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四十三集 田況之策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9764 2022-10-31 19:09:00

  朝堂之上,眾臣列班,商議安撫匈奴大計。

  大司馬嚴(yán)尤諤諤直言,陳說利害,王莽不聽,當(dāng)即賜封王昭君親侄王歙為和親侯,送匈奴使臣還至邊塞,并誘逼須卜當(dāng)至長安,立為須卜單于。

  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聞?wù)f王莽更立須卜單于,不由大怒,立反新朝,派兵大肆抄掠北邊。至此,除西域諸國之外,匈奴亦與中原王朝反目。

  與此同時,西南邊報傳來,報說更始將軍廉丹攻打益州郡,不能取勝。

  繼而又有告急文書入京,報說益州郡夷人棟蠶、若豆等起兵造反,擊殺郡守。越郡夷人大牟亦叛,屠殺官吏平民,侵占財產(chǎn)。

  王莽覽表不悅,當(dāng)即下旨:命召廉丹回朝待罪,改派大司馬護(hù)軍郭興、庸部牧李曅代領(lǐng)其兵,攻打蠻夷若豆等部;另派太傅羲叔士孫喜為將,前去平定江湖盜賊。

  大司馬嚴(yán)尤:天下皆反,朝廷兵馬不敷使用,如其奈何?

  王莽:此又何為難事?立即傳檄諸郡,詔命大規(guī)模招集全國壯丁,以及死囚、官吏、平民家奴,名曰豬突勇士,以為精銳。以此迎敵,何賊不破!

  尚書出班上奏:兵員雖得,軍資不敷支付,卻又奈何?

  王莽:此事更易。復(fù)向全國征稅,官民財產(chǎn)三什取一,換成綢絹,運(yùn)送長安。

  嚴(yán)尤:若與匈奴交鋒,我國中戰(zhàn)馬不敷使用,如其奈何?

  王莽:卻又來!開動腦筋,何策不有?可命公卿及以下官吏,皆在府中養(yǎng)馬;據(jù)其官秩等級,以定養(yǎng)馬多少。則一年之內(nèi),十萬良馬唾手可得也。

  嚴(yán)尤:匈奴善戰(zhàn),天下皆聞。臣不知以何人為將,可期必勝。

  王莽:這個不用你這個大司馬操心,朕自有妙策。

  次日平明,長安城四門皆都張貼告示檄文,上蓋傳國玉璽大印。其文略云:

  奉天承運(yùn),大新皇帝詔曰,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然匈奴為禍西北,數(shù)百年矣,不歸王化。今布告天下,招集國中有奇巧技術(shù)者獻(xiàn)策,以攻匈奴,被采納者皆可越級提升。

  檄文既出,京師轟動。旬日之間,上言建議者以萬人計,出入朝廷,填塞宮闕。

  王莽覽其奏疏,只見五花八門,奇策百出,不一而足。

  有說西渡黃河,不以舟楫,連接馬匹首尾,既可成橋,以渡百萬軍隊者;

  有說不須籌備軍糧馬料,只要服食藥物,便可使軍隊旬月不饑者;

  有說自己懷有奇術(shù),能凌空飛行,一日千里,可偵察匈奴軍情者。

  王莽看到此處,實(shí)在難忍好奇之心,遂命獻(xiàn)此計者入宮登殿,當(dāng)面試驗(yàn)。

  獻(xiàn)策者領(lǐng)旨上殿,便以鳥羽做成兩翅,頭身都附羽毛,登高縱躍,以扣環(huán)紐帶操縱飛行。未料只滑行數(shù)百步外,便即跌落地上,摔得頭青臉腫,眾官無不大笑。

  王莽知其皆不能用,但為保住朝廷顏面,亦都任命為理軍,賞賜車馬,等待出征。

  時有夙夜連率韓博,聽聞天子專好獵奇,乃上書奏報,推薦異能之士。其疏略云:

  今有奇士巨毋霸,出于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身長一丈,腰大十圍,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來至臣府,欲求奮擊胡虜。霸臥則枕鼓,坐以鐵箸取食,此皇天所以輔新室也!若蒙陛下恩準(zhǔn),臣請即日將以大車四馬,上建虎旗,載霸詣闕。愿陛下更作大甲、高車、賁育之衣,遣大將一人,與虎賁百人迎之于道。京師門戶若不能容,則請開高大之,以示百蠻,鎮(zhèn)安天下。

