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無言,波濤嗚咽。
孟明視渡河登岸,向河心凝望良久,思及漁翁為己中箭而死,不由潸然淚下。
公孫支迎回三帥,還至秦都,止于城外,使人報入城去。
秦穆公聞?wù)f秦師敗于崤山,全軍盡沒,三帥皆為晉軍所獲,本來寢食俱廢。忽聞報三帥被公孫支接回,不由轉(zhuǎn)憂為喜,對眾臣道:若非百里奚與蹇叔提前巧計安排,安得三位將軍復(fù)還?其止于城外而不入,是懼我問其敗軍之罪,眾卿可隨寡人出城去迎。
話音未落,早有數(shù)臣奏道:孟明視等喪師辱國,依法當(dāng)誅,何當(dāng)主公親自出迎?
秦穆公嘆道:此番兵敗,是寡人不聽蹇叔、百里奚之言,純屬自招,且累及三子。罪在于孤,豈可委過他人?千金易得,一將難求,若我殺帥以掩己過,徒遺天下之笑。
乃命群臣皆換素服,出迎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三人于城郊。三人見國君親自來迎,頓首大慟,請求治罪。穆公雙手一一扶起,命眾臣哭唁,設(shè)壇祭奠陣亡三軍,然后還城。復(fù)用孟明視等三帥主掌兵馬,愈加禮待。
諸侯聞?wù)f晉國大勝秦軍于崤,俱來朝拜晉侯,承認(rèn)襄公可繼其父文公霸主之位。
惟有衛(wèi)成公姬鄭念及前仇不朝,并以大夫孔達(dá)為將,引車百乘攻鄭,兵伐綿、訾二城,大軍及于匡邑。
晉襄公聞報,遂寢伐秦之謀,命先軫會合諸侯,引軍攻衛(wèi),占領(lǐng)戚邑。
便在此時,北邊忽然來報,說翟狄之主白部胡引兵犯界,已過箕城。
襄公聞報大驚,急命召回先軫,班師還都。先軫還師絳城,脫去戎裝,換上官服,上殿面君,問召兵還師之故。襄公說以翟狄來犯之故,然后當(dāng)面問計。
晉襄公:翟與晉國無隙,且為姻親之好,向來各安其境。今無故來犯,我以何策應(yīng)之?
先軫冷笑道:何謂無故來犯?先君文公出亡之時,翟君以親女二隗妻之,一配文公,一配趙衰。寄居十二年間禮遇甚厚,并無虧代;及文公返國得繼君位,翟君又遣使前來拜賀,并送二隗先后還晉。先君與翟君乃是翁婿之親,未以厚禮還報翟君大恩,也倒罷了;翟君亦常念先君之好,故而隱忍不言。今先君去世許久,主公即位經(jīng)年,卻妄自尊大,只以中原方伯自居,并不與翟國遣使通好,將姻親之情全部斷絕;又恰逢翟君謝世,其子白部胡嗣位。此位新主也是妄自尊大之輩,且自恃其勇,故乘喪來伐,又有何奇怪?
襄公聽其口氣,知道前番私放秦將之事,心中氣惱未消。于是陪個小心,起身施禮。
晉襄公:先君勤勞王事,雖未暇報恩于翟,但翟君并未見怪。此是先君仁德布于天下,故不為人仇之。今其主來伐我喪,是寡人德薄寡義,故招仇也。子載先生乃先君舊臣,寡人不敢以臣下視之;然卿乃晉國六軍統(tǒng)帥,兵權(quán)在握,璽印在手,寡人故以軍事相詢。賢卿若還顧念先君情誼,則寡人幸甚。翟兵即來,便請大帥不憚勞苦,引兵拒敵如何?
先軫咀嚼國君話中意思,便如五雷轟頂。由是自降三階,伏地再拜,淚落如雨。
先軫:微臣因不忿秦帥釋歸,怒激之下,面唾君席,出殿不辭,實無禮之甚!無禮之人,豈堪為帥?臣愿交出元帥兵符璽印,讓出職權(quán),請主公別擇良將!
晉襄公聞此,下階撫慰:卿激于忠心義憤,唾席而已,有何不可?至若出殿不辭,卿為長輩,孤乃小子,有何不宜?今御翟人入侵,乃國之重事,卿其勿辭!
先軫萬不得已,再拜而出。未出殿門,便即仰天嘆道:“將者不能立于朝堂,死于戰(zhàn)陣之上,有何不可?不料未死于秦,誰知卻死于翟也!
