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校場決議
校場上的劉備拿起他的佩劍,以劍削發(fā)。
“諸君,請起?!?p> “今日,我以我發(fā)替我首,代我受罰。”
劉備將割下的一縷頭發(fā)拿在手里,舉到身前讓底下的人能夠看清,而后大聲道。
“望諸君謹記,將士家人不可辱?!?p> “謹遵使君令!”
底下的聲浪如潮。
劉備讓人將自己的頭發(fā)裝進錦袋,而后拿在手中,向眾人道,“我將命人將我之發(fā)懸于牧伯府,愿給徐州所有官吏以警示。”
劉備的行動給在場的人以震動,他們想象不到劉備竟然能做到如此地步,畢竟身體發(fā)膚受之于父母,更何況還要懸停于外,日日夜夜受風吹雨打之苦。
實際上,糜良也是震撼的,他也沒有預料到劉備會做到如此地步,甚至連梁歡的表現(xiàn)他也是震驚的,他沒料到梁歡會當眾許諾,以生命踐行忠義。
這場劉備校場受罰的經(jīng)過,本來就是為了收丹陽軍將士的心,至于結果會如何,也不是糜良所能預料的,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好在效果不錯。糜良在心里感嘆道。
人類的悲喜并不相同。
有人欣喜,就有人悶憤,那么全場感覺到最憋屈的人無疑是曹豹無疑。
明明剛見到劉備還是一幅窮酸樣,要不是陶使君接濟,恐怕早就沒什么事呢?你要將徐州牧之位讓給大耳賊,還不如讓給我,我好歹不會拿陶家做閥。曹豹在心里暗暗誹謗。
雖然曹豹沒有明白劉備這么操作的基本含義,但是在陶使君尸骨未寒時,拿陶家二郎做閥,這一點曹豹眼里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原本曹豹對于劉備入主徐州就不滿,但是畢竟是主君陶謙下的命令,他也必須遵守,只能強壓住心中的不滿,采用不合作不對抗的態(tài)度。
但通過這場劉備的作秀,曹豹明白他的主君選錯了繼承人,這個繼承人不僅不幫助陶家,反而讓陶家丟了面子,如此做閥陶家,這一刻,曹豹的心里由不滿變成了憤恨。
陶應的心里無疑是惶恐的,唯唯諾諾的哥哥根本指望不上。
做慣了紈绔,仗著父親陶謙的勢力為非作歹的陶應看著劉備割發(fā)的動作,整個人都在渾身發(fā)抖,這一刻的他清楚的意識到他最大的庇護傘已經(jīng)去了,再也不能如同往日般肆意妄為。這一刻的他往日有多荒唐,今日就有多么恐懼。
陶商一直對于局勢看的很明白,只是為人懦弱了一點,他想開口勸一勸他的弟弟,只是他發(fā)現(xiàn)任何的語言都是蒼白的,父親已經(jīng)走了,若是他的弟弟還是往日的性子,那么就沒有任何人能夠救了他。
陳群雖然也是參與者,但卻還是不可避免的被劉備的魅力所感染。
陳登是詫異的,從茶的風靡徐州,再到現(xiàn)如今的割發(fā)代過,他覺得應該加大對劉備的投資。但他的心里還有隱憂,徐州還沒有到特別安穩(wěn)的時候,他所代表的陳家是徐州的最后一道保險,他寧愿錦上添花,也不愿雪中送炭。
如果陳家如同糜家一般全力投資劉備,若是萬一劉備沒有坐穩(wěn)徐州牧的日子,徐州沒有一家影響力大的家族為徐州斡旋,那么徐州恐怕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糜竺是狂喜的,他對于劉備有一種莫名的崇拜,這種崇拜沒有因為時間而消散,反而變得更加濃郁。
其余人等,表情不一而足。
劉備在割完發(fā)后,站立了良久,而后褪去外衣,露出后背,命人拿出荊條。
“諸君,請看,備手中之荊條,備將用此受鞭笞之刑。”
這時剛剛退下的梁歡以軍禮重新跪在劉備的跟前,“此事皆因歡而起,主辱臣死,歡愿替使君受罰?!?p> 適時的糜良也站了出來,“主公,良身為使君之臣,安能眼睜睜的看著主君受刑而無動于衷,主公曾言要與良同甘共苦,而如今主君受苦,良亦受的,請使君同意良與使君一同受刑?!?p> “群亦然?!标惾阂舱玖顺鰜?。
糜竺更是想也沒想也站了出來。
底下的丹陽軍士兵亦是喊道,“我等亦然?!?p> 劉備喟然而嘆,“你們這又是何必呢?”
“怎能因備一己之私,而使諸位與備一同受罰呢?”
“請使君下令!”
“誒,讓諸位與我一起受罰,雖痛在汝身,但痛在我心啊?!?p> 眼見呈僵持不下態(tài)勢,糜良適時開口了,“主公,何不若,讓吾等共同分擔使君之刑罰?”
此時,劉備也不好負了眾人之心,只能點頭應是。
最后,以全體受了一笞刑結束。
場面無疑是壯觀的,數(shù)千人受刑,對受刑者無疑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第一個受刑的將士喊道,“愿與使君同在?!?p> 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第無數(shù)個...
校場上的聲音是絡繹起伏。
這一笞刑下來,倒是讓丹陽軍將士在今后對劉備親近了不少,因為若是以后,他們也能吹噓曾和高高在上的使君一道受過刑,并會以此為容。
“諸位將士,此事皆是因?qū)⑹考覍偈苋瓒??!?p> “高祖曾入關中與關中父老立法三章,備同樣在此將與諸位徐州將士約法三章。”
“辱將士家眷者,不論何人,皆死。”
“士卒若有戰(zhàn)死者,其家眷吾皆養(yǎng)之?!?p> “將士家眷若有難處,生活困窘者,皆可尋備,牧伯府官吏皆不可阻攔,備一力擔之?!?p> “這是備給眾位將士的承諾?!?p> 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句,“使君高義!”
然后叫聲,此起彼伏,絡繹不絕。
這場由梁歡而起,糜良建議,劉備定決的將士受辱案,產(chǎn)生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劉備借此提出的三條提議,后世稱之為“校場決議”,又被稱為“定軍三策”。
正是從這場校場決議開始,劉備開始籠絡住丹陽軍的軍心。為他以后所遇到的危難提供了有效支撐。無論劉備遇到何等的絕境,這些丹陽軍將士始終不曾背棄,終生踐行著他們的承諾。
這群丹陽軍在以后的日子里,無一人叛變,更無一人被俘,在劉備復興漢室,重鑄帝業(yè)后,在場的將士已經(jīng)百不存一了,但他們至始至終無怨無悔。
也正是因為這群丹陽軍為劉備以后的軍隊樹立起了敢戰(zhàn),敢死的軍魂。軍隊中若有一位在場的丹陽軍將士,那么這支軍隊就敢死,敢戰(zhàn)。他們踐行著他們對于劉備的承諾,也不允許任何人破環(huán)他們對于使君的承諾。
這群丹陽軍在劉備的手中重新煥發(fā)出奪目的光輝。
可以說,這場校場決議,是劉備強軍的第一步,亦是劉備邁向爭霸的最重要的一步。
畢竟槍桿子里出政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