  列位看官!你道世間焉有此等人物?原來韓博此奏,是欲效漢武帝之時東方朔,以此諷諫天子,勸其休要聽信無稽之談,遺笑天下。

  王莽覽奏,惱羞成怒,便即回復(fù),詔命將巨毋霸留在新豐縣,更其姓氏為巨母,意謂是因文母太后駕崩,而此人出現(xiàn),是姑母欲使自己成為霸王之符命。同時命將韓博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以出言不當(dāng)、戲弄天子為由,終于將其處死。

  自古以來,因開皇帝玩笑而喪失性命者,韓博當(dāng)是第一人。

  旬日之后,大司馬嚴(yán)尤上奏:二十萬大軍征集完畢,屯于京師郊外,等候帝詔。

  王莽聞報大喜,當(dāng)即下詔:既是如此,便遣嚴(yán)尤、廉丹二卿為將,率軍攻打匈奴。復(fù)將二卿都賜姓征氏,稱為二征將軍,命務(wù)必誅殺欒提輿單于,而立須卜當(dāng)代之。

  圣旨既下,大軍于長安城西馬圈祭旗誓師,準(zhǔn)備西征。

  主帥嚴(yán)尤止住三軍,復(fù)上書奏道:微臣以為,國事紛擾,有緩有急。當(dāng)今之計,匈奴之事可暫且罷置,首要之事,是平山東盜賊。臣冒死上言,伏乞圣裁。

  王莽覽奏,怒火萬丈:箭在弦上,豈可不發(fā)?此賊一貫消極怠戰(zhàn),朕不用你便了。

  于是下詔,命將嚴(yán)尤免職。滿朝文武見此,皆都震驚,但無人敢言。

  時有議曹史范升,代郡人氏,欲詣闕進(jìn)言,先向大司空王邑呈遞簽呈。其書略云:

  子不間父母,方稱孝子;臣不毀君王,乃謂忠臣。今眾人異口同聲,歌頌皇上神圣,贊揚(yáng)閣下英明。今天下大事昭如日月,震比雷霆,然天子不見,閣下不聞;則天下萬民,闔喚蒼天?閣下以善政不言,過失猶??;以惡政行之,失則大矣。兩者必居其一,則無怪乎天下怨恨,皆歸于公。天子今恐遠(yuǎn)方不服,臣卻以國內(nèi)百姓不滿為憂。今正逢春始,卻征調(diào)壯丁役使遠(yuǎn)方,粗食不充,田地荒蕪,糧谷騰貴,一斛數(shù)千錢,官民水深火熱,豈誰為國!臣恐不久,胡貊守闕,盜匪入帷矣。臣有良策,請引見天子,臨闕奏之。

  王邑看罷,冷笑數(shù)聲,置之不理。

  大軍未發(fā),翼平郡連率田況奏報,說郡縣對民間財產(chǎn)估計不實(shí)。

  王莽遂命再征稅一次,并謂田況忠心為國,升為伯爵,賜錢二百萬。民眾本來不堪困苦,今又被征賦,皆都咬牙切齒咒罵田況,恨其早死。

  青徐二州百姓家財蕩盡,由此扶老攜幼,拋棄家園流亡,終致老弱死于路上,強(qiáng)壯加入盜賊。遂皆推東??ぶ慰h人刁子都為首,乃率流民起事,轉(zhuǎn)戰(zhàn)于徐、兗一帶,擁眾六七萬人。由此北望赤眉,南聯(lián)綠林,齊魯吳楚一帶皆反。

  春正月,王莽詔命大赦天下,根據(jù)三萬六千年日歷,改年號為地皇。

  為征匈奴,又下詔書:予之皇初祖考黃帝平定天下,將兵為大將軍,內(nèi)設(shè)大將,外置大司馬五人,大將軍至士吏凡七十三萬八千九百人,士千三百五十萬人。予受符命,稽考前人,將條備焉。因此詔命,設(shè)置前大司馬、后大司馬、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中大司馬職位,各州牧至縣宰都賜予大將軍、偏將軍、裨將軍、校尉稱號。

  詔旨既下,天使四出。于是乘坐驛站傳車使者經(jīng)過各郡,每天將近十批。各郡倉庫中沒有現(xiàn)存糧食供給,駕傳車馬匹不夠,就掠取民間,征用路上行人車馬。