話音激越,滿殿皆聞。襄公及眾臣聞之,皆不知其意所指。
先軫點起三軍,用己子先且居為先鋒,欒盾、郤缺為左右隊,狐射姑、狐鞫居為合后,發(fā)車四百乘,出絳都北門,直望箕城進(jìn)發(fā)。
兩軍相遇于城北平野,先軫見天色已晚,便令安營扎寨,一夜無話。
來日五鼓,傳餐已畢,擂鼓聚將,出營列陣。
雙方各自三鼓,翟主白部胡親自出戰(zhàn)。先且居迎戰(zhàn)數(shù)合,便即引車而退,將翟軍誘入深谷。左右伏兵俱起,先且居回車再戰(zhàn),一戰(zhàn)而勝,斬斬胡騎百余。
白部胡恃勇殺出重圍,將至谷口,已是筋疲力盡,渾身帶傷。忽見一支人馬殺出,為首之將正是晉國下軍大夫郤缺,迎面一箭,直射中白部胡咽喉,自腦后穿出,登時身死。
先軫正在中營,軍士來報:白部胡所部皆被圍殲,翟主亦被郤缺將軍斬首。
先軫喜道:翟狄授首,此戰(zhàn)既勝。我當(dāng)入敵陣自討,以罰面唾君席之罪!
說畢頂盔貫甲,親援長戟,驅(qū)車殺入翟軍右陣,便如劈波斬浪,直至垓心。
右陣主將乃是翟主白部胡之弟,名曰白暾,尚不知兄長之死。忽見敵軍中有單車馳入己陣,并無后繼,傳令迎敵,并調(diào)弓箭手前來圍射。
先軫奮起神威,往來馳驟于陣,殺敵將三人,騎士二十余人,自己身上并無點傷。
翟軍被其神勇所懾,無不驚呆。再過片時,號角聲起,翟軍忽退,閃出一大片空地,原來是弓箭手到,將先軫戰(zhàn)車團(tuán)團(tuán)圍住。
此時已有人認(rèn)出此位單車將軍,報與白暾:啟稟頭領(lǐng),陣中所困敵將,卻非別個,乃是晉國上卿,中軍大帥先軫是也。
白暾聞報大吃一驚,暗道:先軫身為三軍主帥,因何輕入重圍,自取其死?
于是高聲喝道:對面老將,可敢報上名來?
先軫長戟平端胸前: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晉國中軍之帥,先軫是也。
白暾:人言晉帥多智,未料乃是匹夫之勇。公雖驍勇,入我重圍,插翅難飛。若棄兵下車投降,我必勸說我家大王,便似晉侯釋放秦帥孟明視,放你歸晉。
先軫大笑:翟狄王白部胡,已被我下軍大夫郤缺射死,又何能釋放我歸國?自古以來,只有戰(zhàn)死將軍,焉有投降元帥!
說罷摘下頭盔,運足力氣,直向白暾擲來。
白暾避過,喝罵道:老賊,你自尋死,某又何必客氣?
就馬上引弓發(fā)矢,只一箭,射向先軫前胸。先軫看見箭至,稍稍側(cè)身,以肩受之。噗地一聲,利箭刺入肩窩,射個對穿。先軫痛哼一聲,復(fù)哈哈大笑。
白暾:利箭至身,不避為何?
先軫:我為三軍之帥,若不于陣上親自殺敵,無以證明吾雖年邁,但猶勇不可當(dāng)。爾翟狄既知老夫之勇,又多所殺傷何為?速命弓手,亂箭齊發(fā)可也。
說罷自裂上衣,竟然身無片甲,露出一腔胸毛。復(fù)推御者下車,自以左手控馬,右手執(zhí)戟,驅(qū)車上前。
白暾贊道:勇哉,此翁!
