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天發(fā)生了一件大事。
確信耿炳文兵敗被困真定城內(nèi)之后,建文帝采信了黃子澄的建議擼掉耿炳文的統(tǒng)兵權(quán)力,拜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將。
那個“拜將”的詞不能亂用,有相應(yīng)的禮儀規(guī)格。
首先,需要筑造高臺,設(shè)下諸多儀仗,擺下大場合,命文武官員以及百姓見禮。
建文帝頻發(fā)旨意,調(diào)集了多處兵馬集結(jié)向應(yīng)天,得益于大明衛(wèi)所制度的便利,三十萬大軍很快就集中到京畿區(qū)域,還有二十余萬是在北上行軍路線會加入進來。
誓師大會是在一處江邊舉行,建文帝親自到場不提,文武百官也竭盡前來。
朝廷給李景隆準備了一輛很大的復(fù)古戰(zhàn)車,建文帝以“捧轂推輪”之禮相待。
什么意思呢?就是朱允炆以皇帝的身份扶著車轂推車前進。
歷史上得到“捧轂推輪”相待的統(tǒng)帥太少了,戰(zhàn)國時期有樂毅,秦末則是有韓信,除此之外再無第三人。這一下,朱允炆讓李景隆成了第三個。
可以想象建文帝對李景隆是托付了多大的信重,希望李景隆能像樂毅和韓信那般回報君王予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在給予大禮儀之后,朱允炆為李景隆以及大軍餞行進入尾聲,也不知道是朱允炆臨時起意還是早就深思熟慮,竟是又賜下了“便宜行事”的權(quán)利。
尋遍史書能找到多少個受到“捧轂推輪”之禮相待,又獲得“便宜行事”權(quán)利的統(tǒng)軍大將呢?獨有韓信一人罷了。
當然,劉邦是不是真的信任韓信歷史早有公論。
朱允炆是真的信任自己的表兄弟李景隆,還不是那種因為兩人是親戚的關(guān)系才得到的信重。
原因是李景隆在朱元璋在位時多次出京練兵。
老實說,李景隆將部隊練得不錯,并且主持邊境茶馬互市交易也沒有出過錯,看上去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尤其啊,李景隆每每跟老將們進行辯論時,一次次總能說得老將們無從反駁。
是不是聽著很耳熟?除了會練兵和主持過邊境貿(mào)易事務(wù)之外,李景隆跟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人生軌跡幾乎重合,一樣有個名聲斐然的父親,可以在兵法辯論上駁得老將啞口無言。
正是因為李景隆有過多次練兵的成績,再加上也去過邊境做實事,朱允炆和黃子澄認定李景隆不會是趙括第二。
另外一點,趙括其實也不是那么沒用,他頂替廉頗為帥時的趙軍本就是處于戰(zhàn)略劣勢,再有趙王一再命令趙軍主動出戰(zhàn),后面被圍到糧草全無還能堅持那么久。
如果趙括真的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趙軍將士會聽從趙括的命令,后面又跟隨趙括誓死抵抗秦軍,直至趙括戰(zhàn)死才讓趙軍投降嗎?
貶低趙括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埋汰白起。
畢竟,白起指揮的秦軍是付出極大的傷亡才最終取得長平之戰(zhàn)的勝利!
五十萬朝廷大軍分為幾路浩浩蕩蕩北上,他們的最終集結(jié)地點在德州,那里也是李景隆定下的“大本營”位置。
李景隆當然是帶著一種意氣風發(fā)的心態(tài)北上,他麾下是實打?qū)嵉奈迨f大軍,并不像之前耿炳文麾下只有十三萬給號稱三十萬。
五十萬大軍啊,盡管里面新兵和屯兵占了絕對的多數(shù),又有哪些兵士不是歷經(jīng)交戰(zhàn)才成為老兵,慢慢獲得戰(zhàn)兵的待遇呢?