  秋七月,大風(fēng)摧毀王路堂。

  王莽又借符命,詔立王安為新遷王,將太子王臨降為統(tǒng)義陽王。又下詔書,說黃色寶貴,紅色輕賤,命郎官、侍從官都穿深紅色衣服。

  當(dāng)時常有望氣者入宮求見皇帝,都說京城中宜大興土木,以壓制邪祟。

  王莽深信不疑,便命在長安城南興建九座皇家祭廟。其中黃帝廟最大,東西南北四方各長四十丈,高十七丈,其它祭廟減半,規(guī)模十分宏偉。

  為修建皇家祭廟,復(fù)下詔廣泛征召全國工匠及捐助錢糧者,人馬糧草絡(luò)繹于途。

  九廟設(shè)計極盡工巧,支出數(shù)百萬錢,役夫喪生者萬人左右。

  當(dāng)月大雨,連綿六十余日不停。

  忽一日,大司空屬吏王丹向朝廷告密,說有鉅鹿郡男子馬適求等人,意圖謀反,欲發(fā)動燕、趙等地兵馬,在密謀之時泄露消息,為小臣所知。

  王莽覽奏,賜封王丹為輔國侯。立遣三公大夫逮捕審訊馬適求黨羽,牽連到各郡國才俊之士數(shù)千,都被處死。自此舉國大興告密之風(fēng),奸巧欺詐之徒,皆以誣人造反為務(wù)。

  汝南人郅惲深明天文星象,上書奏道:天兆漢室必當(dāng)復(fù)興。屢生異象者,是示以陛下覺悟,歸于臣僚者。陛下寶位取之于天,宜還于天,謂知天命。

  王莽覽奏大怒,命將郅惲擒拿進(jìn)京,下入詔獄;后又赦免,以示寬容。

  地皇二年春正月,新朝皇后病死,謚曰孝睦皇后。

  王莽下詔:皇后大喪,諸皇子王公勛戚皆許上祭。惟皇后親子統(tǒng)義陽王臨不孝,行為荒悖;且亂言天道星相,包藏禍心,故不許臨喪,命在府中思過。

  朝中眾臣聞詔,再次震驚,私論紛紛。

  鏡頭閃回,景陽宮中,皇后生前。

  皇后本是王莽結(jié)發(fā)原配正妻,為人性情賢婌,貞靜端莊。初因丈夫王莽為沽名釣譽(yù),逼死自己親生數(shù)子,皇后不敢明言,但只為之涕泣,以至失明。

  王莽見此,心中也頗為后悔,便令太子王臨居于宮中,奉養(yǎng)母親。

  皇后侍者原碧貌美非常,王莽本已臨幸;太子王臨既居內(nèi)宮,亦與其私通。

  天長日久,太子因恐事泄,便與原碧密謀,欲殺生父王莽,以免大禍臨頭。

  然而原碧膽小怕事,只能參與密謀,不敢親自動手。

  王臨歸見其妻,面帶憂色。

  太子妃乃是國師劉歆之女,因家傳秘術(shù),自幼善觀星相。因見太子臉色不愉,愈加相信自己觀星所斷,于是忽作驚人之語道:我說什么來?昨夜觀星,便知宮中將恐有白衣之會;今日再看夫君臉色,果然不差。

  太子猛吃一驚,以為被妻子看出心事,急問道:什么白衣之會?

  太子妃:白衣之會,便是穿孝,意謂這皇宮之中,將有喪事發(fā)生也。

  太子:此話可真?

  太子妃:怎么不真?我家傳觀星絕藝,百不失一!

  王臨聞言大喜,暗道:此是我謀且將成功,必是舉國為父皇掛孝之兆也。

  心中雖喜,卻不說破,也不形于顏色。

  未料太子其事未舉,便被父皇借大風(fēng)降兆為名,貶為統(tǒng)義陽王,并命搬離皇宮。

  王臨不知父皇是為消災(zāi),還以為自己密謀已泄,出宮還第之后,愈增憂恐。

  其后未久,忽聞皇后病重。王臨大懼,這才頓悟,妻子所云宮中將有白衣之會,是指母后,而非父皇。乃借問疾為名,上奏皇后母親。其奏略云:

  臣啟母后,皇上對于子孫要求至嚴(yán),天下共知。兒之長兄及次兄,俱在三十歲時便被父皇逼死,母后不記否?今兒臣復(fù)至三十,誠恐母親一旦不保,則兒不知死所矣!