遂將長戟一揮,代替軍令,命弓手放箭。
一時之間,矢如飛蟥,先軫以身受之,箭集如猬,尸立不仆。
白暾便命刀手上前,以旗角蒙住先軫之首斬之。
正在此時,先且居率領(lǐng)晉軍大至,來救父親。白暾便命收軍,退后十五里扎營。先且居收父尸以還,起箭盈斗;晉軍無不大哭,聲震云宵。
便在此時,郤缺提著白部胡首級,到中軍獻(xiàn)功。眼見元帥無頭尸體,不由大哭,說道:我等拼卻戰(zhàn)功不要,愿以白部胡之頭,換回元帥首級。
先且居:若是如此,便謂與敵議和;當(dāng)先奏國君,方可行之。
郤缺、欒盾、狐鞫居、狐射姑獲勝歸來,畢集營中,共舉少帥先且居為首,聯(lián)名上奏國君。說明元帥不知何故,單車赴敵求死,首級被翟人斬去,要求以白部胡首級交換。
正在此時,有守衛(wèi)中營帥帳軍士,持簡來報:元帥單車出營,沖陷敵陣之前,已寫下奏章,命末將轉(zhuǎn)呈少帥。
先且居接過,觀其父遺表略云:
臣中軍大夫先軫,自知當(dāng)面唾席,無禮冒犯國君,大不敬罪也。既國君不加誅討,臣能安之若素耶!此番與翟狄之戰(zhàn),仗主公威靈,諸將用命,已期必勝。臣為三軍之帥,若歸而不受君封,是遺主公有功不賞之譏;若歸而受賞,是云無禮君主之臣,可因戰(zhàn)功以贖己罪。則有功不賞,何以勸功?無禮論功,何以懲罪?功罪紊亂,何以為國?臣不能自解,故將馳入翟軍,死于敵陣。既主公不討臣罪,臣便假手翟人,以代君主之討可也。
讀至奏簡末尾,卻見一幅絹帛夾在其中。乃將奏章交給諸將,自觀其帛書云:
遺囑我兒且居:為父侍晉,從文公在外流亡一十九載,只有苦勞,不敢言功。至奉主復(fù)國,便掌軍權(quán),馳聘沙場半生,計有兩次大戰(zhàn),一為城濮,再為崤山。此二戰(zhàn)為父皆以詭計,不依古法,則一戰(zhàn)滅楚軍大半,子玉死之;二戰(zhàn)覆秦軍精銳,孟明視等三帥擒之。夫楚與秦,皆當(dāng)世大國,足可與晉國一較上下者;若二國懷恨聯(lián)合,則晉之大禍至矣。父若不死,二國復(fù)仇之日,是我先氏滅族之時。為父不檢,又面唾君席,主公豈不以我全族性命,以免舉國之兵禍耶?故為父甘愿死于戰(zhàn)陣,并以戰(zhàn)功免我闔族之禍。我死之后,晉侯必不復(fù)恨先氏。你兄弟伯叔,宜傾力扶保晉國,不可懷怨,更不可懷有貳志。切切,至囑!
先且居覽罷,心情激蕩,勉強(qiáng)忍住。遂納書入懷,與眾人商議:未知誰愿為使,去見主公,奏請交換我父首級,休兵罷戰(zhàn)?
正說至此,營門忽報:翟主之弟白暾,差人前來下書,要求彼此交換首級,并說已將大帥首級送去晉都絳城,交付襄公。
未幾,絳城使者亦至,下達(dá)襄公指令:準(zhǔn)予與白暾議和,交還翟主白部胡首級給白暾,就便班師回都,將先軫元帥首級與尸體合葬。
先且居再拜領(lǐng)旨,遂命來使帶回翟主首級,自與諸將及三軍舉哀,為父發(fā)喪,班師回京。是夜白暾亦潛師回翟,為兄白部胡合尸殯葬;因白部胡無子,白暾遂嗣位為君。
晉師還都,襄公親迎至郊,命開匣請出先軫首級,與尸身縫合入殮。
當(dāng)打開半幅旗角之際,襄公、且居及諸將觀之,見先大帥須發(fā)戟張,目光炯炯,竟如生時一般無二。
襄公撫尸慟哭道:將軍死于國事,英靈不泯,遺表所言,足見忠愛,寡人不敢忘之。晉國六軍璽印,就交付公子先且居執(zhí)掌,君臣誓不相負(fù),公其放心瞑目!
言罷,乃于柩前拜先且居為中軍元帥,以代父職。
說也奇怪,當(dāng)先且居拜印之時,先軫雙目遂瞑。
先軫喪事已畢,襄公復(fù)獎諸將克敵大功。郤缺射殺白部胡,因?qū)⑵涓膏S芮先前食邑冀城賜還,并嘉慰道:卿能贖父之罪愆,故還爾父之封邑!
