。
胥余帶著大炮,找了一片平地,加上炮管之后,把仰角調到最大,事先經(jīng)過訓練的士兵按照程序放入炮彈,點燃引線,然后……捂上耳朵。
盡管捂上了耳朵,他們還是聽見一聲震耳欲聾的轟鳴,火炮震動了一下,緊接著,極遠處的草地上,響起了一聲爆炸,泥土飛濺得老高。
士兵們全都震驚地張大了嘴巴。
躲在掩體里的胥余等到塵埃落定了,才對魯啟說道:“走,過去看看。”
幾個人騎著馬,跑到炮彈落點處看了一眼,只見炮彈的爆炸掀起了一個直徑數(shù)米的大坑。
胥余讓跟在身邊的景田測算了一下射程,得到的答案是五點六公里。
這讓胥余很是滿意,他策馬回到掩體,命令將炮管角度調平,繼續(xù)試射。
每射一炮,射程就縮短一公里,射到第五炮的時候,只聽轟隆一聲,一陣劇烈的爆炸原地響起。
炮架被掀翻在地,試射的士兵猝不及防,被爆炸的沖擊波掀得飛了出去。
胥余嚇了一大跳,連忙過去救人,走近一看,原來發(fā)生了炸膛。
炮彈根本沒有射出去,原地爆炸,炮管都被炸裂了。
處理好傷員后,胥余和魯啟坐在原地發(fā)呆。
看來,想用“失蠟法”取巧,完全是異想天開。如果這個辦法真的可行,后世也不可能棄而不用。
究其原因,可能是這樣直接澆灌的銅汁強度不夠,需要增加厚度才行。
另外,石蠟畢竟是柔軟之物,雕一個小物件還好,雕這么大一根炮管,肯定會發(fā)生變形。這種變形肉眼是很難看出來的。但是用這等變形之物鑄造的炮管,自然也是變形的炮管,這樣也就增加了炸膛的風險。
最終,胥余還是決定老老實實,改成傳統(tǒng)的鑄造法,先用非常干的楠木制成炮模,然后用銅汁澆筑成型,再用鋼鐵做成旋刀鋐膛。為了防止再發(fā)生炸膛事故,這次的炮管制作得特別厚。
又忙了二十來天,新的大炮總算制好了。第二次試射,連發(fā)了幾十炮,炮管完好無損,總算是成功了。
但又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問題,這炮太特么重了。為了造這門炮,魯啟使用了三噸青銅,雖然制造過程中有耗損,但成品重量還是超過兩噸。
這樣的重炮,想要野戰(zhàn)使用根本不可能,守城倒是湊合。胥余決定,將這門大炮運回平安邑去,安裝在新建的城墻上。
最終,青銅大炮也就鑄造了這一門,胥余決定不再繼續(xù),轉而研發(fā)鍛造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