  皇后讀子密奏,憂嘆不已,轉(zhuǎn)思無計,置于榻側(cè)。

  適逢王莽入內(nèi)探視妻疾,見其書大怒,便疑王臨懷有惡意,欲要弒父篡逆。

  其后未幾,皇后病重不起,終于薨逝。于是皇后大喪,王莽不令王臨上祭。

  閃回結(jié)束?;屎笤岫Y即罷,王莽終不放心廢太子之事,遂詔命案事使者司,派從事及侍者往皇后宮中,收捕原碧拷問。

  原碧以為事情敗露,又不耐酷刑,遂具服認(rèn)罪,自承與太子通奸,并欲謀殺天子。

  王莽見到原碧供狀,怒不可遏,七竅生煙。但思似此父子同奸亂倫之事,乃系家丑秘聞,如何可以外揚(yáng)?由是暗中指派中黃門,毒殺案事使者,就將尸首深埋獄中。

  既將案事使者滅口,又命中黃門前往前太子府,賜予王臨毒藥,令其自殺。

  王臨自知不免一死,但不肯飲藥,乃拔劍自刺而死。

  王莽老來逢此人倫慘變,追根求源,遂遷怒國師公劉歆,親下詔責(zé)道:統(tǒng)義陽王臨本不知星相之變,何敢起謀逆之心?皆因令女告之,事從此起。卿其何辭?

  劉歆無由自辯,為免滅族之禍,只得逼令女兒自殺。

  便在統(tǒng)義陽王夫婦自殺當(dāng)月,可煞作怪,新遷王王安亦隨后莫名其妙病死。至此王莽發(fā)妻所生四子,宇獲安臨,皆都死亡殆盡,一個不留。

  王莽見王安已死,自己再無嫡系后嗣,自此后悔莫及。忽想起自己當(dāng)初封侯之時,曾臨幸侍者增秩、懷能二女,分別生子王興、王匡,皆留居新都舊國,未接至長安宮內(nèi)。

  如今嫡子已絕,只得退而求次,乃下詔旨,命以王車派遣使者,迎二庶子至京,封王興為功修公,王匡為功建公。

  時有卜者王況,行至魏成郡,見大尹李焉,對其閑話之間說道:天子后嗣絕矣,王興、王匡二子來歷不明。貧道以先天卦數(shù)卜之,漢家必當(dāng)復(fù)興,并有李氏為輔。

  說者或許無意,聽者委實(shí)有心。李焉聞此,便請王況偽作讖書,計有十余萬言。

  讖書傳至長安,有人獻(xiàn)入內(nèi)宮,向天子告發(fā)。王莽覽書大怒,命將李焉及王況二人皆鎖拿至京,秘誅殺之。

  時隔未久,兩路遠(yuǎn)征大軍敗報迭至。

  太師羲仲景尚、更始將軍護(hù)軍王黨率兵東征,出擊青、徐叛賊,累年不果。

  國師和仲曹放相助郭興征伐句町,損兵折半,亦不能克。

  王師雖然剿敵無功,然而放縱害民有能,百姓由此陷于重困。

  王莽覽奏,猶不醒悟,又命轉(zhuǎn)運(yùn)全國糧食、絲帛,運(yùn)往西河、五原、朔方、漁陽四郡,每郡以百萬計,欲以此為資,進(jìn)攻匈奴。

  此時須卜當(dāng)因病去世,王莽將宗室庶女嫁給須卜當(dāng)子后安公須卜奢,尊寵深厚。

  是年秋,隕霜?dú)⑤?,關(guān)東大饑,蝗蟲成災(zāi)。

  王莽既減輕私鑄銅錢之法,犯者愈眾,由是復(fù)重刑罰,命伍人相坐,沒入為官奴婢;其男子檻車,女子步行,以鐵瑣瑯當(dāng)捆索其頸,傳詣鐘官服刑者以十萬計數(shù)。到者則拆散其夫婦,離棄其子女,致愁苦困死者什之六七。

  閏八月,丙辰,大赦天下。

  郎官陽成進(jìn)獻(xiàn)符命,并上書勸諫:陛下春秋正盛,應(yīng)繼立皇后,勿使中宮有缺;更應(yīng)遍選天下美色,以充后宮。豈不聞黃帝因御一百二十少女,致成神仙乎?

  王莽覽其符命大悅,遂遣中散大夫、謁者分行天下,博采鄉(xiāng)里淑女,登記名冊。

  天下百姓聞此,俱各激憤,紛起反抗。是歲吳楚青徐之地未寧,又有南郡秦豐聚眾近萬人;平原女子遲昭平亦聚數(shù)千人在河阻,俱反新朝。

  王莽大憂,召問群臣擒賊方略。

  群臣皆都奉承上奏: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何勞陛下憂慮!

  故左將軍公孫祿當(dāng)時位列朝班,抗然奏道:老臣有本上奏!