又以先茅縣封賞胥臣,并嘉慰道:若非卿當(dāng)初力排眾議,薦舉郤缺,亦不能成今日大功,得此干國良將。故封茅縣,以獎舉賢之功。
諸將見襄公封賞得當(dāng),無不悅服。先軫舊部,皆歸少帥先且居統(tǒng)轄,各無異辭。
畫外音:先軫半生流亡,半生征戰(zhàn),于治國并無特別建樹,只在軍事活動中大放異彩。其主要軍事成就,便是親自指揮并贏得城濮及崤山之戰(zhàn),皆是春秋時期著名戰(zhàn)例。在城濮之戰(zhàn)中,先軫屢初奇計,最終大敗楚軍,創(chuàng)下誘敵深入、使用間諜、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敵軍戰(zhàn)例,首開古之未有戰(zhàn)術(shù)。后于國喪之際輔助襄公,又與秦軍進(jìn)行崤之戰(zhàn),全殲秦軍,俘其三帥,復(fù)創(chuàng)中國軍事史上首個伏擊殲滅戰(zhàn)例。兵行詭道,其實始創(chuàng)于此人。亦正因其“兵不厭詐”思想,《史記》不為其列傳,《左傳》更是寥寥數(shù)筆,以至名不見于經(jīng)傳。
晉國因與秦國交惡,又值翟狄內(nèi)侵,許、蔡二國聞知,便背晉盟,復(fù)受盟于楚。
晉襄公聞報大怒,便拜陽處父為將,使率師伐許,因而侵蔡。
楚成王聞報,亦針鋒相對,命斗勃同成大心率師救之。
兩軍皆出,遇于汦水,隔岸下寨,就此對峙。擊柝之聲,彼此相聞。
如此相持兩月,看看歲終,晉軍糧食將盡。陽處父意欲退軍,恐為楚人所笑,遂思一計,乃使人寄戰(zhàn)書于楚帥斗勃。晉使至于楚營,呈遞戰(zhàn)書,斗勃拆示其書云:
將軍若欲戰(zhàn)時,我軍當(dāng)退一舍之地,使貴國濟(jì)水列陣,決一死戰(zhàn)。若是不敢,便請退軍,以免空費軍資民財?未知敢否?惟速裁決。
斗勃覽書大怒:陽處父欺我不敢渡河耶?
當(dāng)時便欲在戰(zhàn)書背后回復(fù),應(yīng)允渡河決戰(zhàn)。成大心見此,急上前諫止。
成大心:將軍不可,此激將之計也。晉人無信,其言退兵一舍,殆誘我耳。若乘半濟(jì)而擊,我軍進(jìn)退無據(jù)矣。不如姑退,讓晉軍涉河來戰(zhàn),我反客為主,不亦可乎?
斗勃大悟,乃對晉使道:你回去告訴陽處父,請晉軍渡河決戰(zhàn)!
并當(dāng)晉使之面,傳令軍中:兵退三十里下寨,以讓晉軍濟(jì)水。
晉使領(lǐng)命,施禮退出,飛馬回營。
陽處父卻命使者,揚言于諸營眾將道:楚將畏晉,不敢涉水來戰(zhàn),已率軍遁去矣。
揚言已罷,諸將皆都信以為實。陽處父遂命連夜拔營,班師還國。
斗勃聞?wù)f晉師已退,知道上當(dāng),追之不及,只好下令班師。
于是回到朝中,向楚王報捷,奏說晉軍大敗,望風(fēng)而逃。楚王大喜,下令隨征將士皆予重賞,且愈加依賴斗勃。
斗勃與王長子商臣有隙,遂進(jìn)諂言于成王:楚國之嗣利于少,不利于長,歷世皆然。商臣蜂目豺聲,其性殘忍,今日受而立之,異日復(fù)惡而黜之,其為亂必矣。
幾次三番進(jìn)言,不肯罷休。楚王不由心動,遂欲廢黜長子商臣,改立王子職為太子。
未料行事不密,信息傳之于外。
商臣聞?wù)f斗勃屢次進(jìn)言諂害,心懷怨恨,咬牙切齒,便欲反擊,只恨無機(jī)可乘。及聞斗勃率軍救蔡,與晉軍對峙近三個月后不戰(zhàn)而歸,回朝后又虛報戰(zhàn)功,于是以為時機(jī)難得。
便即入宮,進(jìn)譖于父親成王:令尹子上此番出兵,因受陽處父賄賂,故賣陣于晉軍。
成王見斗勃不發(fā)一矢回兵,本就心存疑惑,此時太子進(jìn)奏,立信其言。遂遣使攜王劍至令尹府宅,賜于斗勃,令其自裁,不許復(fù)進(jìn)宮相見。
斗勃不能自明,嘆道:我妄自干涉國君立嗣之事,固宜其死也。
乃以楚王所賜寶劍,刎喉而死。
適逢成大心造府拜訪,恰見其事。但一腳門里,一腳門外,相救不及。
成大心驚怒如狂,便問王使:令尹何罪,命伏王劍而死?
王使說道:因受晉將陽處父賄賂,賣放晉軍。
說罷不敢多耽,自回宮復(fù)命去了。
成大心扶尸大哭:哀哉,痛哉,惜哉!令尹既中晉人詭計退兵,何不歸而照實奏王,反邀戰(zhàn)功,以致復(fù)中他人之譖耶!