什么是戰(zhàn)兵的待遇?他們不用參加勞作,伙食也比屯兵、民伕好,武器和甲胄也會由朝廷往好了配給。
“燕逆號稱三十萬,最多不過十二萬,戰(zhàn)兵不超三萬?!崩罹奥〔挪粫f他們五十萬人一人一口唾沫能把燕軍淹死,那樣會顯得相當不專業(yè)。
郭英沒說話前就先大笑幾聲,說道:“燕王不過占一隅之地,得北平都司舊部相投便是極限,再能打,糧少兵寡,安能對抗朝廷?”
他是武定侯,其實還是朱元璋的心腹之一,長期負責朱元璋的宿衛(wèi),后來跟隨徐達和常遇春一再征戰(zhàn),倒也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
建文帝以及那幫大儒,他們知道自己有優(yōu)勢,只是說不上來到底都是哪些優(yōu)勢。
懂的大勢又有實干才能的人,他們對朝廷的優(yōu)勢有很大的認知。
就像郭英剛才說的,即便是燕軍再能打,朱棣手里的本錢著實是太少了,憑什么跟本錢雄厚的朝廷對抗嘛。
李景隆卻是皺眉,他能聽出郭英想表達的意思,無非就是跟燕軍打持久戰(zhàn)、消耗戰(zhàn),慢慢將燕軍給耗死。
以李景隆的軍事素養(yǎng)當然知道那是最穩(wěn)妥的辦法,可是第一個想要那么打的耿炳文一再被皇帝用旨意催促,他可不想在得到皇帝信重之后,還像耿炳文一樣需要被皇帝不斷派人傳達旨意催,一來會讓皇帝失望,再則就是會顯得自己很沒用。
“耿老將軍敗兵被困真定,城內(nèi)尚有八萬能戰(zhàn)之兵,不可任由燕逆消滅?!崩罹奥】聪蛄斯?,以下達命令的語氣說道:“郭將軍乃宿將,我予你十萬兵馬,務(wù)必解真定之圍,救出耿老將軍?!?p> 救援被圍困的友軍?這個沒毛病。
郭英一聽還能得到十萬兵馬的指揮權(quán),想到燕軍起兵之后接連大戰(zhàn),想來燕軍早就疲憊不堪,認定這是白撿的功勞,站起來先大聲應(yīng)“諾!”,又咧著嘴道:“謝大將軍美意!”
其余將軍紛紛用羨慕的目光看著郭英,應(yīng)該是在心想:“我怎么沒落著這樣的好事?”
李景隆像是不放心郭英那般,帶人走到沙盤邊上,很是事無巨細地交代郭英分為幾路,然后又是怎么進兵,燕軍會有什么反應(yīng),他們又該怎么應(yīng)對。
僅僅是從布局來說,倒是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優(yōu)勢,聽著好像還真有點那么回事。
郭英的軍旅生涯就是大將怎么說,他就怎么打,倒是沒有多少抗拒心理,一一答應(yīng)下來。
李景隆又說道:“皇上已命遼東都司攻打燕逆后翼,奪取永平便會直逼北平。我部主力可入河間府,待解真定之圍,可沿路追擊燕逆兵臨北平城下。屆時我五十萬大軍,另有遼王舊部……”
話到一半,外面有人通稟,說是朝廷有新動向。
李景隆只好先讓人進來講講朝廷出了什么事。
原來是朱棣派人前往應(yīng)天,講明白為什么起兵,痛斥齊泰與黃子澄是奸臣小人,要求朱允炆將兩人治罪。
事情到這里出現(xiàn)了令人目瞪口呆的發(fā)展,朱允炆還真撤掉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官職,只是下獄什么的并沒有。
“這……,便是小敗一場,我等率五十萬大軍北上必可消滅燕逆,皇上為何……”李景隆非常無語。
李景隆想不通的是,朝廷明明已經(jīng)出動大軍要去剿滅叛亂,眼看著就是贏定了的局面,應(yīng)天的朱允炆怎么被朱棣一嚇就擼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官職,豈不是平白示弱,徒漲叛軍的士氣。
帳內(nèi)的將校其實也沒有搞懂朱允炆這是什么操作,一個個露出了迷惑不解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