  王莽:老愛卿有本,只管奏來。

  公孫祿:臣此奏驚天動地,可挽大新氣運(yùn),可致天下太平。惟忠言逆耳,故不敢言。

  王莽:恕你無罪,自管奏來。

  公孫祿:臣謂若要大新江山永固,天下太平,必除朝中諂佞之賊。

  王莽:我朝君明臣賢,誰為諂佞?

  公孫祿:陛下安坐,聽老臣講來。太史令宗宣典掌星歷,測候氣變,今以兇為吉,亂天文,是誤朝廷之賊;太傅平化侯唐尊,飾偽以偷名位,是誤人子弟之賊;國師嘉信公劉秀,顛倒《五經(jīng)》,毀師法,是令學(xué)士疑惑之賊;明學(xué)男張邯、地理侯孫陽,偽造井田,使民棄土業(yè),是害民之賊;羲和魯匡,設(shè)六莞以窮工商,是亂國之賊;說符侯崔發(fā),阿諛取容,令下情不能上通,是欺君之賊。陛下宜誅此數(shù)子,以慰臣民,則必天下太平。

  王莽:咄!我看你是老糊涂矣,何狂悖如此?

  公孫祿:陛下稍安,臣言未畢。

  王莽:容你說完。

  公孫祿:臣謂匈奴不可攻,當(dāng)與和親。臣恐新室之憂不在匈奴,而在封域之中也。

  王莽聞奏惱羞成怒,喝道:我看你不是老悖,而是吃醉酒了。虎賁士何在?速扶此老兒出殿,遣送回府,命無事不得隨意入朝。

  公孫祿:何須虎賁武士,我自會行走,亦識得回家之路!

  說畢作揖下殿,一路冷笑不止,笑聲響徹金殿內(nèi)外。

  公孫祿人影遠(yuǎn)去,笑聲依舊在大殿中回蕩。

  太史令宗宣等被彈劾諸臣,見天子不納公孫祿之諫,并將其轟下殿去,亦都隨之訕訕而笑。各種笑聲混在一處,在金殿之中凝而不散。

  王莽在此笑聲中思索半晌,回思公孫祿所奏句句中肯,不由暴喝一聲:別笑了!

  各種笑聲嘎然而止,便似一團(tuán)游絲,忽被憑空斬斷。

  王莽:公孫祿雖然狂悖,其奏并非無理。傳朕詔旨,左遷魯匡為五原卒正,以息百姓怨誹。其余被劾眾臣,雖不加罪,亦須回府自思己過,勿負(fù)國恩。

  鏡頭轉(zhuǎn)換。荊楚大地,饑民遍時;綠林山中,義軍涌起。

  畫外音:此時雖然天下紛亂,叛民四起,但人民都是由于饑寒貧苦,這才起而為盜,常盼能夠返回家園。雖然聚眾萬計,但不敢攻城殺官,只劫掠食物,當(dāng)天吃完而已。但王莽不懂此理,只剿不撫;更不行善政,以消其患。以至遍地狼煙,愈演愈烈。

  地皇二年初,王莽敕命荊州牧,全力圍剿王匡、王鳳綠林軍。

  荊州牧不敢違旨,聞風(fēng)而動,乃選募壯丁二萬,于當(dāng)年二月發(fā)兵綠林山。

  王匡、王鳳聞報官軍前來,起兵相迎,在云杜大戰(zhàn),殺死官軍數(shù)千,盡獲其輜重。

  荊州牧收拾敗兵,灰心喪氣,正欲歸師,忽見一支軍馬如風(fēng)般趕至,為首大將正是馬武,一馬當(dāng)先,直入中軍。官兵初敗,各無戰(zhàn)心,馬武所到之處,無不披靡。

  荊州牧大驚,急驅(qū)車旁逸,離開軍營,向荒野中而逃。馬武策騎狂追,一矛刺入車中,復(fù)回手一鉤,車轅倒地,荊州牧被摔出車外。

  馬武刺殺驂乘,對荊州牧喝道:某等為盜,只殺貪官污吏,不反朝廷。聞你從不害民,便暫寄此頭,回去可也,只此后不可替那狗皇帝效力,迫害貧民!