于是進(jìn)宮,直詣成王座前,叩頭涕泣,為斗勃辯冤。
成大心:大王,子上令尹何罪,遭此不白之冤!
楚成王:其受陽處父之賄,賣陣與敵,有何冤枉?
成大心備述當(dāng)時與晉軍對峙泜水,晉將陽處父如何使詐,約我退師一舍,來日渡河決戰(zhàn),其卻趁夜退兵;我軍求戰(zhàn)不得,只得班師之故,如此恁般,說了一遍。說畢當(dāng)時真相,最后起誓道:當(dāng)時臣為軍前主將,可證明令尹并無受賂之事。若以退兵為罪,罪宜坐臣。
成王聞罷,默然半晌:卿不必引咎,此乃太子與令尹不和,故此進(jìn)言諂害。孤誤信太子之語,錯殺令尹,今亦悔之。容孤查清此事,必與令尹洗冤,卿其待之!
太子商臣聞?wù)f成大心進(jìn)宮來見父王,心知不妙,就問太傅潘崇:斗勃離間我父子,被父王賜死。今成大心復(fù)入宮進(jìn)譖,未知父王是否受之。內(nèi)宮深不可測,如何得其確信?
潘崇答道:殿下姑母江羋,自江國歸寧,這幾日始終與楚王朝夕相處,必知宮中之事。殿下可設(shè)宴招待姑母,于席間故意不敬;如此如此,必可探知大王心意。
商臣從之,依計而行,便宴請姑母,席間卻又甚是無禮。
江羋受到太子冷落羞辱,果然大怒,口不擇言道:咄!你這卑賤匹夫,對姑母尚敢如此無禮!難怪我兄楚王,與成大心商議殺你,而立子職為太子也。
說罷拂袖出門,升車而去。
商臣?xì)庾吖媚?,但也得到實信,不由大懼,遂急召潘崇以入,說道:此話既出于姑母之口,可見父王欲要殺我,其事確實。于今奈何?
潘崇:若使子職為王,你可甘心為臣,以事其為主乎?
商臣:自然不能。
潘崇:可愿效重耳,長年逃亡在外乎?
商臣:愈加不能。
潘崇聞此,乃現(xiàn)猙獰之笑,最后問道:則敢弒父殺弟,發(fā)動政變乎?
商臣點頭道:我能!
潘崇擊節(jié)贊道:欲成大事者,固當(dāng)如是也!
于是俯耳獻(xiàn)計,如此如彼而行。
太子商臣聞計,見說非但能保己命,兼能為王,哪里還將忠孝廉恥放在心上?于是連聲答應(yīng),并依其計而行,暗中籌備。
楚成王四十六年,十月某夜,太子商臣率軍入宮,包圍楚成王寢室,逼父自殺。
成王知道必不能免,至此大悔,乃請求太子道:方才我命庖役,正在后廚烹制熊掌。待為父食畢熊掌再死,未知可否?
商臣答道:你企圖拖延,等待外援來救耶?既將臨死,食熊掌何用!
楚成王嘆息數(shù)聲,遂上吊自殺。
次日一早,太子太傅潘崇出面,召聚諸卿大夫于前殿,宣布國君因病暴死,遺命扶立太子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
畫外音:楚穆王逼令父親上吊自殺,可謂中國史上首位弒父奪位者,開父子相殘先河;但回思當(dāng)年成王本人,亦是以弟弒兄堵敖,因而奪得君位。今被其子商臣弒父,亦是天理昭昭,報應(yīng)不爽。
穆王即位,先為父親治喪下葬,而后接受群臣朝賀,封賞功臣。成大心為若敖族首領(lǐng),穆王雖然不喜,也只得將其升為令尹;以潘崇為太師,使掌環(huán)列之尹;其余各族公卿大夫,各有升賞。成大心既掌相權(quán),由是若敖氏在楚國權(quán)勢復(fù)重。
斗宜申字子西,乃成得臣之弟,成大心之叔,被封商公。聞?wù)f兄長成王被侄兒商臣逼死,不由驚怒哀痛,遂托言奔喪返歸郢都,并與大夫仲歸合謀,欲圖復(fù)弒穆王,為成王報仇。不料謀事不密,迅速敗露,斗宜申與仲歸二人反被穆王誅殺。
昔巫者范矞似,曾云“成王與子玉、子西三人,俱不得其死”,至是其言果驗。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楚國宮變,復(fù)敘秦晉情仇。
周襄王二十九年四月,秦穆公復(fù)使孟明視為帥,將兵伐晉。
孟明視感激穆公不記前番之失,再次重用之德,遂別秦侯,誓師東進(jìn)。
秦師渡河之后,孟明視下令焚船,謂三軍道:今后路絕矣,此去有勝無敗。勝則盡雪前恥,為陣亡父兄報仇,敗則有死無生!
三軍聞此,盡皆感憤,且念三年前崤山之恥,由是勇往直前,殺向秦國。
秦軍三戰(zhàn)皆勝,先后攻取王官及鄗邑,接連大敗晉軍。晉人無力抵擋,皆都固城以守,不敢輕易出戰(zhàn)。孟明視終于揚眉吐氣,遣使返京報捷。
秦穆公贊道:此乃知恥而后勇,哀兵必勝者也。
遂出秦都,自茅津渡河,親至崤山舊日戰(zhàn)場。因命收拾山谷中秦人尸骸,為其發(fā)喪,掘坑封墓,哭祭三日。
秦穆公發(fā)誓曰: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髪番番,則無所過。
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以致崤山之?dāng)。首鞔耸摹?p> 秦國君子聞之,皆為垂涕:嗟乎!主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
秦穆公伐晉返師,乃升孟明視為亞卿,使與上卿繇余共治秦國,由此兵威大振。
時有西戎主赤班,初見秦兵屢敗于晉,便率諸戎叛秦。及聞秦師伐晉大勝而歸,恐穆公將得勝之師移而伐戎,遂通過舊臣繇余,向秦伯奏請,聲稱愿率西戎二十余國,納地請朝,共尊穆公為西戎伯主。
繇余轉(zhuǎn)奏,秦侯從之,此便謂“并國二十,拓地千里,遂霸西戎”。
西戎諸國愿奉朝請,聽命于秦,于是秦穆公威名聲振諸侯,直達(dá)京師。
周襄王聞報,欲冊封秦侯為方伯,使與晉侯并肩,議于眾卿。
尹武公進(jìn)言:秦雖霸西戎,然其位于西鄙,未若晉能勤王。今秦、晉交惡,晉侯驩能繼父業(yè),若冊命秦,則失晉歡。不若遣使賀秦,則秦知感,而晉亦無怨。
襄王從奏,遂命尹武公使秦,賜金鼓以賀。
秦穆公拜受金鼓,自稱年老不便入朝,使公孫支隨尹武公如周謝恩。
是年繇余病卒,穆公遂以孟明視為右庶長,實為秦相。
百里奚當(dāng)時致仕在家,隱居已久,聞報兒子拜相,遂道:我兒三戰(zhàn)三敗,又三敗三戰(zhàn);今終打敗晉師,一雪前恥。又助穆公成就西方霸業(yè),使我老懷彌慰,再無憾矣!
于是大笑三聲而亡,終年一百零五歲。
百里奚既死,兒童不歌,舂者不詠。遺命葬于故鄉(xiāng)南陽,墓曰麒麟崗七星冢。
畫外音:近兩千年后,宋代書法大家黃庭堅路過百里奚冢,見其斷垣殘碑,感慨系之,遂寫《過百里奚大夫?!?,其詩文道:客行感時節(jié),況復(fù)思古人。何年一丘土,不見石麒麟。斷碑略可讀,大夫身霸秦。虞侯納垂棘,將軍西問津。安知五羊皮,自鬻千金身。末世工媒孽,浮言垢道真。幸逢孟軻賞,不愧微子魂。
百里奚死后未幾,蹇叔亦在家中去世,年過百歲,高壽而終。
秦穆公聞而悲憫,賜以金帛,親往致祭,使西乞術(shù)、白乙丙輿梓返鄉(xiāng),歸葬宋國铚邑,至此終得葉落歸根。
畫外音:蹇叔乃為千古奇人,平生曾作四大預(yù)言。其一預(yù)言公孫無知之死,其二預(yù)言王子頹之?dāng)。淙A(yù)言虞國之亡,其四預(yù)言秦師必敗于崤山之谷。至此蓋棺定論,四大預(yù)言無一不中。則蹇叔便被后世奉為預(yù)測家鼻祖,然后方有鬼谷子出,可與其并肩。
光陰荏苒,歲月易度,秦穆公已漸漸年老。
鏡頭閃回,十?dāng)?shù)年前。一聲嬰兒初啼,宮女到前殿向穆公報喜,說夫人誕生一女。
正在此時,適逢有人獻(xiàn)璞入宮。穆公當(dāng)場命匠人琢之,得碧色美玉,故以為祥瑞,便愛此女為珍寶。
轉(zhuǎn)眼之間,愛女周歲。穆公命宮中陳設(shè)諸物于晬盤,使女擇而取之,是謂“抓周”。
公主觀玩良久,別物一概不理,獨取此塊碧玉,隨手玩弄,久而不舍。穆公大喜,遂為公主取名為弄玉。
弄玉年紀(jì)稍長,姿容絕世,且又聰明無比,善于吹笙,就口自成音調(diào),聲如鳳鳴。仿佛天生便會,無人能為其師。
穆公鐘愛弄玉,筑重樓以令居之,名曰鳳樓。樓前又有高臺,名為鳳臺。
弄玉年十五時,穆公欲遍索諸侯公子,為愛女求婿。弄玉聞之,向父親誓約:必是善笙或善絲竹之人,能與我唱和者,方是我夫,他非所愿!