  荊州牧諾諾連聲,乃引殘部狼狽逃回。

  綠林軍乘此大勝,攻陷竟陵,襲擊云杜、安陸,大量擄掠,復(fù)退回綠林山中,部眾增至五萬余人。

  時有大司馬掾吏到豫州辦案,被綠林軍俘虜。因知其為官清廉,不曾害民,便將其釋放,甚至派人護(hù)送歸縣。

  掾吏對義軍心懷同情,遂連夜奮筆疾書,具本上奏朝廷。其疏略云:

  今百姓聚眾為盜,實(shí)因貧窮之故,且為官吏征稅所逼,非欲造反也。臣請朝廷免其欠稅,招撫還鄉(xiāng),復(fù)為良民,則天下太平矣。

  王莽覽奏大怒,詔責(zé)四輔、三公:吏者,理也。宣德彰恩,教養(yǎng)黎民,仁政之則;制豪察奸,捕殺盜賊,正義之節(jié)。今盜發(fā)而不能捕,每以千百為聚,大舉造亂,豈饑寒可釋之耶?爾四輔、三公,應(yīng)嚴(yán)誡卿大夫、卒正、連率及各庶尹,嚴(yán)教善民,擒滅盜賊。再謂盜賊是因饑寒所迫,并為其張目者,即刻逮捕治罪,絕不姑息!

  于是四輔唯唯,三公諾諾,天下官吏惶恐,不敢復(fù)說盜賊之事。州郡又無調(diào)動軍隊之權(quán),盜賊此起彼伏,愈不能制。

  時有翼平連率田況,素以果敢聞名。為求自保本郡,乃發(fā)郡中年十八以上百姓四萬余人,大開武庫授以兵器,與眾人刻石為約,共防盜賊。

  泰山赤眉軍樊崇等聞之,不敢入界。

  田況上書,自請出界擊賊,王莽詔準(zhǔn)。于是止留二萬軍馬守城,自率二萬精卒出城,四面征討。兵鋒所向,義軍皆破,天下皆知田況大名。

  王莽聞?wù)f田況建此大功,非但不賞,反下詔責(zé)備:朝廷未發(fā)給虎符而擅自調(diào)軍,是謂擅動干戈,罪同誤軍。因卿能消滅盜賊,姑且不罪,命代理青、徐兩州牧職。

  田況不服,上書抗奏。其書略云:

  盜賊初起,其基甚弱,吏役可擒。因縣府官吏謊言欺郡,郡欺朝廷,百人謂十,千人報百,以致蔓延數(shù)州。朝廷嚴(yán)查,則郡縣忙于應(yīng)付責(zé)問,供給上司酒飯資費(fèi)以贖己罪,而不憂盜賊。將帥又不沖鋒陷陣,一戰(zhàn)而敗,士氣低落,徒耗民財。前幸有朝廷赦令,盜賊欲散,官兵反又截?fù)簦\復(fù)惶恐入山,輾轉(zhuǎn)相告,愈加驚駭,旬日復(fù)聚眾十萬,故盜賊愈眾也。今洛陽以東,米價每石值兩千錢。臣聞陛下欲詔遣太師與更始將軍前來征伐,則沿途民窮財盡,何以供給?臣謂應(yīng)在州牧、大尹以下挑選官吏,明確賞罰,使收集鄉(xiāng)聚,遷老弱居民于大城,儲糧堅守。盜賊攻城不下,所過無糧,勢必不能群集。如此,撫必降,攻必滅。今空遣將帥,天使到處,官民懼逾盜賊。臣謂宜將其全部召回,以使郡縣官民休息。陛下若委青、徐兩州便宜之權(quán)予我,臣必平定之;若不能平,愿納項上首級。

  王莽覽奏,非但不喜,心中反生畏忌,遂派別官代領(lǐng)其軍,詔命田況入朝,任命為師尉大夫。田況既赴京師,盜賊及義軍無不彈冠相慶,齊地局勢便即不可收拾。

  地皇三年,綠林山中忽然大發(fā)瘟疫,蔓延而不可制。只旬月之間,五萬義軍,死者近半。王匡與諸將商議,只得撤離綠林山,別尋他處安身。

  綠林軍于是被迫出山,分作南北兩路,各奔前程。

  南路之軍,由王常、成丹率領(lǐng),西入南郡,號稱下江兵;北路主力之軍,由王匡、王風(fēng)兄弟率領(lǐng),北上南陽,號稱新市兵。

  當(dāng)時又有平林人陳牧、廖湛,聚兵起義,號稱平林兵。

  三支義軍各占一地,勢力漸復(fù)壯大。

  山東齊魯故地,只因田況奉調(diào)入朝,樊崇赤眉軍軍威復(fù)振,其后大敗朝廷所派官軍,迅速發(fā)展到十余萬人。

  眼見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新朝統(tǒng)治已是岌岌可危,中原一帶地主豪強(qiáng)也趁機(jī)起兵。

  時有南陽西漢宗室劉縯、劉秀兄弟,策動族人賓客起兵舂陵,號稱舂陵兵。其后與綠林、平林、赤眉三路人馬遙相呼應(yīng),連敗官軍,隊伍迅速發(fā)展,亦達(dá)十余萬人。