穆公應(yīng)之,使人遍訪,不得其人。忽這一日,弄玉坐于鳳樓,見天凈云空,月明如鏡,便呼侍兒取笙,臨窗吹之。那玉笙聲音清越,響入天際,空中若有引簫而唱和者。
弄玉驚異,乃停吹而聽,簫聲亦止,余音裊裊不斷。弄玉臨風(fēng)惘然,癡癡不語,因不勝冷月沁寒,乃將玉笙置于床頭就寢。
未及片刻,便入夢中。見西南方天門洞開,五色霞光,照耀如晝。一美貌少年羽冠鶴氅,跨鳳而下,立于鳳臺。
弄玉:郎君何人,因何而來?
少年:我乃太華山之主,奉上帝之命,來與卿結(jié)為婚姻。
弄玉:君子既欲與我成婚,可知我之誓言否?
少年不答,乃于腰間解下赤玉簫,倚欄吹之。彩鳳舒翼鳴舞,與簫聲唱和。
良久奏畢,對弄玉道:此曲名曰《華山吟》,今可授卿。
弄玉猛然驚覺,夢中景象宛然在目,《華山吟》亦余音在耳,絲毫不忘。
弄玉將夢中情形言于穆公,并奏華山之吟,不由人不信。穆公乃使弄玉描繪夢中少年影像,派孟明視持之,至太華山訪之。
孟明視奉旨出京,登上太華山,至明星巖下,果見一人羽冠鶴氅,玉貌丹唇,與公主所繪畫像一般無二。孟明視遂以國君所托言之,并叩其姓名。
少年答道:某名蕭史,粗解宮商,別無他長。即左庶長親來相召,不敢辱命。
孟明視遂請共載而回,引蕭史入謁秦侯。穆公便于鳳臺召見,視蕭史形容瀟灑,先有三分歡喜,乃命吹簫。
蕭史奉命,遂取赤玉簫在手,嗚嗚咽咽,吹奏起來。才品一弄,清風(fēng)習(xí)習(xí);奏第二闕,彩云四合。演至第三章節(jié),見白鶴成對,孔雀數(shù)雙,棲集于臺上,依節(jié)起舞;又百鳥和鳴,曲終多時方散。
弄玉坐于樓中簾內(nèi)聽之,命侍女出謂父親:此真女兒之夫也。請問其笙簫來歷!
穆公聞言,便以此問之。
蕭史答道:笙者,生也,女媧氏所作,義取發(fā)生,律應(yīng)太簇。簫者,肅也,伏羲氏所作,義取肅清,律應(yīng)仲呂。因象鳳鳴,故百鳥翔集。
穆公大喜道:寡人有愛女弄玉,頗通音律,愿配郎君,幸子勿辭。
蕭史亦大喜,當(dāng)即拜謝,口稱岳父泰山。
穆公乃命太史擇吉,與其二人婚配成親,并拜蕭史為中大夫。
蕭史不與國政,日居鳳樓,不食人間煙火。弄玉學(xué)其導(dǎo)氣之方,亦漸辟谷絕粒。
約居半載,夫婦正于月下吹簫,遂有紫鳳、赤龍自天而降,止于鳳臺。
蕭史見此,遂止吹奏,謂妻弄玉道:我本上界文曲星官,奉上帝之命下凡,整理人間史籍。周宣王末年,史官失職,是為夫連綴本末,備其典籍遺漏。周人以吾有功于史,遂稱為蕭史,今歷百十年矣。因此功得為華山之主,因與卿有音樂夙緣,故先以簫聲作合,又入卿夢境,得為夫妻。今我吹簫引鳳來迎,與卿可以去矣!