  此時在河北諸郡,亦有數(shù)十支義軍,先后并發(fā)。其中較為著名者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

  江南之地,又有張霸江陵義軍、羊牧江夏義軍、秦豐南郡義軍、王州公廬江義軍。這些義軍少則數(shù)千,多則數(shù)萬,往往跨州連郡,便成燎原之勢。

  休說諸國外郡,便在國都附近三輔地區(qū),小股起義也多到不可勝數(shù)。其后甚至在長安城中,也有盜賊出沒,白日橫行。

  此時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zāi)害頻現(xiàn),天下劇烈動蕩,國庫耗費(fèi)殆盡,無力撥款賑災(zāi),民眾難以為繼,故皆起為盜。天下糜爛,再不可收拾。

  全國各地告急文書紛至長安,猶如雪片。王莽此時左支右絀,再也顧不得西擊匈奴,東征高句驪,只得火燒眉毛,且顧眼前。遂下詔命:速置捕盜都尉官,令執(zhí)法謁者追擊盜賊于長安城中,建鳴鼓攻賊幡,而使者跟隨其后。

  地皇三年春正月,九廟終于修成,百官奏請納奉神主。

  王莽大喜,親率眾臣謁見,自乘六馬大駕,以五采毛為龍文衣,著角,長三尺。又造華蓋九重,高八丈一尺,載以四輪車;挽車者一路皆呼“登仙”不止,令在前引路而行。

  百官觀之,皆都竊相私語:此物明明酷似靈車,何謂仙物也?

  當(dāng)年二月,山東來報,樊崇率赤眉軍大敗官兵,陣斬太師羲仲景尚。

  王莽大怒,遂遣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眾離京,東出討賊。

  夏四月,王匡、廉丹會合諸將,率銳士勁卒十余萬人,浩浩蕩蕩一路往東。

  廉丹臨行,征召同郡名士、前朝左將軍馮奉世曾孫馮衍隨軍同行,以為幕僚。

  官軍所過之處,王匡及廉丹放縱軍士,沿途搶掠百姓,甚至殺良冒功,無所不為。

  關(guān)東諸郡由是大擾,不怨盜賊,反恨朝廷。地方官民不勝其苦,皆都傳言: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xì)⑽遥?p>  至此地步,卒如田況之言。天下糜爛,不可收拾。

  大軍逶迤東行,來至定陶,就此安營扎寨。

  安營方畢,見西方一騎飛馬而來,直至轅門停住,口中稱赦,高舉詔書。

  門軍報入大營:啟稟主帥,天子陛下派來信使,傳達(dá)密書,見在帳外。

  廉丹:速速請入。

  天使入帳,向廉丹微一頷首,直帥案,面南而立:天子密詔。

  廉丹聞此,急忙揮手,摒退部將侍從,離開帥位,向北跪倒:吾皇萬歲,萬萬歲!

  天使:此是天子密詔,將軍自己看吧。

  廉丹雙手接過,跪讀其書:將軍身受朝廷重托,率舉國人馬以征,若不能勝敵于沙場,則當(dāng)捐身于荒野。若其不然,則上不能報君,下不能盡責(zé),面對三軍家眷也。

  天使:皇上的意思,將軍想是看明白了?

  廉丹:完全明白,臣惶恐異常,必盡全力為之。

  天使:那就好了。咱家差事送到,這就告辭。

  廉丹虛讓幾句,不敢挽留,恭送天使出營,望其上馬絕塵而去。然后返回帥賬,趁夜將幕僚馮衍喚至,以詔書示之,便問對策。

  馮衍答道:我聞順時以成大業(yè),常道所崇;逆常伐舊,權(quán)變者重之。故成大事者不依常規(guī),循大體者不守小節(jié)。昔逢丑父代齊頃公成擒,鄭祭仲復(fù)立公子忽,賢者之謀也。

  廉丹:先生休要拽文,只說我當(dāng)如何行止?

  馮衍:古云機(jī)至勿怠。張良五世相韓,謀刺秦始皇于博浪沙,勇超賁育,名越泰山。高能者必遭非議,獨(dú)謀者必謂多余。當(dāng)斷不斷,必生禍患;良機(jī)休失,時不再來。

  廉丹:卻又來!先生只是引經(jīng)據(jù)典,何不明言?