于是蕭史乘龍,弄玉乘鳳,駕云而去,不知所終。
畫外音:今人所稱乘龍快婿者,正是出于此典。此乃上古神話延續(xù),自非信史。但因在中國民間傳說極廣,亦屬民間文學(xué)寶庫中經(jīng)典篇章,故此上錄于此。
鏡頭閃回,還說信史。
孟明視渡河焚舟,伐晉當(dāng)年,晉襄公雖避戰(zhàn)于秦,但為維護(hù)先父霸業(yè),便集諸侯,南伐中原。遂以不尊王室為借口,率宋、陳、魯、衛(wèi)、鄭諸侯,集六國聯(lián)軍,進(jìn)攻沈國。沈國自然不是諸侯聯(lián)軍對手,于是一擊而潰,自此一蹶不振。
畫外音:沈國前身是為聃國,位于今之安徽臨泉縣境。周武王克商之后,封最小同母弟季載于此,稱為聃侯;季載又為周成王司空,位列三公。當(dāng)時聃國是為侯爵大國,北至黃河、東至杞、西至東虢、南至陳國。平王東遷后,季載后裔另封沈地,定都汝南一帶,號汝南國,首任君主稱為沈君忽。后因踐土之盟,被降為子爵,愈加位卑勢弱;又因位于晉楚等強(qiáng)國之間,便在春秋爭霸中左右為難,苦不堪言。只因地近強(qiáng)楚,只得與楚國交好。亦因沈國是為楚國同盟,因而屢遭中原諸國討伐。此番六國伐沈,便是晉楚爭霸中殃及池魚明例。
沈國被伐消息傳至楚國,正是楚穆王即位次年,聞報不由大怒,遂以牙還牙,舉全國大軍北上,來攻江國,以報復(fù)晉國及中原諸侯。
畫外音:據(jù)《世本》及《史記》記述,江為嬴姓方國,開國始祖名叫江元仲,乃是伯益第三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姓嬴,是為嬴姓各族祖先。江為小國,先依附于楚,齊國稱霸時,又改依附于齊。魯僖公二年,齊侯征服江、黃二國,并使參與陽谷及召陵之會,江國故此得罪楚國。
晉襄公聞報楚穆王率兵來攻江國,愈加不甘示弱,便使陽處父為將,率周天子成周之師及諸侯聯(lián)軍,往攻楚國方城,以救江國。
聯(lián)軍行至半路,遭遇楚軍,諸侯卻不敢戰(zhàn),各自尋路躲避。
陽處父見此,便知無法作戰(zhàn);復(fù)聞秦國將要襲晉,只得引軍而還。
楚穆王聞?wù)f諸侯聯(lián)軍星散,于是乘機(jī)吞滅江國。又一諸侯,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江國滅亡消息傳至秦國,秦穆公因為同姓之故,為之服哀,并對諸卿說道:今坐視同族被楚所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懼也。
周襄王三十年,鄀國(河南淅川)先背楚親秦,繼又背秦親楚。秦軍攻之,鄀國復(fù)遷于上鄀(湖北鍾祥);遷徙之后未久,便滅于楚。鄀子后裔此后便以國為姓,稱為鄀氏。
同年,楚又攻滅六(陸)國,繼而復(fù)滅蓼國。六國故地在今安徽六安一帶,傳為皋陶后裔封地;蓼國在今河南固始縣境內(nèi),為偃姓之國,亦是皋陶后裔封地。
楚穆王俘侯滅國,由此勢力北越淮河,北境已至中原之境。
中國諸侯聞之,無不大驚,焦慮萬分。當(dāng)時正值陽處父率周師及中原諸侯南征,無果而還,晉國自是不敢與楚爭鋒;秦穆公心傷江國之亡,便欲振奮精神,獨自抗楚。于是升朝坐殿,會集眾卿,商議南下伐楚,一決雌雄。
正在議事之時,忽黃門來報,說上卿繇余病篤,昨夜亡于府中。
穆公聞報,大叫一聲:天喪我也!
口吐鮮血,倒于座上,就此臥病。因病中厭言兵革,伐楚之事遂寢。
乃罷朝三日,命厚葬繇余,為防被盜,造墓四座。又賜其后世子孫,便以祖名為氏,因此衍生出由氏、余氏。其后未幾,上大夫公孫支亦卒。
孟明視見朝中將空,心憂秦國社稷,乃求見秦穆公,向秦伯薦賢:今有子車氏三子,分別名為奄息、仲行、鍼虎,并有賢德,國中稱為三良,可令入朝參與國政。
穆公準(zhǔn)奏,遂皆拜為大夫,恩禮甚厚。此后秦穆公身體每況愈下,時或恍惚。周襄王三十一年,春二月望夜,穆公坐于鳳臺觀月,想念愛女弄玉,朦朧睡去。(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