  馮衍:天機(jī)勿泄,明言不得。此決斷之機(jī)也,請將軍三思。

  廉丹仔細(xì)琢磨,終于品出言外之意,不由嚇出一身冷汗,低聲問道:依先生之意,是欲勸我趁此擁眾自立,坐觀朝廷成??;再乘其蔽,以謀奪天下乎?

  馮衍:將軍天縱聰明,則不需學(xué)生贅言也。

  廉丹不敢答言,送出馮衍,思索再三,委決不下。次日清晨,傳令拔營起寨,繼續(xù)進(jìn)兵。行至天晚,前至睢陽,下令安營扎寨,埋鍋造飯。

  篝火狐鳴,更鼓點(diǎn)點(diǎn),刁斗無聲,夜闌人靜。

  中軍大帳之中,廉丹走來走去,心緒煩亂,片刻不寧。

  馮衍手執(zhí)茶盞,察言觀色,知其難下決心,再次開口勸道:善明見者,觀物之未成;懷智慧者,慮事之未生。況天下人皆必料之事哉?凡禍患皆發(fā)于疏末,因皆由細(xì)微漸聚,常人不覺也。敗悔無及,良機(jī)莫失,將軍察之。

  廉丹知其言之有理,但自己優(yōu)柔寡斷,又不能決。

  鏡頭閃回,領(lǐng)兵出征之前。

  長沙太守郅惲仰觀天象,知道大新朝將生大變,便起異心。因聞新帝王莽拜廉丹為討賊主帥,將舉國兵馬委之,于是當(dāng)即寫書一封,密送廉府。

  廉丹拆其書信,見內(nèi)中略云:今鎮(zhèn)星、歲星、熒惑三星,皆重現(xiàn)于翼、井二宿,乃漢楚分野,是謂漢朝定會再受天命。若有人能順應(yīng)天時,就此策劃起事,則必建不世之功。將軍乃前朝老臣,豈有意乎?

  廉丹讀罷,汗流浹背,既不復(fù)信,亦不告發(fā)。

  閃回結(jié)束。此時中軍帳中,面對馮衍屢次苦勸,廉丹兀自決心難下。

  次日天明,金雞報曉,旭日東升。

  大軍早餐已畢,哨馬帶領(lǐng)一人來報:今有無鹽縣索盧恢等人,占據(jù)縣城起兵造反,響應(yīng)樊崇赤眉軍??h宰遣使出城告急,路遇末將,故引來參見將軍。

  廉丹略問來人數(shù)語,急與王匡商議:不如先解無鹽之圍,再剿赤眉賊軍。

  王匡:將軍之言是也,即可照計而行。

  二人計議停當(dāng),當(dāng)即召集大軍,領(lǐng)兵疾進(jìn),勢如狂風(fēng)。

  不則半日,早至無鹽城下,立時組織攻城。叛首索盧恢毫無防備,不知這許多官軍從何而來,于是手足無措,進(jìn)退失據(jù)。

  廉丹揮軍猛攻,如同摧枯拉朽,只半晌功夫,便一舉攻陷無鹽,斬殺一萬余人。

  官軍收復(fù)無鹽縣城,捷書報至長安。建興帝王莽大喜,派遣中郎將捧御璽丹詔至軍,慰勞王匡、廉丹,進(jìn)封二人為公,賜封有功將士十余人。

  廉丹受封獲賞,便息割據(jù)自立之念,專心致志,要為大新皇帝盡忠。

  于是宣布歇兵三日,犒賞三軍。

  正在這時,探馬來報:探聞赤眉軍別校董憲,引數(shù)萬人眾,現(xiàn)在梁郡,請令定奪。

  王匡聞而大喜,停杯不飲,起身說道:梁城近在咫尺,賊軍且無防備。何不乘此士氣正旺之時,趁夜進(jìn)擊,再建新功?

  廉丹:不可。我等長途奔襲,新拔無鹽縣城,三軍疲勞,難以再戰(zhàn)。俗云強(qiáng)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也,公不聞乎?依某愚計,當(dāng)休士養(yǎng)威,尋隙而進(jìn)。

  王匡:將軍如此謹(jǐn)小慎微,何日方才克敵?你若不去,我引本部兵獨(dú)去可也!

  說罷甩袖而出,自去召集兵馬。廉丹無奈,只得隨之。

  官兵大進(jìn),早有義軍伏路密探看著,飛馬報入梁郡。

  董憲聞?wù)f官軍來伐,遂引大軍迎之,正遇官兵于成昌,于是交鋒會戰(zhàn)。官兵遠(yuǎn)來疲憊,赤眉軍以逸待勞,王匡一戰(zhàn)大敗,不管不顧,自引殘部狼狽還走。(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